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升降氣機,是調理五臟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則。
而調理氣機關鍵在調理三焦。其理如余在《雜病綱要》中所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為水谷之道,屬性從上、 中、下焦統屬的臟腑確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司決瀆,主行氣。 據現今研究,三焦不暢,氣滯血阻,氣腫、血腫、出血;情志抑郁、胸悶、失眠、頭痛;胸腹脹滿,痰腫;小水不利、隆閉、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統屬的臟腑出現的癥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說。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臟六腑、水液代謝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治三焦關鍵是通調三焦使氣血通調,十一臟功能恢復,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強,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調氣的升降為首要,氣為血之帥,氣通則血也隨之調順,氣血順則十一臟的功能方可正常。 現收集專主升降的方劑: 1、柴胡、升麻、人參、當歸、枳彀、陳皮; 2、柴胡、升麻、白術、獲苓、陳皮、枳彀。 柴、升與陳、枳之間添加各臟的藥物,可調各臟腑。 李東垣構方善用此法。 3、白僵蠶、蟬衣、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此亦升降也,其意與(1)的理一致。此方由楊栗山所創,取其清熱解毒攻下逐穢,以降陰中之濁陰矣。 4、白僵蠶、蟬衣、片姜黃、天竺黃、遠志、合歡花 具有調理氣機紊亂,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膽火旺加柴胡、黃芩、川楝子、山梔、龍膽草; 心肝火旺腎陰不足加黃芩、白芍、炒棗仁、夜交藤; 心膽虛怯加竹茹、枳實、半夏、獲苓、郁金、浮小麥;陽明燥結加 大黃、杏仁、桔梗 胃不和加神曲、萊菔子、連翹、陳皮 5、白僵蠶、蟬衣、姜黃、大黃、蒼耳子、羌活、細辛、川芎、 赤芍 4、5兩方可能是3方的加減,都具有升降氣機的作用,對于耳聾、 喉痹、沙啞、鼻淵等 病例1: 李某某 女 46歲 干部 面色蒼白,乏力,納差。后得一怪癥,看書報只能垂目閱之,不能仰視。經西醫診斷為;玻璃體混濁,用藥多種未能收效 脈虛弱 舌質淡白 時愚正讀《續名醫類案》,知此中氣不足,清陽不能上舉所致。愚用李東垣方,調整脾陽升降之方: 人參12克 灸甘草10克 當歸12克 升麻15克 柴胡12克 陳皮10克 黃芪18克 白術15克 枳彀10克 生姜二片為基本方加減,前后服百余劑,視力恢復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黃某某 男 幼童 關帝山林區黃技術員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兒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在省城大醫院久治不愈,經友人介紹就診,愚先用調整脾陽方加減,服至卅多劑,諸癥皆失,后囑服人參歸脾丸,服廿多盒,化驗檢查正常。那時木材供應緊張,黃技術員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當時價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臨證參考。 病例3:王某某 女 70歲 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覺,有時竟一夜失眠,服西藥見效,但停藥又失眠,白天頭暈乏力,十分苦惱 脈弦 舌質紅此肝陰虛火,用調整肝陰升降方加減: 白僵蠶10克 天竺黃6克 蟬衣10克 遠志12克 合歡花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 當歸12克 黃芩8克 片姜黃8克 炒棗仁15克 夜交藤1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服藥當夜入睡四、五小時,三劑盡,睡七、八 小 時。有時白天也有睡意,仍頭暈 脈緩 去黃芩加 桑葉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5克 菊花15克。鞏固療效。 病例4、雙某某 女 47歲 家庭婦女 近三月來,只能睡兩、三小時,時徹夜失眠,白天多說多道,面色憔悴。脈虛數 舌質淡紅尖尤紅,苔膩 細問知月經周期紊亂,知是更年期之故,前心、腎陰虛,現三焦功能失調,挾痰濁。用藥: 山芋15克 生地15克 山藥15克 淫羊藿15克 丹皮12克 郁金12克 白僵蠶10克 天竺黃3克 遠志12克 片姜黃10克 合歡花15克 夜交藤15克 云苓15克 蟬衣12克 半夏12克 陳皮12克 竹茹12克 炒棗仁15克 浮小麥二兩 甘草12克 大棗五枚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言一劑晚上有睡意,二、三劑能睡三、四個小時。效不更方,三劑。 三診,已能睡五、六個小時。舌尖不紅,苔膩減,前方去天竺黃、竹茹 三劑 四診:能睡七、八個小時,但仍多說多道 苔盡,脈緩 上方去二陳湯,三劑 五診:不多言多語 上方三劑,鞏固療效。 體會:用方意在滋腎陰,緩心,祛火、痰濁,此為常法。此方重在調理三焦,三焦者乃西醫之內分泌也,余曾寫《三焦者內分泌》,方中用調理三焦的升降湯,故諸藥配合,取得良效。從而印證了三焦者乃內分泌。 病例5、劉某某 女 10歲 學生 發熱惡寒,嗜睡,四日無大便,胸有前隱隱約約紅點 脈數舌質紅 邪入營血 清熱解毒逐穢 白僵蠶12克 蟬衣15克 黃連10克、黃芩12克、 黃柏10、大黃12后下 銀花50克 連翹15克 石菖蒲9克 丹皮10克未了赤芍1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二劑熱退、便下,三劑神清 六劑愈 如今此女已在學畢業多年,無后遺癥。 討論:縱觀這些方中的柴胡、升麻、白僵蠶、蟬衣、連翹等味都是升清之品;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等藥苦寒降濁。枳觳、陳皮、姜黃、細辛具有疏導作用,為升清降濁的基本方,然后根據病或健脾、或補氣血、或活血化瘀血;或安神;醒神開竅、、、、辨證施治,達到升清降濁恢復氣機的功能,故遇到疑難雜癥具有三焦病的癥候,不妨選用這些方頭治之,或是配合應用往往會取得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