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讓學生在活動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例立體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稱。 教學具準備: 配套課件、一些圓柱和圓錐形狀的實物,學生四人小組準備好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的小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顯示:例1情境圖及自拍圖片(茶葉罐、薯片罐、蛋筒、鉛筆長方體、正方體等) 2.師:這些物體的形狀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哪些物體形狀我們比較熟悉?你能說出它們各是什么形體嗎?(生答) 3.除了長方體、正方體還有些形體你認識嗎?(學生隨意說說) 4.師:看來大多數同學已經能叫出這兩個新朋友的名字了。今天我們就近距離的接觸新朋友,充分的了解他們。板書:圓柱和圓錐 二、聯系實際,自主探索 1.教學圓柱的認識 (1) 觀察例1中的物體,你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嗎?(生答,課件顯示) (2)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時圓柱形的?(學生舉例) ?。?) 認識圓柱的面 課件出示研究題: ① 圓柱是由幾個面圍成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這樣的面嗎? ?、?nbsp; 上下兩個面都是什么形狀?大小相等嗎?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 ?、?nbsp; 拿出準備好的圓柱,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nbsp; 圓柱上下一樣粗嗎? 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研究題,教師巡視聆聽學生的意見。 全班交流反饋。情各小組代表發言。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小結: ?、?nbsp; 圓柱有3個面圍成。(課件顯示紅色)長方體和正方體沒有這樣的面。教師講解: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圍成圓柱的面叫做圓柱的側面。(課件上顯示名稱) ② 上下兩個面都是圓形,大小相等。(學生演示自己的驗證方法,教師課件演示上面的圓形往下移動,和下面的圓形完全重合) ③ 用手摸的感覺是底面是平的,側面是彎曲的。 ?、?nbsp; 圓柱上下是一樣粗的。(明確課本上所說的圓柱都是直圓柱) (4) 認識圓柱的高 ?、?nbsp; 教師:圓柱的高在哪里呢?是指哪一段的距離?(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帶來的圓柱的高) ?、?nbsp; 指名上臺指給全班學生看。明確:圓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離。(課件顯示) ?、?nbsp; 你能找到幾條這樣的高呢?(明確圓柱的高有無數條) (5) 練習 下面的物體,哪些是圓柱?為什么? 學生口答并說明理由。 2.教學圓錐的認識 ⑴課件顯示例題1中的圓錐物體。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物體嗎?(學生舉例說說) ?、颇脠A錐又有哪些特點呢?請你們觀察自己帶來的圓錐 物體,完成以下表格。 物體名稱 底面 側面 頂點 高 圓柱 兩個底面是圓形,大小相等 一個側面是曲面 無數條 圓錐 ?。?)交流圓錐具有哪些特征?學生回答,教師課件配著演示。 ?、賵A錐由幾個面圍成? ?、趫A錐的側面有什么特點?底面呢? ?、凼裁词菆A錐的高? (4)把自己圓錐上各部分名稱指給同桌看。 (5)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利用手中的工具嘗試測量一下,教師巡視輔導。 指名上臺演示,教師課件演示。 3. 比較圓柱和圓錐 問: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三、 鞏固深化,拓展運用 1. 課本第19頁“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說說理由。 2. 判斷說理: (1) 圓柱的高只有一條。( ) ?。?) 圓錐的高有無數條。( ) ?。?) 圓柱兩個底面直徑相等。( ) ?。?) 圓柱和圓錐都有一個曲面叫側面。( ) 3. 書本第20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教師講解:從正面、側面或上面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形畫下來都應該是平面圖形。 4. 操作題 ?。?) 拿一張長方形紙卷一卷,看能卷成什么形狀?有幾種卷法? (2) 拿一張正方形紙卷一卷,卷成什么形狀? 5. 書本第20頁第5題 ?。?) 猜一猜,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形狀? (2) 轉一轉,看一看,驗證猜想。 四、 課堂總結,梳理知識 這節課上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呢?和同桌交流一下。 五、作業 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我們是從哪些方面對圓柱的特征進行研究的?”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對于圓柱是從面、直觀圖、高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我及時設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后,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