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業的所存在的四種基本架構可以先參考該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e5cba0100fobf.html 在這里我們首先關注業務架構和應用架構,業務架構驅動應用架構,以體現流程驅動IT,這也是前面SOA咨詢方法論的重點思想。SOA方法論的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解決了業務架構和應用架構如何通過系統的方法進行集成的問題。可以參考我前面的關于SOA咨詢方法論的描述。 對于業務架構,初看架構這個詞容易理解為靜態的事物,但是廣義的業務架構一定是靜態和動態分析的集成和融合,在分析過程中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動態的信息即我們說的普通的價值鏈分析的思路,從企業端到端的高端流程到各個業務領域二級,三級等流程的分析。形成高端流程->子流程->活動->活動單元->任務->事件的主線;而對于靜態信息則包括組織,人員,崗位,角色,業務對象和表單,規程,模板等各種信息。靜態信息的重點是業務領域和業務對象,即形成業務領域->業務主題域->業務模塊->業務單元->業務組件的靜態數據逐層分解。靜態信息+動態信息+交互點和接口分析后形成完整的業務架構。可以看到流程再細粒度分解后的活動單元的組合可能形成業務組件和業務模塊,同時業務模塊本身又存在更細粒度的流程和活動分解,業務組件本身又是多個流程的組成部分,因此靜態和動態相互融合,形成交互,所以必須分析交互和接口。 按SOA方法論的思路,企業系統的構建應該是流程驅動IT,以業務架構為基本導入進行的,通過業務流程分析和業務主題域分析形成相關的信息子系統和信息組件模塊,通過業務對象分析形成IT應用架構中的核心概念模塊和數據庫模型。注意,端到端的流程首先進行分解,分解后的子流程或活動單元變成了具體的業務組件,而流程本身需要的則是這些業務組件提供的服務,在業務組件變成系統組件并將分析出來的接口暴露成服務后,通過BPEL流程編排工具進行流程編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服務本身就是通過流程交互分析發現出來的。真正體現了流程驅動IT的思路。 業務架構到應用架構的集成需要平滑過渡,在這里可以看到IBM等大型廠商已經在支持從業務建模平滑過渡到系統建模的CASE工具。從最早的MDA模型驅動架構來看,過渡強調了靜態模型本身而弱化了業務流程,而最近新的SOA的建模工具則更好的結合了原來MDA有點并融入了更多的流程建模的思路。而這兩年我們看到也有很多比較獨立的業務架構平臺,期望將IT系統的快速開發和建設前移到業務建模階段,這些業務架構平臺的共性都包括了業務對象建模,流程建模,業務規則建模和界面建模。業務對象建模轉換為具體的數據庫設計和業務實體;流程建模轉化為BPM流程管理,包括系統自動流程化處理和人工工作流引擎;業務規則建模則轉換為具體的業務邏輯和事件處理。而對于業務規則建模和流程建模在SOA中則全部集成到了BPEL流程設計中全部完成。 在企業業務建模和流程建模中常用到ARIS(集成信息系統架構),ARIS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概念。它是一種描述業務流程的體系結構,也是一系列包含有各種元模型的建模方法。ARIS概念的核心通過以一系列事件和任務鏈圖的形式表達業務流程,這跟最近配合SOA談的另外一個概念EDA(事件驅動架構)很吻合。在ARIS中涉及到四大核心視圖,如下:
這四個視圖和我們前面談的業務架構中的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個人感覺ARIS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業務架構平臺進行業務建模的層面,僅僅是方法論和思路上將,無法很好的體現從業務到IT,業務和IT集成后融合的平滑過程。在這點上SOA整體方法論,包括SOA結合EDA后將更加具有優勢。這也是我所關心的基于ARIS業務架構和流程集成思路,可能仍然無法解決雖然流程集成了,但是IT系統仍然無法很好集成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