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魏征是唐朝太宗時期著名的諫議大夫。他曾經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屬,但唐太宗不計前嫌,任命他為諫官,允許直接詢問政事得失。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在一次朝會上慨嘆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我曾經決心保存這三面鏡子,內心嚴格要求自己,以防出現什么過失。如今魏征沒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聽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后,我馬上派人趕到他的家中。
得到了魏征一封沒有寫完的信,內中寫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國家衰落。君王對于大臣,有的喜歡,有的厭惡。恨誰就看到他的過錯,喜歡誰就只看他的長處,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君王能在喜歡的同時知道其短處,在恨的同時知道其長處,鏟除邪惡不猶疑,任用賢才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旺發達了。'
為什么要以史為鑒因為歷史這面鏡子,透視的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共同的成長宿命,這個宿命是共性的規律,我們比誰更聰明更智慧呢? 其實,歷史就是在記錄過去的事件。過去的成功,過去的錯誤。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去嘗試各種成功,各種失敗。但是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借鑒!通過借鑒,我們可以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從大處著眼,歷史其實是一個大的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古往照今來。 另外,世界的歷史是相互影響的。通過學習世界史,我們可以了解中國與他國的差距何來、何在。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我們可以了解中國的現狀和政治制度的根據何在。 通過學習歷史,重要在于學會分析。分析一個歷史事件對后續事件的影響,以及引起的原因。這對我們更好的理解因果聯系有重要意義。這樣才能提高我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