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本文作者自述,他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清華大學機械系讀本科期間接觸的太極拳,曾得內蒙古自治區陳式拳專家欽格勒圖(音)先生、陳式拳專家著名畫家妥木斯先生等多位太極拳家的教誨。使作者對太極拳的理解和認知產生較深刻變化的有兩人,一位是其外祖父,一位是孫式太極拳家孫劍云先生。在清華讀書期間,他利用清華每年兩個月的暑假時間,向外祖父學習蒙古密法。蒙古密法是蒙元帝國時期太極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1992年,遵照外祖父的囑咐,作者開始師從孫劍云先生修習孫式拳。孫劍云先生的孫式拳學幫助作者厘清了許多關于太極文化方面的疑惑,使他認識到蒙古密法與孫式拳學殊途同歸,本無二致。此外,劍云老師對太極文化的深刻認知也使他進一步深化了對蒙古密法的認知。作者認為,孫劍云先生不僅是他修習太極拳的導師,同樣也是他蒙古密法修習過程中的導師。劍云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作者對太極文化的認知不斷加深,并催生了《孫式太極拳研究》一書(即將出版)。本文即該書的第二章《孫式太極拳樁功》。
第一節 孫式太極拳對身體各個部分的要求 太極先賢曾言,“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需貫穿,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缺陷處,”等等,這就涉及到在太極拳行拳過程中,身體各個部分應該嚴格遵守的規范或規矩。對此,孫祿堂先生曾提出“三害九要”用于規范身體的各個部分;孫劍云先生在《孫式太極拳劍》中的“太極拳身法概要”中也有詳細說明;我亦曾從家親修習“蒙古密法”,這些關于身體和心意的鍛煉方法,都對身體在心意引領下的動作過程有著一些嚴格的規定。下面總結相關方面的要點如下。 1.1 頭面部 行拳過程中,面部表情應自然,頭項端正松豎,虛虛向上領起,眼睛向前方平視,盡量用余光照顧上下左右;口微閉,齒輕合,舌頂上顎,下頜里收。呼吸宜任自然,盡量用鼻呼吸,也可鼻吸口呼。這些狀態的復合疊加即是虛靈頂勁。 1.2 上肢部 肩部宜處松沉狀態,腋下要虛開一些;肘部在行拳過程中始終寓有垂意;手腕部宜呈松塌狀態,可進一步細分為里塌和外塌兩種狀態。手掌形態呈五指分開,手心虛含,如同抓抱一大球。手掌成拳時,先將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同時向里卷曲扣向手心部,不要過緊;再將拇指卷曲扣向食指和中指的中部;整體微微用力成拳。 1.3 軀干部 胸部呈放松狀態,不要刻意內含;背部隨頭項松豎有微微拔起之意;腹部宜呈松靜狀態,所謂松靜,是指在行拳過程中,切忌刻意鼓蕩,只要隨呼吸運行,自然動作即可。腰部是太極拳行拳的關鍵,宜呈松沉兼松豎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之為塌腰。臀部隨腰腹動作,松斂即可。 1.4 下肢部 襠部宜呈虛圓兼松圓的狀態;胯宜呈松軟的狀態;膝部要略彎,腳踝部盡量放松;腳部,無論全腳著地,還是腳跟或前腳掌著地,都宜保持腳掌松平,足心微微內含的狀態。 根據上述說明,結合太極拳先賢們的經驗,簡結如下: 豎項起靈勁,極頂通涌泉;腰脊微微直,足底輕靈點;腰腹常松開,呼吸任自然;沉肩又墜肘,膝彎胯宜軟;手張神意至,九要始俱全;聯動呈一體,太極要義現。
第二節 孫式太極拳無極樁功
太極先賢王宗岳有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語甚概括,言簡意賅,強調無極態是太極態的源頭。對于無極態的把握,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學》一書中給出了詳細的練習方法,孫劍云先生更是在《孫式太極拳劍》一書中將這種狀態的求索方法,列為孫式太極拳修煉的基礎樁功之一。現簡要綜述如下: 無極樁功練法:起點面向正方(晨練時可面向東方),身子直立,兩手下垂,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跟盡量相并,腳尖分開成90度角。兩足虛平塌地,兩足尖不用力抓扣,兩足后跟也不用力蹬扭。兩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也沒有往來動作的節制,身心也不必刻意體會開合頂勁的靈活狀態,僅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征兆。身體內外之情景,如同雨檐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如圖1(微閉眼態)、圖2(開眼態)所示。
第三節 孫式太極拳三體式樁功 孫式太極拳行拳過程中的“進步必跟,退步必撤”可視為借鑒了孫式形意拳中“五行、十二形”中步法運用的變種。因此,為了體會相關要領,將“三體式”引入孫式太極拳的修煉,作為孫式太極拳的樁功形式之一。 三體式樁功練法: 動作1:由無極樁功開始,兩手于身體兩側微微撐開;此時,宜參照本章第一節中對身體各個部分的要求,用意刻劃身體各部。兩眼平視。總之,要體會“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整體狀態(通體關照)如圖3所示。 動作2:身體重心移至右足,兩手從身體兩側,向身體前上方舉抬,至兩肘貼靠兩脅,兩手食指相交于下頜的前下方,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同時,左腳掌虛平著地,左腳跟移至右腳踝前,左右腳成45度角。此時,身體呈微下蹲態,膝彎不過腳尖。眼視前方。如圖4至圖9所示。 動作3:身體持住勁;左腳虛平著地,伸向正前方,以不牽動右腳重心為限。同時,兩手徐徐分開,左掌向前推,左手食指高不過口鼻;右手向下后拉至小腹肚臍下少許,輕輕貼住。定勢時,兩手虎口微微撐圓,兩手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如圖10至圖13所示。 以上動作1、動作2、動作3合稱為右三體式樁功練習方法。換式為左三體式樁功練習方法如下: 動作4:將重心移至左足。右足虛平著地向前方邁出,以不牽動左腳重心為限;同時,右掌向前推,右手食指高不過口鼻;左手向下后拉至小腹肚臍下少許,輕輕貼住。兩手要領同前。如圖14至圖18所示。 再換式為右三體式樁功時,可參照上述方法,只是左右對稱即可。如圖19至圖22所示。 收式練習方法如下: 動作5:從右三體式樁功開始,身體持住勁;左足收回至起式位置;兩手徐徐回至身體兩側。然后,整體放松即可。如圖23至圖26所示。(文/張大輝 動作演示張大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