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一課的教學反思 西葛中學 董介文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示范課活動,執講的是《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一課,幾經磨練,收獲頗多,感慨頗多,反思頗多。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要想出一節高水平的課,備課是關鍵,備學生尤為重要。因此我先調查學生對黃土高原的認知程度,發現學生了解的并不多。于是,我將“導入新課”設計為“感知黃土高原”,使學生從感性的層面來了解黃土高原,之后我播放一段介紹黃土高原的視頻,使學生在“觀”中生“趣”,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地獵取知識,的確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導學習,探究創新 1、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 講授新課需循序漸進、步步為營。黃土高原是教材設計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地形區,因此我用“學習一個地區通常從哪些方面來入手呢?”來引入本段教學。要使課堂生氣勃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力軍,教師必須舍得“讓位”,在此我完全“讓位”給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本段學習。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也樂于接受這種學習方式,課堂氣氛融洽,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養。 2、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風成說 “事實勝于雄辯”,教學需要實事求是作基礎。因此我搜集了一組資料——有關黃土高原面積的數據和 “黃土堆積很厚”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這組資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當然,學生的答案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老師可加以整理,從而歸納出“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順水推舟我繼續提問:“這么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繼而引出“風成說”,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風成說”,我制作了一幅動畫,并適時地播放“黃土高原形成”的視頻,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在理性上認識了“風成說”。 “既然‘風成說’認為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證據”。簡單的一句話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了“研究地理事物要尊重科學”。關于“風成說的證據”的教學,我采取了開放性的手段,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嘗試追求真理的艱辛,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從課堂學生參與程度看,學生對“風成說”的證據理解的不太深刻,我認為還應多給予引導和探究。 3、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 “你印象中的黃土高原是什么樣子?” 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后,會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作為一個話題很好地引出了“黃土高原的地貌”。繼而由地貌導出千溝萬壑,由千溝萬壑導出水土流失,順理成章地呈現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及其原因。 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學,我搜集材料,精心設計了動畫實驗,力求將難點簡單化:讓學生在觀察中探究,在觀察中總結,在觀察中培養興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論證態度。 “思維從發現問題開始,教課以撲捉疑難為先”。課堂中我善于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引起學生內部認知活動的矛盾沖突,使學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因此我即興設計了一場小辯論賽,辯論題目是:“是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還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活動、盡情發揮的平臺,使學生在辯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深化對地理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這場競賽的出示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彼此的“較量”相當精彩。 三、內化知識,拓展遷移 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的思維更加豐富,知識面更加開闊。本課我將課本中“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的內容作為拓展性題目,充分放手給學生,我只需指點迷津,而同學之間互相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產生了和諧的學習氣氛,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從課堂學生的表現來看還算理想,這說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歸納、知識升華 在課堂小結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收獲,包括知識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方面等等,學生也能很好地抓住這個機會,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實力。 五、總體評價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討論表達為主體,教師不斷用“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合作、表達的機會。把教學定位在一種交往、對話關系之上,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因此課堂上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充分的自由”和“恰當的組織引導”,使學生發揮他們“最大的潛力”。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加以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