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琴 陶文劍
《黑龍江中醫藥》2010.06 摘要: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刺血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治病方法,其治療作用主要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醒腦開竅,鎮靜止痛;和血養血,調整陰陽。以委中穴為主刺絡放血治療腰痛、血管性頭痛、濕疹、發際瘡,中暑療效較好。 關鍵詞:委中穴 刺絡放血 刺絡放血療法古稱啟脈、刺絡,今又稱放血療法。它是中醫學中古老而獨特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其方法是施術者根據不同的疾病,經過辨病辨證,選擇治療疾病的相應血管穴位,使用三棱針、梅花針、粗毫針、小眉刀等針具刺破位于淺表經脈(相當于淺表靜脈)上的穴位,使壅滯阻塞于血管內的血液排出體外。《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記載有“九針”,其中“鋒針”就是專門用來刺膿放血以治療膿腫、熱病等疾病的,后世發展為三棱針。《靈樞·小針解)篇指出了三棱針放血的機理:“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瀉熱出血”。現刺血治病發展日益完善,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基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外治方法。 委中穴,別名腘中,郄中,血郄。“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屬足太陽膀朧經。它位于膝關節后側,腘窩橫紋的中點。中醫學認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委中穴主治[1]:腘筋攣急,下肢痿痹,腰痛,半身不遂,腹痛,吐瀉,遺尿,小便不利,丹毒,疔瘡。筆者在臨床治療中常用委中穴為主刺絡放血治療多種病癥,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1 腰痛 賈某,女,58歲,2005年11月12日就診。主訴:摔傷后腰部疼痛2日。患者于2天前行走時不慎摔傷,腰部疼痛,活動受限。自貼膏藥不效。查:兩側腰肌緊張,壓痛明顯,右側為甚。攝片示:第三腰椎輕度楔形改變。即以三棱針在雙側委中穴絡脈顯露處斜刺,流出暗紅色血液約100ml,血液轉紅后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后,患者感腰痛大減。囑一周內絕對臥床。一年后患者因胃痛來院,自訴腰痛未再發作。 2 血管性頭痛 田某,女,68歲,2007年05月17日就診。頭痛5天,巔頂為甚,惡心欲吐,測血壓110/65mmHg,查經顱血管多普勒示:大腦中動脈供血不足。以三棱針在雙側太陽、委中穴絡脈顯露處斜刺,共計流出暗紅色血液約50ml,血液轉紅后拔罐。 3 濕疹 趙某,女,18歲,2008年04月06日就診。面部濕疹已半年余,延及眼周,眼瞼紅腫,有時因為皮膚瘙癢而煩躁不安。刻下面部皮膚潮紅,糜爛伴結痂,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風熱,祛濕邪。面部以0.5寸長毫針點刺至出血為度。以三棱針在雙側委中穴絡脈顯露處斜刺,流出暗紅色血液約40ml,血液轉紅后拔罐。留罐10分鐘。半月刺血治療1次,4次后癥狀消失,隨訪一年無復發。 4 發際瘡 張某,男,28歲,2007年07月12日就診。項部經常發生癤腫已2年,此次發作5個已5天,項部疼痛,轉側不利,頭昏,低熱,小便色黃,大便干結難解,苔黃膩,脈滑數。此為濕火內郁,熱毒侵淫所致。治以清熱解毒。以三棱針在雙側委中穴絡脈顯露處斜刺,流出暗紅色血液約100ml,血液轉紅后拔罐。留罐10分鐘。在每個癤的周圍用三棱針點刺,并加小罐拔血。半月刺血治療1次,2次后癥狀消失,隨訪二年無復發。 5 中暑 高某,女,48歲,2008年05月11日就診。參加田間勞動,在烈日下工作3小時左右后感頭昏,口渴,心慌,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39℃。證屬中暑。以三棱針在雙側委中穴絡脈顯露處斜刺,流出暗紅色血液約50ml,血液轉紅后拔罐。留罐10分鐘。半小時后體溫開始下降,4小時后體溫正常,諸證悉減。 結論:刺血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治病方法,經過歷代醫家的實踐和總結,理論逐趨完善。刺血療法的治療作用主要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醒腦開竅,鎮靜止痛;和血養血,調整陰陽等。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的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陰穴,循行經過頭、頸、背部、腿足部,左右對稱,每側67個穴位,是十四經中穴位最多的一條經。膀胱經分別在內眼角交會于胃經(胃經“起于鼻,交頗中,旁約太陽之脈”)和小腸經(小腸經“抵鼻,至目內毗”),耳上角交會于膽經(膽經“起于目銳毗,上抵頭角”)和三焦經(三焦經“直上出耳上角”),在頭頂交會于肝經(肝經“與督脈會于巔”),入里絡腦交會于督脈(督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沿著肩脾骨內側交會于小腸經(小腸經“繞肩腫,交肩上”),于挾脊的背俞穴處交會于各臟腑,絡腎、屬膀膚交會于督脈(督脈“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貫臀交會于督脈(督脈“別繞臀,……與巨陽中絡者合”)。入腘中(委中穴),至小趾外側端與足少陰腎經相連。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故針刺委中穴不但可以疏通胃、膽、肝、腎等經和督脈,而且通過膀胱經背俞穴和督脈以調整各臟腑間的陰陽平衡。因此,在委中穴刺絡放血能夠起到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的作用,在臨床上可以治療腰痛,還對血管性頭痛、濕疹、發際瘡、中暑等疾病有較好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