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漢沽區后沽中學 蘇武勝 一、教材依據:本課時屬新課標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 二、設計思想 1、 教材分析:食物經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經呼吸系統(第三章)進入人體后,怎樣才能運送至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供細胞所利用?細胞產生的廢氣、廢物又怎樣運離細胞?學生會很自然地產生該疑問(運輸問題)。本章(第四章)便順理成章講運輸問題,也為下一章(排泄)作了鋪墊。本節重點講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學情分析:對于血液學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興趣,后者易激發好奇心。教師應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實物(血樣品)及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加深學生對血液成分及功能的進一步認識。 三、 教學目標: a) 知識目標: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識別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紅細胞和白細胞 b) 能力目標: i. 通過讓學生分析血常規化驗單,培養其應用知識的能力 ii. 通過讓學生觀察新鮮血液和人血涂片,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iii. 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列表比較的能力 c) 情感價值目標: 1) 體驗血液對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認同無償獻血 2) 養成用心觀察的習慣 四、 教學重點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學難點: 自主學習教材,自主列表比較幾種血細胞 六、課前準備: a) 課前上宰豬場買適量新鮮豬血,加入檸檬酸鈉(抗凝劑)后置于量筒中待用。 b) 人血永久涂片和顯微鏡 c) 干凈縫衣針和消毒液 d) 相關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存在運輸嗎? ―――必然 I、 運輸 運什么? ―――氧料、氧氣、廢物(血液功能) 靠什么運? ―――血液 II、 血液的外部特征 III、血液的成分 (一) 血漿 a、成分 b、功能 (二) 血細胞(如下表) 分層位置 大小 數量 形狀 有無核 功能 缺乏癥 白細胞 血小板 紅細胞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環環相扣,步步緊逼,而每一環,每一步都在極力體現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新理念和教學新方法,當然各有側重。 首先,注重了新課的導入和教學情景的創設。本人采用了溫故“引”新法,巧妙導入了章節標題。另外,教學情景是否創設得巧妙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成與敗。要讓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中去遇見“困難”、碰到“問題”,才能“身臨其境”、“觸景生情”,進而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讓他們感覺是在真正探究實際問題,而不是在被動地完成教師留給的一個任務。這樣的探究才會真實自然,積極主動,從而富有成效。本節課新課的導入和情境的創設筆者可謂費盡了心機。 其次,結合了多媒體的優勢和生物學的實踐本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們要善于把多媒體引進課堂。但多媒體只是工具而不是內容,生物學中最好的媒體還是實物,最好的媒體環境還是大自然。生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科學,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也替代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所以,要盡可能采用實物或動手制作模型,盡可能讓學生多進實驗室、深入大自然。關于這一點,本節課上有多處體現。 另外,本節課的很多地方都進行了精心處理。比如:課首安排了巧妙的導入,中間設計了自然的過渡,課尾安排了首尾呼應、照應了標題,使整節課條理明晰,渾然一體;特意安排了教學環節以兼顧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團結協作;滲透了比擬、類比、猜測等思維方法,“望文生義”法、綜合利用感官法等學習方法以及學以致用等生物學基本意識;顛倒了“血常規化驗單”在教材中的出現的順序;增設了人血臨時裝片的現場制作等環節,增強了探究的真實性和趣味性;面向全體,關注差生,提倡賞識教育;明辨“是非”,謹防誤區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