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醫學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醫學,必須擴展到相鄰的其他科學領域。心理醫學是在學習、研究和吸取了各相關科學的先進思想、理論、學說和內容后、博采眾長,發展起來的醫學。因此,可以說是屬于邊緣型的醫學科學。為此她與各相關學科有密切的關系。一個高層次的科學,其最重要的是其科學思想,尤其是哲學思想??茖W不僅要解釋說明已被發現的客觀規律,還要預見尚未被發現的規律,預見未來的的發展方向和可能出現的規律——即,科學不僅要說明現在,更重要的是預測未來。任何一個高層次的科學家,也必須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 第一節 概述 一、科學的歷程
㈠最早出現的科學是綜合性的科學 原始時代的古人并不知道什么叫科學;但隨著人類的進步、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形成、 人們實踐經驗的積累,這時抽象思維開始出現和發展。當這些思維變成知識,科學就孕育了萌芽。隨后,知識不斷得到豐富和提高,人們又開始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和分析,從中找到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然后再把實踐的經驗上升為理論,最終形成了科學。那個時代的人們用這種唯一的、綜合性的科學來解釋說明所有自然的、社會的種種萬事萬物以及人類自身的思維活動和心理現象;用這種科學來指導生產的、和社會的實踐。在古代最早出現的和較完整的科學是哲理科學,也就是探討心理現象的科學出現得最早、最古老;在中國有孔子、孟子、老聃、荀況、王充、范縝;在西方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德漠克里特。 ㈡科學發展的歷程:合——分——合……。 古老的科學是綜合性的、一體化的。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的內容不斷豐富充實,知識和學問不斷擴大和深化,門類漸多;這時就出現了科學的分類。以后科學的門類越來越多,就又出現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范疇的分類。西方進入17世紀以后,發生了工業革命,自然科學獲得突飛猛進的飛躍發展,實驗手段的深化,使自然科學發生質的飛越。這時的科學有客觀實驗的依據和數據,可以檢驗,可以重復,代替了任何臆測和純理性的推論。與此同時,社會科學也在同步發展。 當時代進入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的下半個世紀、直到最近的幾個十年代,科學發展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門類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高;尤其是電腦的發明和進步,一代精于一代,信息巨大積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滲入到各個學科,單一的學科已很難解釋新出現和新發現的種種事物的本質、和推動、指導事物向新的方向發展?,F代的科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這時就出現了一種更新型的、邊緣型的雜交科學。雜交的科學具有更強大的活力。今天,好多邊緣科學,其學說、理論往往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大內容;有些科學已很難說其究竟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今天的科學又從分進到綜合;這是一種新的綜合,與原始的、單一的合是完全不一樣的合。綜合不是混合。獨立的科學依然存在。個性是科學的靈魂。 ㈢心理科學的發展歷程 心理學的萌芽最早存在于哲學和社會學。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內容的增多后,方漸漸形成獨立的心理學;因此,最初的心理學來自哲學和社會學。隨后又經過長期的發展,到1878年,從德國的馮特起,心理學方開始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研究,來進行實驗,從而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心理學,并被稱之為“科學心理學”。20世紀的心理學像同時代的其它科學一樣,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隨之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和學派、形成各個分支心理學。這樣一來,使原來是綜合一體的心理學,分出了好多形形色色自成一體的心理學。心理學從合走向了分。現今,各科分支心理學,用各自的觀點,建立各自的學說和理論、去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和進行實驗和實踐。當前的心理學分支有:生理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包括工業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組織管理心理學、商業心理學、軍事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等)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等,等等。心理學的學派也有: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人本主義以及極有名氣的精神分析學派……等等,等等。 心理學出現了眾多的分支,這一方面說明心理學在生氣勃勃地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偏視偏見的副作用;而另一些實用主義者的觀點、行為,斷章取義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又會降低心理學的科學性和理論向縱深發展。到處濫用心理學(如不科學、不適當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等)則又會降低心理學的科學性和威信,從而阻礙心理學的發展。 今天的心理學同樣在經歷一個由合到分,再從新到合的過程。今天的心理學必須從新的高度、新的層次進行審視、進行開拓、研究、發展。新的心理學必須通悉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熟悉、了解各個分支心理學的發展由來及其相互間的發展關系和特點。 ㈣與醫學有關的心理學發展經歷 與醫學有關的心理學在18世紀就已經出現,發展至今已有:變態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和心身醫學;其學派有: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動力學派、心理生理學派和行為醫學。上述的學科、學派相互間都有關聯和影響;按其發展的年代順序大致如下: 1, 1852年德國的Lotzi BH在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前,首次就以“醫學心理學”命名他的著作;此后醫學界就出現了醫學心理學的概念。 2, 1879年德國,在萊比錫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由此而誕生了科學心理學。 3, 1896年Witmer L第一次創建了“臨床心理學”;同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弗洛依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同時發表了他的影響很大的《夢的分析》一書。 隨之又出現了心理動力學派和心理生理學派。 4, 19世紀30年代美國成立了“心身醫學會”;蘇聯發展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 上述學科、學派的學說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就開始對我國心理學界發生影響;其中尤其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在50年代對我國的影響極大;相對來說,其它的影響就小得多了。直到近一、二十年代,方又重新開始發生影響;在醫學界首先是對醫學心理學掀起了學習的熱潮,心理學界則將醫學心理學作為她的一個重要分支;隨之,心身醫學、臨床心理學,也引起醫學界的關注。 醫學界對心理學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關心,是與醫學模式發生轉變有關。也就是說在生物醫學模式時代,對心理學有所涉及的只不過局限在精神病學、精神病科和心理學界內。而且其理論、學說涉及的范圍、領域也很局限;當時的心身醫學論述的疾病范圍很小,僅指七種經典的心身疾病而已。當醫學模式發生轉變,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后,心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驟升。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深化,醫學已感到原有的醫學心理學已難以解釋和解決新出現的醫學新問題;原有在內科領域應用的的心身醫學也已過分狹窄;在此形勢下,“心理醫學”的思想開始了萌芽。心理醫學從上述學科、學派中吸取養料和精華,刪除過時的觀點和內容,增加、補充和發展新的內容,提出新的理念和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成為了一個嶄新的學科。 二、科學的共性與個性 今天的心理學雖已產生和形成很多獨立的分支學科;但從總體看,分支相互之間仍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著共同的“血緣”?,F今的心理學已經是一個極其龐大、復雜的體系,整個心理學及其分支都受到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影響而有著共同的脈絡,這就是說現代所有的學科都有大量的信息,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但雖都是極其龐大復雜,可都嚴密嚴謹,系統有序。因此可以說,這就是今天科學的共性。 共性是科學的一般規律。但只有共性而沒有個性的科學是沒有活力的。個性才是科學的靈魂。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科學,是“八股”科學,也就是說這種“科學”只有空洞的理論,只能泛泛而談……而缺少實質的內容,不能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 另一方面說,科學的共性與個性是辯證的,今天的科學既要從屬于總體、符合總體方向的規律,又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這樣的科學才能有巨大的發展前途。心理醫學將遵從這一規律和法則去開創、去發展自己的遠景。 第二節 心理醫學本身的特性 心理醫學本身是醫學,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屬于自然科學。但心理醫學是在現代——即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醫學科學,因而她也具有現代科學的特征。現代的任何一種科學,自然的和社會的意識及其規律、法則都必須具有。心理醫學就是在吸取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有關成就、融入自身而發展起來,`因此心理醫學既與自然科學中的醫學、生物學、人體科學密不可分,又與社會科學中的社會學、哲學、人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心理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交的邊緣科學。她除了醫學本身的特征外,還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與社會學、哲學、人文科學緊密相連 ㈠與社會學的關系 心理醫學是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時代產生的醫學,因此社會的因素在醫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社會學中與醫學有關的理論也就成為心理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是社會的成員,是社會中一個基本分子,人的活動既影響著社會的整體,而社會的整體反過來也影響著人。所以社會中發生的任何事與任何活動都無不無時無刻影響著人的心理、情緒與行為。社會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用這一概念,引伸到醫學中:在醫學領域中,人的角色就是病人與醫生。雖然研究這些角色的特定含義與特性是社會學的任務,但由于這些角色會影響到醫患的關系,影響到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的健康保健,影響到醫療的行為和效率,因此研究和重視醫療中的角色也就成為醫學的一個任務和內容。 人間關系、人群團體、社團職業等也是社會學中一項重要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對人的心理狀態、心理平衡、心理應激、心理挫折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護理更有著密切關系;這些都是心理醫學必須關注和不可缺少的一些研究對象和內容。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這里僅僅只是舉例加以敘述。所以掌握與學習、了解,與醫學有關的社會學內容和學說,對心理醫學的發展和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㈡與人文科學緊密相連 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與人間存在的人間關系,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無一例外。這是人的共性。但又由于每個人的文化程度、行為愛好、素質品行、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等都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所以人與人間存在明顯差別。這就是人的個性。人的個性對人的心理素質、人的基本需要和需要的層次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著不同的影響和產生不同的后果。研究人的個性應該是人文科學的內容;但人的個性同樣與醫學、與健康和疾病有密切關系,尤其是與心因性疾病和心身疾病有著重要的關系;因為人的心身健康或心身疾病與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文化程度、個性修養、素質、嗜好、愛好等等內容有關。因此,心理醫學也必須同時關心與研究人文科學。 ㈢與哲學的關系 由于“心理”是心理醫學的重要核心內容,而最早論述和研究“心理”問題的是哲學、心理學也來自哲學,所以醫學要研究“心理”,就必須要了解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和心理現象學說的根底基礎及其淵源,就必須學習、熟悉和了解研究哲學。 二、與人體科學有重要聯系 由于人體科學研究的中心是“查明人腦運動和神經傳遞信息的機制”,而這又對闡明人的心理現象、思維活動、意志意念的深層機制和潛在的能量以及探索“心靈、靈感”的本質有著重大的意義,對心理醫學探索、研究心理的能量、心理信息的載體、“心理力”以及發掘“人體潛能醫學”都具有極大的幫助。 人體科學認為,心理、意念的能量力,涉及到當代高能物理學的范疇;如果這一力學能夠建立,那么在醫學中醫治癌癥一類的疾病將獲得強有力的武器。而且這對上海癌癥俱樂部好多癌癥成員,用意志戰勝了一大批用抗癌藥物難以治愈的癌癥的機理解釋,得到了理論上的支持。如果人體科學能獲得這一成果,醫學也必將會在發掘人體潛能和提高人的智力方面得到巨大的幫助和獲得進展。因此心理醫學對人體科學的發展有極大的興趣,并積極參與這一課題的研究,探索自己的理論學說,壯大自己的隊伍。心理醫學希望能從自己的工作中為人體科學的研究、發展積累有用的資料。 三、心理醫學是邊緣型的醫學科學 心理醫學是醫學。醫學原本是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但現在的心理醫學加入了大量的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已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而且,心理醫學除了研究醫學任務以外,還將加入人體科學的探索與研究。所以,現在的心理醫學是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科學之間的科學,也即所謂是一種雜交型的邊緣科學。 第三節 與心理學的關系
一、概述 心理醫學屬于醫學而不屬于心理學。但,由于“心理”屬于心理學范疇,心理醫學之研究“心理”,最初又來自醫學心理學,而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所以心理醫學與心理學有著淵源的關系。雖然現在心理醫學中有關“心理”的概念、含義與內容都有了新的發展、有自己特定的含義,但基本的和成熟的原理、概念仍來自心理學,所以也包含有心理學中的心理含義。因此心理學也是心理醫學的基礎必修課。 由于歷史的原因,心理學曾在我國被斥之為唯心的科學而被排斥在科學殿堂之外;因而至今人們不僅仍缺乏科學心理學的知識,而且也缺乏心理學的常識。醫學是一門知識面極廣泛的科學,一個醫科大學的學生必須修讀完30——40余門學科,其中包括醫用生物學、醫用物理學、醫用化學……等等的醫用基礎課,然而就獨缺“醫用心理學”。因此,在現代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不僅是醫學生必須修讀心理學,而且在職的醫生也必須補修心理學。為此本書在討論這一節題目時不得不先扼要介紹一下心理學的內容概要。 二、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簡介
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是人的“心理現象”(不研究“心理”的本質,更不研究“心理”的能量)的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最重要的基礎內容有兩大部分: ㈠知、情、意心理過程 ①知 知,就是研究人是怎樣從客觀世界獲得認識的具體步驟和具體的機理,也就是研究人是怎樣獲得客觀的信息進入人的大腦儲存備用的。知是心理過程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礎的過程,是通過人的感官由外界存在的作用物刺激后發生的;也即是通過眼看(視覺)耳聽(聽覺)手摸(感觸覺)鼻聞(嗅覺)來獲知客觀世界的大量信息。有了這些信息人才知道客觀世界的存在并初步認識了世界。 心理學中的“知”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本質及接受信息的機理。例如,研究:視覺器官接受光的機理及光信息的本質(光的物理特性);聽覺器官接受聲的機理及聲信息的本質(聲的物理特性);嗅覺器官接受空氣中有嗅味的氣體機理及這些氣體物質分子信息的物理特性(心理學對嗅覺的研究和/或對額頁的研究最不完善);手等觸感覺器官接觸各種物體時接受物質三態的信息機理以及物質三態的物理特性:軟硬度、溫度、流動性等等信息;以及人體的本體覺等的機理。 心理學中的“知”就是研究各種物質信息、信號如何進入大腦以及如何被辨別而獲得“知”這一心理現象的全部過程及其機理。這一研究告訴我們,人如果失去感覺器官或環境中失去光、聲等刺激作用物,那么人就無法獲得信息,人就失去了知覺;人沒有“知”的心理過程,就很難再有“情”、“意”的發展和進入更高層次的個性心理的發展。(但近代發現先天性的聾啞人和盲人同樣有很高的智商、智能和技能,他(她)們是怎樣獲得光、聲等信息、信號的機理尚有待科學界去進一步探索、研究;這里也給我們發出了一個啟示:人類還有巨大的潛能有待于去進一步研究發掘)。` ②情 情是知進一步發展的心理過程。情是大腦神經細胞在獲得大量“知”的信息后,進行進一步加工綜合分析后產生的心理過程;情是可以通過表情肌反應的初級心理現象。所以情有明顯的外顯性。情,當它能被他人觀察到表情肌的變化和被發現語聲語調變化時則稱之為情緒;不外顯、不被發現變化但有內在感覺體驗的“情”稱之為情感。情是在知的基礎上內在發生發展的,是隨著知的不斷積累、完善、擴大而相應不斷地更新、豐富和深化。一旦情穩固地建立后,就可獨立存在和發展,相對地不再受知的影響。 ③意 意是情進一步轉化和發展。凡生物都有“知”,動物都有“情”,但“意”則是高等生物——人類才具有。意志、意念均為“意”。意志、意念的外在反應表現是人的行為和行動。行為作用于客觀世界,就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動和變化。 不通過外在的行動行為的意志意念,而能引起客觀事物變動和變化的意志意念(例如世界上多種媒體報道的“意念斷物”“意念移物”),究竟是不是存在,和其本質機理究竟是什么?其“力”屬于何種力學范疇?這是屬于人體科學研究的范圍了。 ㈡個性心理 知、情、意的心理過程是人心理現象的共性內容和過程。人一旦有了知情意的心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的基礎后,方有可能進入個性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和形成人獨特的個性。人的個性種類又如萬花筒一樣:千差萬別,色彩斑斕、紛繁。共性是抽象的,個性是具體實在的。個性心理的內容有: ①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以及理想、信念、世界觀。 ②個性的特征:能力、氣質、性格。 人的個性形成經歷好幾個階段:少兒階段、青年階段直至成年才最后形成。心理學研究人的個性有豐富的學說和派別。研究人的個性也就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 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主要內容圖示如下: ┌ 知 ┌ 心理過程 | 情 | └ 意 心理現象 | | ┌ 個性傾向性 └ 個性心理 | └ 個性 特征 三、心理醫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心理醫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在概述中已經提及,本段進一步予以論述。本書的命題——心理醫學——概念,最初來自醫學心理學的啟發,而醫學心理學是屬于心理學的分支;因此從這一淵源關系來說心理醫學與心理學有密切關系。心理醫學中的“心理”一詞有雙重含義:一是自然科學中的含義,一是社會學中含義;后者主要是心理學的內容。與心理學關系尤其密切的是關于個性心理,人的個性心理特性與人的健康、疾病有著極其密切關系;其次,心理學中的情緒學說也是心理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內容。心理醫學中的心因性疾病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的主要病譜、病種,這類疾病的病因中有關心理功能的紊亂、障礙,心理情緒挫折,生活變故事件等概念和學說也來自各個心理學的分支;而且心因性疾病中一個發病率不斷擴大的心理癥,其病因中深層次的根源更涉及到患者幼年、童年、和青年時期的心理發育成長過程及這些過程中的挫折事件,有時還需作各種心理測驗。這些都說明心理醫學與心理學有相當密切關系?,F代醫學、現代的醫學生、醫生都必須具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及熟識與醫學有關的各個心理學分支學科。 第三節 與臨床心理學的關系 一、概述 臨床心理學是1896年首先由Lightner Witmer創立。鐘友彬氏認為“臨床心理學……著重在行為方面的問題,和醫學尤其是軀體病的臨床醫學沒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鐘友彬《心理與疾病》P9,1993。)。心理醫學屬于臨床范疇,所以心理醫學與臨床心理學也就沒有十分密切關系。筆者早年主編的《實用臨床心理醫學》也與臨床心理學無關。但是,由于實用臨床心理醫學,如果去掉“實用”兩字,那么它與臨床心理學只有一個“醫”字之差,因此,常有人這兩者誤解為同一學科。其實,兩者的內涵、性質完全不同?,F在《實用臨床心理醫學》已發展為為《心理醫學》,基本已不會再有混淆;但由于有歷史關系,故仍將兩者的差異之處予以介紹。 二、兩者的學科范疇不同 心理醫學是醫學的分支,其本身就是醫學,所以與臨床醫學有密切關系;臨床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除與精神醫學有關系外,與絕大部分的醫學臨床無多大關系。 心理醫學所以強調“心理”,其重點在于與醫學、醫療以及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和心理問題,也即只是強調與醫學有關的心理和心理問題和論述研究心理在心因性疾病中的作用與地位。 臨床心理學則只是研究論述醫學中精神醫學部分的疾病,而且其重點只在于這些疾病的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測驗與心理治療。所以臨床心理學的主要部分是心理學而不是醫學,是心理學的分支,而不屬于醫學。近年出版的《臨床心理學》(原著:美國D·P Saecuzzo & R·M Kap-Lan 。黃玉衡等譯,張伯源校)寫道:“臨床心理學不能完全與醫務工作者劃等號”,這更說明該書不是醫學。該書有自己的內涵,是屬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應用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郭念鋒編著的《臨床心理學導論》(心理學函授大學教材,1986)中對臨床心理學的定義說:“;臨床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范疇……在人類社會所有領域中凡是涉及到人的精神健康的事都是臨床心理學要做的事”;郭氏還引證美國心理學會的意見說:“臨床心理學的出發點和原則不應屬于心理學以外的其它學科”。由此可見,國內外的臨床心理學家都明確表示臨床心理學是心理學,而不是醫學。郭氏還對日本在二戰后,其臨床心理學的發展跨入到各個領域的情況以及其應用方面的內容列表如下: ┌診斷 ┌ 診斷治療 | | └治療 | ┌勸告 | 教 育 | 訪問教師 臨床心理學 | | 異常指導 | └職業指導 | 產 業 ┌人事管理 | | 廣告宣傳 └ 社會福利 └矯 正 從以上所述,不難看出,臨床心理學的臨床概念與臨床醫學的臨床概念完全不在一個范疇之內。因此,臨床心理學不僅不能等同心理醫學,而且也不同于醫學心理學;所以郭氏也反對國內外有些學者把醫學心理學看成為臨床心理學。 雖然臨床心理學與心理醫學并無關系,但由于前者在發展歷程中對醫學——主要是對精神醫學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其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演變過程,因此仍有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而有相對的關系。本文之所以強調兩者間的區別,目的是為了澄清誤解。 第四節 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 心理醫學是在學習研究醫學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兩者間有密切關系;但心理醫學一旦獨立發展后,已形成完全獨特的的體系:有自己的理論、理念和個性。所以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于醫學心理學。而且,還由于近幾年來,在醫學心理學界本身出現了分歧,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因此必須把兩者的關系作進一步的述說。 一、國內學者對醫學心理學的評論 陳仲庚氏在他著的《實驗臨床心理學》一書中對醫學心理學的評論時說:“醫學心理學這一名稱在國內外的應用都缺乏一致性,研究者都常有自己所指的含義……”,而且“在內容上也比較混亂……非常龐雜”。但陳氏又認為國外的臨床心理學相當于我國的醫學心理學。 鐘友彬氏引用Norton的話說:“醫學心理學實際上是個新的領域,它的界限還不清楚……許多醫學心理學著作是為學習心理學的學生和醫學心理學家寫的,而不是為醫生寫的”;所以鐘氏將他新近出版的一本書既不稱為臨床心理學,也不愿叫醫學心理學,而名之為《心理與疾病》。 由此可見,國內的醫學心理學與國外的臨床心理學是相近的,而且前者比后者更為龐大復雜。筆者在91年出版的《實用臨床心理醫學》中曾經指出:“大多數醫學心理學著作的內容偏重于心理學的多,著眼于臨床(醫學臨床)的少”,所以它不適用于臨床醫生。 二、醫學心理學對我國醫學發展的關系 在我國醫學心理學界前輩辛勤努力的工作和大量進行研究以及卓越的創新性的見解下,確實觸動了我國醫學界的醫學思想和醫學理念,從而大大推進了醫學模式的轉變。也正是由于醫學心理學界的努力,促使了醫學心理學從單純的精神醫學領域向整個臨床醫學滲透。姜乾金氏的《醫學心理學》就在這方面作出了較好的開拓性工作;魯龍光氏的《心理疏導》不僅對心理癥患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而且對臨床各科病人的心理心態問題的處理也大有裨益。心理醫學就是在這些背景下誕生的。 在我國醫學心理學界值得一提的是 其一,心身統一觀點。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定義中,主要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①軀體沒有殘疾和損害;②心理狀態穩定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兩點就是心身統一。由此可見,醫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治療和預防軀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預防心理上的失調和糾正心理心態的紊亂和障礙。這就是心身統一觀點的重要意義。 其二,社會和諧觀點。在保護和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方面,提高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是社會和諧觀點的意義所在。 其三,主動調節觀點。由于人是處在極其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中生活和生存,所以人體的內外環境無時無刻無不受到外環境的影響、作用和損害,因此,軀體的偶爾失調和受累是難以避免的,心理上的挫折和失去平衡也常在所難免;但人體中還存在另一種與之抗衡的潛力,如果把這種潛力充分地發掘出來,就能把這種影響和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或予以完全避免;這種潛力的發掘就是就是人的主動調節。這種主動調節的能力,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最小的甚至微乎其微,而大的幾乎能抗拒、克服任何的挫折與損害。人的主動調節能力也可以說是人的潛力和潛能,如果將它發掘出來,那么對于維護人體的健康和抗治疾病的能力將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最后,認知評價觀點。這一觀點是心理學中、可以說是一個新穎的現代發展的觀點,也是一個極具理論價值和實用意義的觀點。現代的認知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中一個快速發展的重要學派。主動調節的觀點是重要的,但人的主動調節能力的大小是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觀點的能力,與正確與否有極大的關系。用認知評價觀點,對人的異常心理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幫助病人去正確地認知心理癥發生的機理,有非常大的意義;“認知療法”是心理癥治療中的重要療法;用認知評價觀點還可以在預防心理癥的發生,和如何保護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在一生經歷中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個良好的愿望;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挫折在所難免;但是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困難、挫折的態度卻大相徑庭:有的人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積極找尋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卻怨天尤人、頹廢萎靡、一蹶不振、悲觀抑郁,甚或心情突變精神崩潰、病魔纏身;所以`之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顯著的區別,就在于人們對待事物的認知水平不同、評價標準不一、心理準備各異。有的人對困難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估計,他(她)們認為“人生就是戰斗”,因此當困難挫折來臨時,能應付自如,不但不為所挫,反而更加奮勇;有些人平時樂于安逸,事事順遂,因而只能看到風平浪靜的一面,而不知還會有驚濤駭浪的出現;所以一旦環境一變,困難降臨就目瞪口呆、心理失落、情緒突變。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和不同的心理準備是與人對客觀存在的認知評價不一有密切關系。由此可見,認知評價觀點是一極其重要的觀點,心理工作者和心理醫學的醫生樹立這觀點和掌握這一觀點學說的內涵、原則,對診治心因性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當然認知評價觀點還要受到眾多的其他條件與因素相左右,例如每個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以及相處的人群類別和人際關系……,這一切在運用認知評價觀點和原則時必須考慮在內。 第六節 與心身醫學的關系 一、概述 心身醫學與醫學心理學有密切關系;醫學心理學出現在上個世紀,心身醫學是在其影響下的半個多世紀后方開始發展。美國不僅創立了“心身醫學會”,而且還創辦了“心身醫學”雜志。我國在80年代部分學者開始注意和研究心身醫學。心身醫學與醫學心理學相比,其中有關醫學的內容就相對集中得多,而且臨床醫學較前者更多;因此它比醫學心理學更接近醫學與臨床。 心身醫學中的應激學說(塞里應激學說)早已出現在基礎醫學中,只是那時的臨床醫學開始并未重視它和應用于臨床?,F在,現代醫學模式發生轉變,“應激”成為健康與疾病中的重要相關因素,應激學說也就從新開始引起臨床的重視和發揮它的作用。此外,心身醫學中有關情緒的理論與“心身概念”對現代醫學,尤其是新興的心理醫學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身醫學的主要學說 ㈠應激學說 ⑴塞里應激學說要點: ①應激含義:應激是指機體內部的緊張狀態; ②應激反應:指機體對各種突發性刺激所產生的一系列非特異性、全身性、適應性 的緊張反應; ③應激狀態:指機體遭受應激后,在心理情緒上、動作行為上、生理功能上及生物 化學代謝上所引起的綜合性變化狀態; ④應激反應特點:突發性、緊張激烈性、即刻快速性、非特異性、廣泛性地通過體液機制發生的反應: ⑤應激反應的過程:刺激(或物或信號—刺激源)作用于人體后,首先立即發生神經體液反應,接著沖動沿著神經通路達到腦干各有關腦區:主管植物神經與內分泌的下丘腦;主管情緒反應的腦干邊緣系統;直至產生認知與指揮運動的大腦皮層;然后作出綜合性的全身反應。 ⑵中介機制 機體從接受應激開始,到出現綜合性的應激狀態的全身反應,其中最重要的生理機制就是中介機制。該機制有以下三條通路:①植物神經:②內分泌:③免疫系統。 中介機制的通路圖示 應激源 大腦皮層 腦干--------情緒中樞------------------┅→ 液 胞 迷走神經 交感神經 靶腺 知 動 疫 疫 交感胺 甲狀腺素 免疫功能改變 組織器官內臟反應 應激反應過程簡圖 ⑶應激的正負反應雙重意義 ① 正性應激反應意義:應激反應是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種特殊表現,適度的應激反應對機體免受突發事件的傷害是有益的保護機制,它能動員機體全身能量抵御外來的傷害以保護自身和適應環境;此種反應稱之為正性的應激反應; ② 負性應激反應:負性應激反應是有害的。凡過度的,持久的應激反應會走向反面,它不僅不再對機體起保護和防御作用,反而會對機體發生自身傷害和引起病理器質性變。這種反應就名之為負性反應。 ⑷應激學說的缺點:塞里應激學說的不足之處是,過分片面強調了生理、生化反應,片面強調了生物學的意義而忽略“人”的意義——忽略了人的氣質、人的個性心理、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的影響和主動積極作用。 ㈡“心身現象”的概念與內容 心身現象指的有三個內容:①心身反應;②心身紊亂;③心身疾病。 ⑴心身反應:當人們心理情緒發生激烈變化時,伴隨而來的機體內部心理情緒狀態的變化而產生的軀體反應稱之為心身反應。例如,情緒激動時的面紅耳赤、恐懼時的毛骨悚然、悲痛時的涕淚縱橫等等反應即為心身反應。心身反應屬正常的生理反應;情緒反應結束后,軀體反應很快恢復正常。如果軀體反應持久不退或反應激烈過度就會造成軀體的傷害。 ⑵心身紊亂:嚴重的、持久的心身反應如不能很快消退,相反卻進一步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和心理活動的異常,則稱之為心身紊亂。心身紊亂屬于病態的軀體反應。 ⑶心身疾?。河捎陂L期的心身紊亂、心理生理功能發生異常,從而導致代謝失調、內分泌紊亂、植物神經功能失去平衡,繼而就會引起機體組織的器質性損害,發生了病理性的疾病。這種伴有心理情緒異常的軀體器質性疾病稱為心身疾病。 最近亞歷克山大提出的心身疾病主要指: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消化性潰瘍、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神經性皮炎。此即所謂“經典的”七種心身疾病。近年來有些學者,有一種將心身疾病擴大到幾乎所有醫學各科領域內的傾向,將各科的絕大部分病種都劃入心身疾病的范圍;將心身疾病的概念從狹義擴展到廣義。如此下去,那么就必然會失去獨立的心身疾病的意義。 此外,近年來又出現和成立了一門新興的“行為醫學”學科;有人把它提高到與生物醫學、社會醫學并立的地位,并認為構成了醫學體系中的三根支柱;也有人說:行為醫學就是心身醫學、心理生理學派工作的發展;這些都將會使心身醫學陷入模糊不清的困難境界。 三、心理醫學與心身醫學關系 心身醫學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它較之臨床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等學科更接近于醫學臨床,因此它與臨床醫學的關系,較之上述幾種雖有臨床或醫學名稱的心理學要來得更為密切。而心身醫學中的應激學說、心身相關的中介機理、心身現象等理論對心理醫學仍有一定的借鑒和應用價值。因此,心身醫學與心理醫學有相對的密切關系;心身醫學中的部分理論和內容經過發展擴展也將是心理醫學的組成部分。
第七節 與生物醫學的關系 一、心理醫學來自生物醫學 心理醫學是在生物醫學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也就是說它來自生物醫學。因此,還可以說,生物醫學是心理醫學的母本。但是,由于心理醫學與生物醫學成長的時代不同,所以又有性質和內容上的區別,也可以說有質的區別。 生物醫學是在歐洲17世紀工業革命后、時代以機械化為特征時期發展起來的,在時代進入19世紀、自然科學中的三大發明出現后,更得到飛躍的發展、成長壯大和完善;所以生物醫學的特征也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生物醫學也把人作為生物機器來加以深入的研究,由此而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就。那個時代的醫學模式稱之為生物醫學模式。 心理醫學是在20世紀后半個世紀開始孕育的,這時候的時代特征進入了電子時代,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代,高科技的成就,時代飛快變成為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是現代最重要的經濟,是時代所有領域的核心。這個時代的科學、技術、信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人的頭腦——知識,人才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核心,“人”與人的智力才能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從而使醫學的模式出現了新的轉變——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心理醫學就在這個時代,這個模式中開始發展成長的。其特征由生物機器轉向了人及人的整體。所以心理醫學的特征是特別重視與強調人的整體,重視人的心理狀態、心理素質、及人與社會相適應的能力。心理醫學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醫學。也可以概括地說,心理醫學是“心理”模式的醫學。 因此心理醫學與生物醫學有相當的區別;但無論如何,心理醫學的基礎醫學和醫學基礎仍然是生物醫學,是從生物醫學中繼承下來的。在這方面兩者一脈相通。 二、心理醫學與生物醫學的異同 ㈠處理病種病譜上的異同 心理醫學是在高科技高信息時代誕生的,是在病種、病譜轉向以心理——社會因素為主要和重要的病因時代產生的,因此心理醫學的重點就轉移到以處理心因性疾病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研究的對象;而在處理以生物因素為病因的器質性疾病中也強調心理情緒在這些病種、病譜中的作用與地位。處理前者的任務與生物醫學有著明顯的區別,處理后者,雖有相同之處,但其處理時的方法、手段,途徑仍有所區別。生物醫學注重的是化學合成藥物治療、手術器械操作、創傷性插入性的檢查、高精尖儀器的診斷;心理醫學則注重整體調理、心身同治,以整體理念的辯證論治為重要辨病、識病方法,用中醫藥的“自然療法”為主要治病的手段;心理醫學以積極調動病人內在的抗病能力和發掘其潛力為主,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掘利用組織器官的代償功能,然后再輔以西醫方法的治療。 ㈡醫學模式上的異同 生物醫學是純粹的生物模式的醫學。心理醫學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醫學。兩者在處理生物因子的疾病時有相同之處;區別在于前者只注意單一的生物因子,后者則既注意到生物因子的處理,但更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處理。 ㈢醫學理念上的差異 理念上的差異是兩者最重要、最根本的差異。 心理醫學強調“人(病人)”、強調整體、強調心理活動在人整體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整體是在高級神經中樞的指揮下的整體。中樞皮層最高層次的生理功能就是“心理(心理活動)”;人的每一個心理活動——尤其是強度大的心理活動,都會影響到全身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活動。這就是心理醫學強調重視人的整體,強調“心理”的主要理由和觀點。 生物醫學強調的是“病”和“病灶”,因而生物醫學只注意到的是局部而忽略整體。所以生物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越來越專;這樣一來,生物醫學工作者看到的就只有局部,而見不到整體;看到的只有病灶,而忽略了整體的人,更不會去注意人的全貌、精神、心理狀態。持這樣的理念去診治病人時,常常就會只憑一張心電圖報告單,或一張胸片,或一張病理報告來診治和處理病人。所以有人歸結為,生物醫學只關心cure,而不關心care;心理醫學則首先關心care,然后去關心cure。 本章討論了心理醫學與相關各個學科的關系。 近年來醫學界又有一門新的“全科醫學”興起 ;初看,這一學科在臨床實踐方面與心理醫學有相同之處,但在理論方面則有明顯的不同。對此,本書在以后的途程上還將對此做作深入一步的探索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