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武祥(清華大學金融系教授)
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資源能力,所以企業是一個動態,是資源和能力的動態組合。第二個是在選擇利益相關者的時候,你看一下誰能高性價比提供這些資源能力。
創業者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怎么設計一個初期的發展模式?如何賺錢生存,用什么方式在未來三到五年成為一個什么企業?第二,如果初期成功了,你后面如何擴張?如何在一開始的商業模式的基本框架上不斷升級?
首先是企業的定位。對商業機會的把握,要做什么,這個也是動態的。
商業模式最核心的,是結合企業的業務系統,來設計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我們看到很多企業亮麗,亮點在哪兒呢?就是找對了利益相關者,找對了就是成本很低了,而且效果很高,效果很好,而找錯了,效果就很差,這就是利益相關者。比如,企業自己缺研發的時候,這個老板游說全球頂級設計師策動成公司股東,很快就把研發短板補上了。
事實上,這個社會不缺資源,也不缺能力,現在你知道自己缺什么,你看誰能夠高性價比提供這樣一些資源和能力,初創企業早期要盡可能利用現有資產的能力,爭取和對方互搭便車,降低成本,這就意味著雙方減少很多投入,很多環節就不需要投入了。
設計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這里面也要體現包容性增長,所謂包容性就是要尊重每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不要因為你境界高,你就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境界,他就想賺錢,就滿足你賺錢愿望,所以包容概念在我們設計利益相關者責權利的時候,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尊重每個人的相關利益訴求,你說清楚想要名還是利,而且你要設計一個超出利益相關者預期的相關機制。超出機會成本收益方式,選擇誰當股東,怎么分配比例,這一系列的方式包括表決權。
我這兩天參與談判,感覺到很多企業家也知道需要合作,但是不知道怎么分錢,一個是不知道讓自己怎么賺錢,第二個是知道怎么合作。
比如我接觸到一個企業,我們國內的一個企業在某一個行業做的領先,這個企業發展未來的五年,他希望脫穎而出,擺脫目前的紅海,所以就發現需要研發,而這個研發他自己的錢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是不可能達成很高的水平,后來找到德國企業,德國企業全球領先,但是有一條,德國的企業說我出配方,出工藝,出專用設備,然后加培訓,中方企業出基本制造,兩邊合在一塊不知道怎么分股份比例。德國人我發現技術領先,金融落后,他讓中方企業給一個算法,說給10%,太少了,那就15%,沒有一個算法,就叫我去調配一下。
現在很多企業動不動就叫資源整合,這個整合整著整著就糟糕了,整合合作可以,你要說整人,這個就具有攻擊性,我來整合你,那我就不干。所以我們叫資源的聚合,怎么聚合,分股權怎么分,后來我給這個企業說,其實股份比一開始在我們雙方沒有建立信任感以前,你的能力沒有體現以前,股份比例和收益分配比例和表決權比例是可以不一致的。不要去追求同股同權同價同利,一開始是不一樣的。這個幼兒園就很簡單,我舉一個例子,一開始別說比例,先算一下三個元素合在一起能賺多少錢吧,每個人都有要求,每個人都有機會成本,如果合在一塊兒能夠滿足各自的機會成本。
但如果合在一起收益沒有達到預期是誰的問題?是掏錢人的問題嗎?是投資人的問題嗎?不是,是企業的經營機構。判斷企業價值就是金融,資源組合也是金融,第三個設計工具也是金融,當然其他運營管理等在里面很重要。
(記者段曉燕根據1月21日 “清華大學創業訓練營”課程整理)
1億的100%肯定是小于10億的10% |
如何處理創業團隊的分工和分化問題 |
|
|
|
創業導師:
英特爾中國區投資總監吳蓉暉女士
提問者:
第三屆清華大學創業訓練營企業營員
提問一:我的企業做的時間很長了,是1992年成立的,到現在馬上快20年了。原來一直是很小,2006年我們碰到了一個機會,開始大發展,但現在企業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的階段:這個企業是我的,跟我一塊兒創業的員工是五六個人,到了現在,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我做,他們都沒有干勁了,我也想過分股票,為了行業的發展,為了公司,我還想走向世界。但是提不起他們的興趣。
再者,分股票到底是分多少,是分80%給他們,還是分20%給他們?是不是分了股票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吳蓉暉:你這個例子是非常典型的,早期都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干,早期很好找,大家都是談理想,談到一塊兒了,我們去干。但是在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單憑一個人(創始人)很難再完完全全的控制企業,他需要更多助手才能繼續把企業做大。那么,是選擇一個跟隨自己創業多年的自己信得過但能力稍有欠缺的人來合作,還是從企業外部招聘一個能力不錯但信任度稍微欠缺的人合作?何時對創業團隊進行股權激勵是比較適合的?
企業創始人愿意拿出股票,分享一部分利益,和我的商業伙伴,我的員工,甚至是我的投資人,我們尋求共贏,這個說起來比較容易,但是通常最糾結的在什么地方,你對你的員工,或者是你直接的下面的管理人員,你自己的企業,對這些管理人員,你是靠信任,還是靠機制?
所謂前者,就是這個人是跟著我干了10年時間了,所以說我信任他,交給他來管;所謂機制,就是給他們一些股票,或者是你的獎勵和我的企業的利潤掛鉤的。今天上午和另外一個企業家提了,你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像吳老師說的,這個是我們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1億的100%肯定是小于10億的10%”。然而這一點,很多企業家卻看不透的,他們想的是:如果把部分股權分給手下,自己的股權就會減少——擔心一己私利的問題而沒有看到這樣才能讓企業達到更大的規模。這個也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才行。
(實習記者戴楚良根據1月21日清華大學第三屆“創業訓練營”內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