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訣: 務求甚解 ,又不求甚解 預備知識一: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 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7)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10)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 吾予);第二人稱(爾 而 女汝 乃 若);第三人稱(之 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 (3)謙敬詞語:請 叵
【答題技巧】:記住: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永平初,顯宗舅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候之,暉避不見。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于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利用音形關系,通假推測。 高考題:此除蝗蟲誼(通“意”,意思)也。 【相關知識】 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 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病察朝 3 度 非 復 負 蓋 故 顧 固歸國 5 假 間 見 解 就 舉 絕 堪克類 7 去 勸 卻 如 若 善 少 涉勝識 9素 湯 涕 徒 亡 王 望 惡微悉 11要 宜 遺 貽 易 陰 右 再造知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 課(督促勸說) 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 如(到、往) 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 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 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 多(贊揚) 遽(急速、就、恐懼) 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 令(美好) 差(病好了) 執(捉拿)延(延請) 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赧(因羞愧而臉紅) 竟(結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 弒(子殺父、臣殺君) 用(財用、因為) 【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例: 第一組:1 第二組:1 問其與飲食者,則盡富貴者 ⑵結構意識: 第二組:1何如東就妻子,徐擇木焉 第四組:1 吾將以身死白之 ⑶句位意識: 第二組: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第三組:1頃之,拜受為少傅 第四組:1若素激義,能為我籌此 例:第一組: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第三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第四組:1其所言不實 (5)語氣意識: 例:第一組:1其待君王乎? 第二組:1其李將軍之謂也? ⑴而 ⑵何 ⑶乎 ②介詞 :“于”、“在”、“從”。 ⑷乃 ⑸其 ⑹且 ③助詞,用于句首。 ⑺若 ⑻所 ⑼為 (10)焉 (11)也 (12)以 (13) 因 ⑵表比較,“比”; (16)則 表并列,“就”; (17)者 ②代詞: 【答題技巧】: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最后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類”,今專指稻谷。 ②詞義擴大。 ③詞義的轉移。如“犧牲玉帛”中的“犧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義指獻身。 ④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義指品質惡劣。 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 1親戚 9其實 17不好 25便宜 33不必 6.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7.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 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 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 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賦分點: 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 A.表特征狀態,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并”。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么樣。)(4)形容詞使動用法: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1) 用“者,也”表判斷: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于”“受”“見”或組合成 “見……于……”,“受……于……”表判斷。如:“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徒見欺于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 )于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 )河北,臣戰( )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后置: (1)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3)——之——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后置: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備查知識3: 常見固定結構(熟記黑體字部分) 一、表示疑問 二、表示反問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④一何……(多么……啊!) 四、表揣度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五、表示選擇 六,其它 乃爾:竟然如此,這樣。 |
|
來自: qiu_chao_fe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