四聲、八病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對于現(xiàn)在人來說,其調(diào)值已無從查考,只能通過韻譜來估略。根據(jù)元和韻譜和玉鑰匙歌訣中的說法,推斷出:平聲可能是一個平調(diào),上聲是一個升調(diào),去聲是一個降調(diào),入聲是一個促調(diào)。 八病: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面所產(chǎn)生的毛病。 1.平頭: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 2.上尾: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后一字)不能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指五言詩一句內(nèi)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或第二字與第五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方都是平聲字,我、鯉又都是濁音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鶴膝:對于這一條各文獻說法不一,揀錄兩條:其一:五言詩的第五字與第十五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其二是與蜂腰第二點正好相反。這一點,《杜詩祥注》中有簡略的說明,不詳盡。 5.大韻:指五言詩兩句之內(nèi)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 6.小韻: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 7.旁紐:對于這一條不甚了解,只能將《詩話》中的大意寫下來,用原例,且不知出處: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比如:魚游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另外獸走同韻,犯小韻)。 8.正紐:五言詩兩句內(nèi)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比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只調(diào)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流與秋小韻)。 永明體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古代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shù)的產(chǎn)物——“古體”詩,開始走向人為藝術(shù)的“近體詩”。永明體,也就成為近體詩形成的前奏,成為人為藝術(shù)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010-11-06 23:01:24《“永明體”亦稱“新體詩”》 來自: 周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455762/
四聲、八病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對于現(xiàn)在人來說,其調(diào)值已無從查考,只能通過韻譜來估略。根據(jù)元和韻譜和玉鑰匙歌訣中的說法,推斷出:平聲可能是一個平調(diào),上聲是一個升調(diào),去聲是一個降調(diào),入聲是一個促調(diào)。 八病: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面所產(chǎn)生的毛病。 1.平頭: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 2.上尾: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后一字)不能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指五言詩一句內(nèi)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或第二字與第五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方都是平聲字,我、鯉又都是濁音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鶴膝:對于這一條各文獻說法不一,揀錄兩條:其一:五言詩的第五字與第十五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其二是與蜂腰第二點正好相反。這一點,《杜詩祥注》中有簡略的說明,不詳盡。 5.大韻:指五言詩兩句之內(nèi)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 6.小韻: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 7.旁紐:對于這一條不甚了解,只能將《詩話》中的大意寫下來,用原例,且不知出處: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比如:魚游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另外獸走同韻,犯小韻)。 8.正紐:五言詩兩句內(nèi)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比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只調(diào)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流與秋小韻)。 永明體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古代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shù)的產(chǎn)物——“古體”詩,開始走向人為藝術(shù)的“近體詩”。永明體,也就成為近體詩形成的前奏,成為人為藝術(shù)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010-11-06 23:01:24《“永明體”亦稱“新體詩”》 來自: 周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455762/ 古代關(guān)于詩歌聲律的術(shù)語。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謂作詩應當避免的八項弊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據(jù)《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音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組之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入”為一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沈約此說,在當時就受到鐘嶸等人的批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也說:“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jù)也。” http://baike.soso.com/ShowLemma.e?sp=l131291&ch=w.search.baike.uneli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