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之謎:德國為何沒能造出原子彈?雜文 2011-02-11 11:23:59 閱讀285 評論36 字號:大中小 訂閱 眾所周知,美國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宣布投降,加快了“二戰”的結束。那么,德國為何沒能率先研制出原子彈?從科學劃分來說,原子彈屬于物理學領域。那么,是德國物理學界很落后嗎?要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及海森堡。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海森堡參與了物理學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歷史之爭”。
事情是這樣的。以玻爾和海森堡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玻爾是丹麥人,在哥本哈根領導了一個物理研究所。贊同玻爾的觀點者,便統稱為“哥本哈根學派”了),與愛因斯坦和薛定諤之間,曾發生過一場爭論。要知道,這些人個個都非常了得,都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么,他們為何爭論了起來呢? 這場史無前例的爭論,其焦點問題是,世界是否是確定的。愛坦斯坦有句名言說,“上帝不擲骰子。”意思是說,世界不是隨機的,是有規律的,可預測的。可見,愛因斯坦世界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可以預測出來。 在爭論中,愛因斯坦對玻爾說,“玻爾,親愛的上帝不擲骰子。”玻爾毫不退讓地說,“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么做!”他的意思是說,上帝是否擲骰子,世界是否是隨機的,不是由你愛因斯坦說了算。 爭論到最后,愛因斯坦不得不宣布失敗。后來,愛因斯坦聲明,他同意物理實驗的結果,但反對哲學上的不確定。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說,對于物理實驗的結果,我承認是客觀和正確的,但若從哲學上認定世界是不確定的,那就會完全顛覆了科學和知識論——既然世界是不確定的,那么人類的知識有什么用呢?在虛無感的影響下,人類會對一切都產生懷疑。看來,愛因斯坦還是不愿意放棄他一生恪守的信念。 你若對后現代主義有所了解,便會明白這場爭論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輸掉了辯論,意味著一種新的世界觀已經產生——世界是復雜的,不確定的,不可預測的。這種世界觀,便是以生物學為主導的后現代世界觀。 了解這場“歷史之爭”后,我們再來看看“哥本哈根學派”中的海森堡。作為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了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還創立了量子物理學,并因此榮獲193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句話,海森堡是當時可以跟愛因斯坦相提并論的世界頂尖科學家。 “二戰”開始后,德國為了“滅猶”計劃,總共趕走了2600名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大部分都去了美國。在戰后的學術界里,大量成果都是美國學者研究出來的,不過他們有很多都是來自德國,比如愛因斯坦、熊彼特等等。盡管如此,德國仍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科學力量仍然強大。比如,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發現了原子裂變,并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 原子裂變被發現,這意味原子裂變可以用來制造炸彈。著德國非常重視原子彈的研發,組成了有百余名成員的研究小組,并由海森堡牽頭負責,著手開始研制原子彈。戰爭期間,海森堡去了哥本哈根,拜訪過玻爾,可能對其透露了德國的核研究計劃。后來,愛因斯坦聽說德國在研究核武器,便上書羅斯福,要求開始核研究。愛因斯坦的消息,可能也是從玻爾那兒聽來的。羅斯福同意了愛因斯坦的意見,并開始了核研究,這便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為這個計劃,美國投入了1500余名科學家,花掉了20億美元,最終生產出了兩枚原子彈,投入戰爭后加快了戰爭的結束。 從內心里講,海森堡并不喜歡納粹和希特勒,然而他卻對祖國德國有一種很深的愛。他不愿意離開德國,卻又不得不聽從希特勒的驅使。有這種矛盾的心情,他會如何做呢?他只會消極怠工。他設法使小組成員相信,德國勿需原子彈便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他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責任,向上級匯報說,核彈需要重水,還需要幾噸鈾來提煉,而德國的技術或理論水平雖然超前,卻沒有多少資源。苦于資源的短缺,德國只有將計劃擱淺。戰爭結束后,海森堡聲稱他自己不愿意努力研究核彈。他深深地知道,這個“潘多拉之盒”打開后,會為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身為科學家,他有一種道德感和良知。愛因斯坦雖建議美國研制原子彈,但發現了原子彈的威力后,又極力反對原子彈,還同羅素發表了“聯合聲明”——誰說德國科學家沒有道德與良知? 對于德國這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盟軍給予了高度重視。攻入德國后,盟軍派遣了一支小分隊,專門負責捉拿德國核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九名科學家被全部捉拿后,送回英國被關押了起來。據說,海森堡看到美軍士兵闖入家園時,仍然是彬彬有禮不失風度,還跟美軍攀談起來,詢問美軍是否喜歡德國的風景。 德國為何沒有能研制出原子彈?這個“海森堡之謎”,至今沒有統一的定論。有人說,海森堡計算出來的參數不對,導致了德國核研究的進展遲緩。言下之意,德國科學家不如盟軍的科學家。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參數計算錯誤這種低級錯誤不可能發生在海森堡身上,德國沒能研制出原子彈是另有他因。 說到德國的科學家,我認為德國的科學力量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德國不僅最先使用VI和VII火箭(導彈的前身)轟炸倫敦,還率先大研發出旋轉飛行的飛行器(有人據此認為納粹開發出來UFO,乘UFO逃跑了。戰后,納粹不敢回到世界,只能乘飛船光顧世界)。德國還最先將噴氣式戰斗機投入戰爭,但沒能挽回失敗的命運,因為當時大勢已去,盟軍已攻入德國本土。一個故事還說,戰爭結束時,德國有五千名技術人員神秘失蹤。有人懷疑希特勒沒有死,是他帶走了這些技術人員去了南極洲,在冰天雪地下面的地洞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有人懷疑UFO就是從南極地洞起飛)。誠然,這些說法含有不可靠的謠傳,然而我們卻仍有各種事實證明德國的科學力量。 我以為,海森堡沒有成功,有幾個主要原因:第一、德國對研究的投入不夠,相比之下,美國對研究的投入超過德國十倍之多。第二、海森堡自身的錯誤。他的錯誤可能不在計算上,而是一直認為必須使用重水作為減速劑,而美國使用的減速劑卻是很普通的資源——石墨。第三、海森堡明確無誤地知道原子彈的后果,背有沉重的道德重負。他既不希望德國有原子彈,也不希望盟軍有原子彈。與原子彈相比,常規武器對人類的傷害還是相對有限的。 假如德國率先研制出原子彈,現在的世界又是什么樣呢?我不愿,也不敢去設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