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論語講義》——子罕第九(10):孔子說顏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gyqw.html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語”這里作動詞,讀yù,告訴的意思。告訴了他人生大道,而他不懶惰、不懈怠地去履行人生大道,這樣的人大概只有顏回一個吧。這句話很有意味,和前面的那句話結合起來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孔子只稱贊顏回一個人好學。為什么呢?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語之不惰者”,只有顏回一個人。第二篇《為政》篇里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和顏回說了一天的話,顏回一句話也不說,也不違背,好像是個傻子一樣,為什么?是顏回在深入地體會孔子所講的道,“語之而不惰”。因為他能深入地體會,所以他能如法奉持。為什么顏回能真正得道?因為他堅信不疑,第一他有信;第二,因為他信,所以他才能夠對孔子講的道理解得深入,理解得深入他才能夠修持得精進。一般的弟子,三千弟子,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聰明的聽了一半——我懂了——結果,似懂非懂,聽理論都似懂非懂,實踐就更打折扣,一層折扣、兩層折扣、三層折扣,打下去就不剩下多少了。而顏回不然,如法奉持,一點都不打折扣,老師怎么說,就身體力行怎么去做。 “語之而不惰”,朱子對這個解釋得很好:“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他說顏回聽老師的話,認真理解,身體力行,即使在造次、顛沛之間,也沒有一絲違背。顏回對于孔子之道的把握,就像萬物得到春雨的滋潤,草木滋長,你叫它不長都不行。前兩天我住的那個小院門口的那塊田還是一片荒草,這兩天春雨一下,一片青幽幽的了。你給它說,小草你不要長,過兩天再長,這兩天我不高興你長,過兩天要來客人你再長——不可能,它得了春雨就要長。顏回就是如此,他得了夫子的教誨,他就要去力行,你叫他不行都不可能。他怎么會惰呢?老師講的道對他來講太有益了,他就像小草得了雨水一樣。因為雨水對小草太有用了,是它的營養,顏回對孔子的道體會得深刻,所以他覺得太受用了,每一句拿來都受益無窮,所以叫他不用都不可能。放著這么好的東西叫我不用,那怎么行呢?那不可能。就好比夏天,熱得不得了,給我一杯酸梅湯放在桌上,叫我不喝都不可能,它解我的渴,必須要喝。夫子之道就猶如夏天的這一杯酸梅湯,不喝都不行。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謂”就是說,評論。孔子評論顏淵。為什么要說“惜乎”呢?因為顏回三十二歲就去世了,早逝,孔子感到可惜。我只看到他前進,精進不怠,對道、對學習精進不怠,一時一刻都不停止,我只看見他勇猛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正因為如此,對顏回的早逝,孔子感到可惜。因為顏回太好了,孔子才覺得可惜。總是很好的東西,我們才可惜。而顏回早逝或也正由于他只知其進,不知其退,太用功了。故學習與養身二者皆不能偏廢,勞逸結合,不然就會過猶不及。 附朱熹《論語集注》: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語,去聲。與,平聲。惰,懈怠也。范氏曰:“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進止二字,說見上章。顏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進而未已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