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激勵的社會競爭,越來越難的教學內容,越來越緊張的教學任務,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讓我們的教師過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但我們似乎缺少了解學生的感受,并把他們的感受作為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所以,我們的課堂并不全都成為滋養兒童生命成長的養料,有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反而成了學生個體發展的羈絆,兒童學習力、想象力、創造力和質疑精神的喪失成了不可避免的現實。
張文質先生認為,教育是慢的藝術。他詮釋道:知識的獲得,常常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勉強不得。我們經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出恰當的判斷,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兒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幫助他。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相互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經常,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他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加、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也許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克制和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為能力(一種臨場智慧)。
筆者以為,張先生提倡的“慢教育”不是簡單的速度之慢,而是指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是對待學生的耐心、等待、寬容和細心。“慢教育”需要教育者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不斷調整預設,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快速發展。教學的“慢”,可以使教師從精心預設走向精彩生成,而生成性正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使課堂充滿了活力與生機;教學的“慢”,可以讓學生充分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學會獲取知識的手段與方法。教育的“慢”,可以使學生在流淚中體會堅強,在失敗中獲得成功;教育的“慢”,可以使教師以更從容的姿態精心培育真正的“人”。
調整心態,尊重差異,講求方法,靜待花開。其實,“慢教育”是一項高要求的、艱難的、復雜的工作,是先進教育理念的體現,理應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