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骨刺的形成與壓力失衡有密切的關系。骨刺的形成
是對脊柱一種急救性的加強,即當人體逐漸衰老,正常骨組織變 弱時,所發生的一種支持組織的反應。 年輕人的關節軟骨具有彈性,并能承受一定的壓力。人到老 年關節會發生老年性退化,軟骨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改變了軟 骨承受外力的物理性能。后期軟骨出現局限性破裂與變薄,長期 的磨損,并可使軟骨脫落。軟骨下骨面出現硬化,關節因負重和 運動產生的刺激,使軟骨邊緣過度增生,經過骨化就形成骨刺。 某些人因長期從事特殊姿勢的勞動,骨關節因過勞而產生慢 性勞損。負重承受的壓力,或過多活動造成的磨損,皆可造成肌 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及骨質的變化,而形成骨刺。 骨刺是骨頭上長出的尖形小突起,最常發生于腳跟,也可能長到頸部。骨刺是由于骨質的不當堆積所致。該病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或體型偏胖的人。骨刺常見于關節炎、神經炎、堿毒癥及肌腱炎的病人。 骨刺會摩擦相鄰的骨頭和神經、血管,導致發炎,并可能在神經末梢形成微小的腫瘤,使患者異常疼痛。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采取手術治療,因為骨刺常會再生。 家庭治療措施 ●選擇軟底鞋 選擇橡皮底的鞋子對足部較好(勝過皮制的)。穿得舒適比穿得好看重要。慢跑鞋是不錯的選擇。避免走在堅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無地毯的地板。可在腳跟處加護墊,以減輕疼痛。 ●墊上泡沫軟蟄 軟墊可減輕骨刺對周圍的壓迫,可以在軟墊骨刺相應的部位挖一個洞。 ●熱敷 如果疼痛的比較厲害,可用亞麻仁敷袋熱敷。 ●泡腳 輪流用熱水及冷水泡腳,對減輕癥狀大有好處,用冰按摩腳底也有幫助。 ●有選擇的鍛煉 你可以用騎腳踏車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腳。 ●減肥 偏胖是引發骨刺的原因之一,因此減肥也是刻不容緩。 營養與飲食療法 ●應避免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也避免糖、酒、咖啡。這些物質將阻撓復原過程,并擾亂體內的礦物質平衡。 ●補充營養素 ①鹽酸甜菜堿 用量依照產品標示。幫助鈣質吸收。年長者較易缺乏鹽酸。假使你有潰瘍或嚴重胃灼熱的病歷,勿試此產品。 ②鈣及鎂箝合劑 鈣每天1500毫克,鎂每天750毫克。保持鈣、鎂平衡將預防不正常的鈣質堆積。 ③蛋白質分解酵素 用量依產品標示。幫助營養的吸收及控制發炎。 ④維生素C甲生物類黃酮 維生素C每天2000~4000毫克,黃酮每天100毫克。一種抗發炎劑,對膠原蛋白及結締組織有益,幫助減輕疼痛。 ⑤維生素B群添加維生素B6 每天50—100毫克。同時服用各種維生素B最能發揮其功效,維生素B6是制造鹽酸所必需的。 ●天然藥草 可使用山金車及洋甘菊泡腳。也可將這些藥草包于布內,敷在腳上。 chenhaoming520 2009-04-26 01:20:30
骨康貼膏(原骨刺消貼膏) 可以到百度知道搜 :專業治療頸椎病、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治愈徹底 外貼內服 辨證施治
19720305 2009-10-24 09:10:27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制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絕大多數的腳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后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于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因此,要保護好腳后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采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后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柜臺放松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采用一種“跟骨墊”將后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后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盡快恢復。 另外,現在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系,現在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采用一種鉆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并不是骨內壓增高,現在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后,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后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可能是腳跟長骨刺了,現代醫學叫骨質增生,去醫院拍個x光片確診一下, 什么是骨質增生? 所謂骨質增生,是指關節軟骨的改變,主要有椎骨邊緣或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實處骨小梁增多和骨密度增高或骨質疏松。因有時其增生形成狀象口唇或象鳥嘴等,故叫做唇狀突起或骨贅,一般人稱之為骨刺。骨贅的組織學檢查,完全為正常組織無任何病理改變,所以稱之為老年性退行性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病。骨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和中醫所稱的“骨痹”等統稱骨質增生。好發于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頸、腰、胸椎、膝、手指、腳跟等處。 在此告訴你一個既省錢且效果又好的外用方: 用“骨質增生外敷靈”外敷腰椎,兩天敷一次,一次敷半小時即可,此方法又經濟又簡單方便且明顯。 “骨質增生外敷靈”是由濮陽著名內病外治專家,濮陽市骨質增生研究所所長,著名民間老中醫王衛生大夫集數年心血研制發明,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骨質增生外敷靈”一盒20袋用40天150元(含郵資), 該藥具有經濟實用、一袋多敷、用法簡單、安全可靠的特點。 骨質增生外敷靈”作用功能: 消炎軟堅、散寒祛濕、通絡止痛。 適宜人群 :由骨質增生引起的頸椎病、腰椎病、腰腿疼痛、椎間盤突出、關節勞損、膝關節疼痛、足跟疼痛等無菌性患者。 你如果在北京:可去北京海淀區玉泉路65號的(石槽)“時珍堂金象大藥店”購買。 你也可去醫藥書店買一本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骨質增生癥》一書參閱,書中詳細介紹了“骨質增生外敷靈”的使用方法及藥理作用等。 上述建議方供你參考 ,祝你早日康復。 http://www./yjs.asp 你好!首先祝你身體健康!我來給你談談關于“腳跟痛”的問題。 腳跟疼痛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是跟骨骨刺所致,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肥胖者。在人體的足跟部的皮里骨外,有一彈性脂肪墊,在雙腳負荷全身重量行走時,該墊起著緩沖的作用,使跟骨不直接撞擊地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此軟墊會發生退行性的改變而失去彈性作用。而體重的增加則使雙腳的負重加大,足底受力增加,時間長了便導致病理變化而形成了骨刺。在足跟稍一觸地走路之時,骨刺便刺激周圍組織的末梢神經,患者便產生了疼痛之感。 醫治此病患者首先應減輕體重,使足底受力減少。急性疼痛期應減少站立及走路的時間,并可在足跟部加有彈性的柔軟鞋墊,以緩沖足跟受力的強度。患者可用一鈍頭器械刺激痛點或隨時自我按摩使之逐步形成新的保護墊,也可去醫院局部封閉治療,以消除局部炎性反應而達到止痛效果。癥狀嚴重骨刺巨大可采取手術切除根治。 1)以下給你介紹幾則成功治療“腳跟痛(骨刺、骨質增生)”的秘方: 1. 取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鐘,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 2. 用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后煮沸15分鐘,先熏后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日。 3. 取肥豬肉,酒適量。肥豬肉切片,蘸熱酒敷患處。 4. 用烏梅適量去核加入醋少許搗爛,再加入少許鹽,攪勻,涂敷在患足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一段時間,有效果。 2)如何預防“腳跟痛”的方法: 1. 戶外活動 慢跑、散步、騎車、打乒乓球等,保持足跟部關節、韌帶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減輕擠壓。若將要參加較長距離的遠足,如旅游、爬山時,最好穿軟底、彈性較好的膠鞋或加厚鞋墊的布鞋。 2. 自我按摩 盤腿而坐,以手掌推腳底板,從跟部向趾骨方向推按,次數不限。滾法。腳踏圓棒,前后滾動,可改善足底血液循環,放松緊張、疲勞的跖肌組織。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采納為答案。 nk0213 2009-10-26 22:29:34
骨質增生方1:川芎末6-9克,山西老陳醋適量,藥用凡士林少許。
用法:將藥末加山西老陳醋調成糊狀,然后混入少許藥用凡士林調勻。隨即將配好的藥膏涂抹在患者增生部位,涂好后蓋上1層塑料紙再貼上紗布,用寬膠布將紗布四周固封。2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治療20例,其中頸椎骨質增生9例,肱骨外上踝骨質增生7例,腰椎骨質增生2例,腳跟骨質增生2例。經治療后自覺癥狀消失者13例,好轉者5例,有2例在敷藥中出現局部灼癢,起丘疹停止治療。治療次數最多18次,最少7次。 骨質增生方2:白芍30克,木瓜、甘草各12克,雞血藤、威靈仙各15克。頸椎加葛根12克;胸椎加狗脊12克;腰椎加杜仲、懷牛膝各12克(亦適用于膝關節以下骨關節病)。此方重用白芍,若效果不顯可逐漸增至60克。若有腹瀉,可加炒白術15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 療效:治頸椎病85例,腰椎骨質增生60例,其它處骨關節病15例,頗有一定療效。服藥劑數最少的3劑,最多的1例100劑,平均21劑。 蚯蚓白糖液 藥物:蚯蚓 用法:活蚯蚓數條加白糖適量,使其化為粘液,涂抹患處,覆以干凈白紙,紙外再包白布,用暖水袋加熱至適量溫度,反復加熱,直至粘液燙干為止。每天2次。此方治療骨質增生療效較佳。 醋搓治骨刺 我的腿由于長了骨刺疼痛難忍,走路很困難,鄰居介紹一種簡法,結果很有療效。其法是:買一瓶山西老陳醋,用醋搓患處,搓熱后(越熱越好)用一光滑平坦的東西(瓶底也行)慢慢拍打骨刺處,這樣一日反復幾次,一瓶醋用不完就會好。 雞腳桑枝治腳跟骨刺 近幾年,我患了數次腳跟骨刺,后一老中醫告訴我一民間驗方,只要買15克桑枝和250克雞腳煲吃就行了,于是,我回家后就照樣做。買了雞腳、桑枝回來,煲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吃了。我每次都把雞腳和湯全部吃光。煲時,放水以能一次全部吃光為宜。我每吃一次覺得痛輕一些,吃了好幾次,走路腳跟就可以著地了,不痛了。 首先要正確認識骨刺。長了骨刺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如果沒有什么疼痛癥狀,就不必治療,平常要注意保持樂觀的心情,多做一些有益的體育鍛煉,增加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但體育鍛煉不可亂做,應該因人而異,如果是腳后跟長骨刺,就應該減少行走,改成蹬自行車;如果是膝關節,爬山就不適合;而如果是腰部長了骨刺,就應該避免做一些反復屈伸和扭動的動作,例如老年人散步就是很好的活動。但是如果出現嚴重疼痛癥狀,就要到醫院向大夫咨詢,在大夫的指導下做一些功能性康復活動。若骨刺影響到關節神經和功能,就需要手術治療。骨刺的最大危害其實是對關節軟骨的破壞,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能力降低,關節軟骨的缺損,厚度減少。王教授說大多數人重視骨刺本身,卻忽視了關節軟骨的老化過程。 預防骨刺有方法 骨刺除了與年齡有關外,骨刺的多少與體重和部位的不同密切相關。人到老年,體重的增加也是引起骨刺的重要原因,體重過重,負荷就大,就會加重運動系統的衰落,所以應盡量控制體重,減少身體負荷;平時應多做身體鍛煉,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健身愛好,每天堅持下去,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強度,延緩骨刺的生長。長骨刺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從年輕時就應該避免勞累,不要經常熬夜,生活要有規律,不做任何傷害身體的行為,保持合理的運動行為習慣;飲食上也要特別注意,不可偏食,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等的攝入量要合理,比例應正常,還要注意纖維素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心情,心情好,什么都好了。 家庭治療措施 ●選擇軟底鞋 選擇橡皮底的鞋子對足部較好(勝過皮制的)。穿得舒適比穿得好看重要。慢跑鞋是不錯的選擇。避免走在堅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無地毯的地板。可在腳跟處加護墊,以減輕疼痛。 ●墊上泡沫軟蟄 軟墊可減輕骨刺對周圍的壓迫,可以在軟墊骨刺相應的部位挖一個洞。 ●熱敷 如果疼痛的比較厲害,可用亞麻仁敷袋熱敷。 ●泡腳 輪流用熱水及冷水泡腳,對減輕癥狀大有好處,用冰按摩腳底也有幫助。 ●有選擇的鍛煉 你可以用騎腳踏車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腳。 ●減肥 偏胖是引發骨刺的原因之一,因此減肥也是刻不容緩。 營養與飲食療法 ●應避免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也避免糖、酒、咖啡。這些物質將阻撓復原過程,并擾亂體內的礦物質平衡。 ●補充營養素 ①鹽酸甜菜堿 用量依照產品標示。幫助鈣質吸收。年長者較易缺乏鹽酸。假使你有潰瘍或嚴重胃灼熱的病歷,勿試此產品。 ②鈣及鎂箝合劑 鈣每天1500毫克,鎂每天750毫克。保持鈣、鎂平衡將預防不正常的鈣質堆積。 ③蛋白質分解酵素 用量依產品標示。幫助營養的吸收及控制發炎。 ④維生素C甲生物類黃酮 維生素C每天2000~4000毫克,黃酮每天100毫克。一種抗發炎劑,對膠原蛋白及結締組織有益,幫助減輕疼痛。 ⑤維生素B群添加維生素B6 每天50—100毫克。同時服用各種維生素B最能發揮其功效,維生素B6是制造鹽酸所必需的。 ●天然藥草 可使用山金車及洋甘菊泡腳。也可將這些藥草包于布內,敷在腳上。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制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絕大多數的腳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后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于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因此,要保護好腳后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采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后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柜臺放松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采用一種“跟骨墊”將后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后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盡快恢復。 另外,現在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系,現在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采用一種鉆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并不是骨內壓增高,現在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后,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后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說不清楚。檢查下看看吧/ 156232 2010-03-14 08:25:53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于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后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于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后髖部疼痛,休息后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后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于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么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藥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藥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制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并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于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并產生許多不同的癥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于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于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松是怎么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松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松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松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于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松。隨著骨質疏松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尸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于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后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鐘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并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于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于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準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于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并由于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于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征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癥,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癥狀局限于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癥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癥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癥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后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癥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藥等方法,只能改善癥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癥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占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占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癥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癥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于緊張,只有出現癥狀且癥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癥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 016207 2010-03-19 23:47:02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于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后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于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后髖部疼痛,休息后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后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于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么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藥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藥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制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并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于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并產生許多不同的癥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于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于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松是怎么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松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松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松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于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松。隨著骨質疏松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尸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于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后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鐘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并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于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于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準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于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并由于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于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征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癥,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癥狀局限于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癥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癥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癥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后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癥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藥等方法,只能改善癥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癥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占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占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癥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癥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于緊張,只有出現癥狀且癥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癥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