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主力的吸貨成本或平均成本
來信:
占哥:
你好!長期在你的博客中吸取智慧、知識和經驗,非常佩服你的為人,羨慕你的才智,也使我認識到:真正的大家(無論哪個行當的),戰略思維的發達、辯證思維的敏銳總是缺一不可。今天是第一次寫信,想就研究《黃金游戲》和研究股市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一請教。
一、關于主力的吸貨成本或平均成本
在《黃金游戲》中,實際上提示了許多主力吸貨的外在表現,如均線等的表現。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主力吸貨時間較長并很隱蔽,再加上振蕩過程,使散戶難以確定主力的真實成本,對其階段拉升目標的判斷也就比較難。
請教:是否能將主力最后突破平臺整理時的陽線開盤價,作為主力的平均成本參考?
二、關于拉升的高度
《黃金游戲》中對頭肩底、W底等的上升高度做了分析,個人認為關鍵是對頸線的把握。它是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相應的調整變化,如向下的頸線與向上的頸線,在實戰中我是以中線平均來作參考,同時配合成交量的情況,綜合作出判斷。現在最大的困惑是,在底部買入的股票,往往在漲到一半時,就不太敢繼續持有了,特別是各種指標都在高位或鈍化,主力的一次早盤強振蕩就把散戶給洗出去。這時,第一量度升幅大多已經達到了,量能的變化也比較復雜,很難看清是出貨還是洗盤。
請教:應采取何種最優策略來應對已到達第一升幅的個股,比如晉億實業,第二個量度升幅一般是在何種條件下才能成立?如何在個股出現長上影線后,在次日判斷是否轉為調整?
三、關于量價配合
這是一個常用常新的問題,《黃金游戲》也確實做了大量論述。但我始終認為這個比較難以把握。如1月31日漲停的廣州浪奇(僅為舉例,個人沒持有),前幾天的三根陰線都是放量下跌,其后的三個小陽線又是縮量,按常理是繼續平臺整理才對,但今天是一個縮量漲停。雖然我個人認為這僅是一個強反彈,但如果是在套牢的情況下,有可能在前幾天就割肉出去了,錯失了今天的機會。
請教:相對底部的低位放量、陰線,是否是主力在吸貨?而在相對高位的連續放量、陽線,是階段性二次吸貨嗎(2010年7月后大部分都是以快速下跌為結局,并創出新低)?
交流:
第一個問題。首先,主力的真正成本可能只有主力自己才能精確看到,其他人根本無從得知。我們看主力成本事實上看的并不是準確的主力成本,而是一種推算,某種程度上是市場平均成本。而且,主力的操盤手法不同,走出來的K線不同都意味著不同的成本。比如說,低位悄悄吸貨一般會形成平臺,那么我們去看股票平臺的大概周期,然后根據大概均線可以大略知道主力成本。主力技術好,可以通過高拋低吸降低成本,而技術一般的恐怕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會抬高成本。還有一種主力吸貨是搶籌,那是放量拉起來的,這樣主力成本就比較高,是以短期均線開始算起的。另外,其實主力也不是都能賺錢,賠錢主力多了去了,所以如果單根據主力成本炒股顯然要吃大虧。所以,一定要跟著技術,考慮主力成本因素才是合理的。
所以,上述以突破時開盤價作為主力成本不合理、不科學。個人建議一定要理解量價和均線,理解這些就能明白主力成本,也才能將目光不僅僅盯上主力成本,而是著眼全局,只是把主力當成一個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
第二個問題。炒股不僅僅是價格形體,還有K線、成交量以及均線,還有《黃金游戲》中闡述的概念股炒作,晉億實業不就是高鐵的概念炒作嗎?這種股票只要大趨勢未改變,回調當然可以吃進。前段時間高鐵概念炒作正在興頭上,有什么不敢持有的?只有到了后來的連續大幅沖高、出現了連續的空頭K線,那才是中期出貨點。股票價格不是可以精確計算的,計算只是一個目標的測算,更重要的是要將測算以及當時的市場狀態結合起來去考量,而不是拿著一種方法去左右徘徊。一般這種股票,在一波上漲后連續出現高位盤整或高位拉鋸而開始無力才是撤出的時候。波段操作,重點參考《黃金游戲三》以及《黃金游戲四》的K線內容。
第三個問題。去看看《黃金游戲四——看透陰陽線》中落地無力型底的描述,這不是很經典的這種圖形嗎?那三天雖然是放量下跌,但并未跌破大的趨勢線,而且量能與前段高點的量能相比差很多,放大放得也是有限度。下跌后已經到了半年線和年線中間,而從中長期趨勢看,60日線、半年線和年線多頭排列。再往前看,股票是突破了歷史新高后搖向下回踩前高,這是技術上經常進行的事情。這種格局,除非這只股票有巨大利空,否則必然短線反彈。連續幾天在下方縮量收極短線,這也是下跌動能階段性耗盡的表現,所以出現快速反彈一點不奇怪。而且,即使行情要結束,在前高獲得支撐后也會有反彈測試前高以看股票做多能量。這種股票到底是不是見頂,還要看上來后面對前期高點的壓力的表現,但至少現在看不會輕易言頂。
其實,這種時候大可不必考慮吸貨或出貨,而是看技術狀態,技術狀態好主力就是出貨也是無妨,一定會有新的主力接盤。技術狀態差,有主力進貨也是要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