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東山島東臨臺灣海峽,南臨廣東省的潮州、汕頭,距大陸最近距離僅1800多米,歷來是海防軍事要地。 蔣介石想破壞朝鮮停戰 1953年7月,國民黨見朝鮮戰爭即將結束,為破壞朝鮮停戰談判,國民黨軍在金門成立了“聯合任務指揮部”,以胡璉為總指揮,設一個美國顧問組,4個主力團,2個海上突擊大隊,1個海軍陸戰中隊,共12000多人,另有13艘艦艇、21輛水陸兩用坦克和30多架飛機的配合,準備隨時攻擊東山島。在進攻前,為了阻止解放軍的支援,國軍出動空軍炸斷了由漳州通向東山島的必經之路九龍江大橋。 葉飛發動民用車運兵馳援 1953年7月16日,天剛破曉,敵機首先發起進攻,隨后敵艦炮開始猛轟島上工事,國民黨軍從南東兩處登陸。南路敵人以少數兵力插向西南,主力指向200高地。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敵機也在空中配合作戰,十幾架飛機在八尺門渡口上空投下一大批傘兵。國民黨軍企圖以傘兵強占八尺門渡口,切斷島上與大陸的聯系,然后以主力攻打200高地,再和傘兵會合,從多方位對東山島上部隊進行分割包圍,妄圖一舉攻占東山島。防守東山島的我公安八十團團長游梅耀見勢,一邊指揮部隊節節抵抗,向島中央的核心防御陣地退卻,一面請求增援。 此時接到情報后,福州軍區司令員葉飛(1955年被授予上將)立即發布命令:三十一軍除留一個師守備廈門外,與第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車運增援,務必在24小時內到達,同時通知廣東第四十一軍,由潮汕增援東山島。由于汽車有限,葉飛決定征用地方運輸車輛。一聲令下,福建境內各種車輛立即行動起來,旅客主動下車,貨車把貨物卸在路旁,各種車輛載著作戰部隊日夜急馳。被炸斷的九龍江大橋,也被民工們于7月15日夜間修復,保證汽車通過。 失敗后沒再反攻大陸 16日凌晨,增援的先頭部隊分別趕到島對面的海邊。增援部隊陸續上島后,便與公安八十團組成聯合指揮所并馬上決定:公路以西防區由廣東增援部隊負責反擊,公路以東防區由福建部隊負責反擊,公安八十團仍然守在陣地牽制敵人??偣ラ_始后,廣東增援部隊首先殺入敵群,以兩個營的兵力正面出擊,福建部隊多路出擊,此時敵人見我軍越打越多,而他們越打越少,便急忙改變了與我爭奪島嶼的計劃,利用少數兵力掩護主力撤退。17日17時,敵人紛紛擁上軍艦逃跑了,蔣介石的計劃宣告失敗。 這次戰斗,我軍傷214名,犧牲143名,但殲敵3379名,擊沉小型登陸艇3艘,擊落敵機兩架,繳獲輕重機槍109挺。此戰之后,國軍再也沒有進行過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摘編自《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