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癥狀說明濕邪入寢 中醫將一年分為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四季外,還多了一個長夏。長夏之季的主氣為濕,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期。 從氣象學上說,長夏正處于夏秋之交。此時,脾胃受“濕邪”的影響最大。中醫認為濕邪有兩種,一種是外濕,一種是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另外一種濕氣是內濕,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內侵、脾陽失運,濕自內生。像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致脾陽受傷,這樣濕氣就重了。 不論是哪種濕邪,都會讓人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還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體發困、肚子脹、不想喝水、舌苔白膩等,這一系列癥狀都與“濕濁內盛”有關。 怎樣知道自己體內有濕呢? 從中醫角度看,當濕邪侵襲人體后會有下列八個較為典型的癥狀。如果您最近2—3,周常有這類表現,就說明機體已被濕邪侵襲,需要祛濕治療了。 口中發黏,舌苔白膩 濕性黏滯,濕邪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所以感受濕邪一般會表現出一些具有黏滯性的癥狀。最典型的就是口中發黏,舌苔白膩。這是因為濕邪侵犯人體后傷及脾臟,導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調,所以導致食欲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吃飯沒什么胃口,又由于“脾開竅于口”,故出現口中發黏,若是伸出舌頭一看,會發現舌苔是白膩的。 胸腹脹滿,小便短澀 由于濕為陰邪,進入人體后留滯于臟腑經絡,易阻滯氣機,使得人體內的氣運行不暢,從而引起多種不適。如濕邪停滯在胸膈,則會引起胸膈的氣機不暢,出現胸悶;濕困脾胃,脾胃的升降失常,氣機阻滯則出現脘腹脹滿;濕邪停于下焦,氣機阻滯,氣化不利則小便短澀。 頭部沉重,四肢困乏 濕性重濁,其致病表現的癥狀一般具有沉重,重著的特點。又由于“脾主肌肉”,若是濕邪侵犯肌表,可出現全身困重,四肢困重、倦怠乏力,頭重頭沉猶如被布包裹。若是濕邪留滯在經絡關節,則可見關節疼痛重著。 下肢浮腫,經常泄瀉 濕性屬水,水性趨下,所以濕邪致病具有趨下,易損傷人體下部的特點。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泄瀉,一般大便稀但黏而不清利,便完后感覺不爽。若是痢疾,便一般為黏液.性膿血便。 如何祛濕邪?在濕氣較盛的長夏季節,要想避免濕邪的侵襲,首先,杜絕濕邪致病的途徑,如在雨天要避免淋雨涉水,衣物被褥要勤曬,有太陽的時候需要多通風,避免室內潮濕。平時的飲食需少吃或不吃寒涼冷飲、油膩、甜食,不喝酒。其次,可以多吃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如薏米、冬瓜、苦瓜、赤小豆、白扁豆等等,有利于預防濕邪留滯。 對于體內已被濕邪侵襲者,輕者可以在烹飪的時候,適當地放入一點可行氣、溫中、化濕的調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草果、小茴香等。這些都能祛除濕邪。重者可以選擇一些中成藥治療,如藿香正氣膠囊、二妙丸、平胃丸、四妙丸、參苓白術丸等,遵醫囑選擇一種,每天服用1—2次,一般連用5--7天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