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 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教學難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兩課時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講解法 3、誦讀法。 一、導入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二、 學生自讀課文 三、介紹作者: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起創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戰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本文寫于1934年8月。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寫角度。全題點出地點和節令,洗練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五、課文結構: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種: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都市閑人圖,勝日秋果圖。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①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① 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向往:“想飽嘗一嘗”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味。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 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 秋蟬殘鳴而報秋 “悲涼” 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秋色: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么特點? 明確:總領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 2. 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 清晨靜觀、 落蕊輕掃、 秋蟬殘鳴、 閑話秋雨、 佳日勝果。 (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七、總結 故都的秋是一首詩,深沉而含蓄;
八、課后思考 比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