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砂 壺 的 特 點
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總的來說,紫砂陶有五大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且長久撫摩手感非常好。
第二、紫砂茶壺具有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味,使用一段時日后,就是往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笫三、便于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四、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笫五、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
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紫砂壺的歷史
早在北宋時期,江蘇宜興已開始有紫砂器的出土記錄,不過當時的紫砂器,還未出現作為今日泡茶用途的小茶壺,僅有些許殘片顯示為煮茶的炊具。直到明代正德年間,才開始產生所謂的紫砂茶壺。
當時在宜興近郊有一座金沙寺中,有位愛好喝茶的金少僧,他自行取附近的紫砂細泥制成小茶壺,經過焙燒后,成為歷史上最早的紫砂壺,不過,金沙僧制作的紫砂壺是什么模樣,文獻中很難找到答案,倒是后來在金沙寺陪公子讀書的供春,成了紫砂茶壺之父。
據說那時有位讀書人吳頤山,在金沙寺借宿讀書以備參加考試,隨他一同住在寺中的還有書童供春。供春對金沙僧制作的紫砂壺很感興趣,便仿照老銀杏樹上長出的樹瘤制成樹癭壺,又稱供春壺,而供春也就成了世上第一位制作紫砂壺的名家。
其后,歷史制作紫砂茶壺名家輩出,如明代萬歷年間的“四大家”董翰、趙梁、元暢、時朋,以及李茂林;時朋之子時大彬的大彬壺,也頗負盛名。
明末清初之際,紫砂茶壺開始以有落款,刻字等作品的形式出現,隨著壺藝名家與文人雅士共襄盛舉,在這里特別要提到陳曼生名鴻壽,字子恭,號老曼、曼公、曼壽、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等。款:阿曼陀室。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卒。陳曼生是一位書畫家和金石家,在金石篆刻上造詣很深,被后世尊為“西泠八大家”之一。
陳曼生科舉出身,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陽知縣,溧陽毗鄰宜興,得地利之便,陳曼生結識了制壺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由陳曼生設計,楊氏兄妹成型,再由陳曼和他的一幫文友題字刻銘的壺,后世稱之為“曼生壺”。曼生壺有三十八種款式,各種款式均造型新穎獨特,制作精湛,更有書畫銘刻為裝飾,故“壺以文貴,文以壺傳”,文化與工藝珠聯璧合,使得“曼生壺”完成“紫砂壺”的全部美學價值,使“紫砂壺”以詩、書、畫與工藝;四位一體的風韻,邁進了高雅的藝術殿堂。曼生壺傳世較多,因其名震于世,贗品也較多,收藏時應特別注意鑒別。紫砂茶壺的藝術價值日益高升,也就不難了解人們喜愛紫砂茶壺的原因了。
zt
紫 砂 壺 的 泥 料
歷代制壺名家,對紫砂泥料都非常講究。據說他們都是直接到礦上去挑選紫砂礦料的,然后請熟人代為加工,有的則自己煉制,再陳腐很長的時間,當然越長越熟越好,做出的壺,經過泡養,溫潤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潤古雅,可比三代銅器。
紫砂泥,被稱作"泥中泥,巖中巖",含鐵量較高,是紫泥、紅泥(朱泥)、綠泥(米黃色)的總稱。
這三種泥由于礦區、礦層分布的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紫砂泥色豐富多彩,其中以紫、紅、米黃三色為紫砂器的本色,而紫有深淺,紅又有濃淡,黃則富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則有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沈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銅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等。
現代,在基泥里加配不同的化工著色劑,其發色效果也不同,能生成諸多泥色來,如古銅色、墨綠色等。還有一種是調砂泥,包括粗砂、細砂,做出的壺表現粗獷風格的特點,摸上去有顆粒不平感,與光滑平整的細膩風格相左。單純品種的泥料俗稱“清水泥。
紫砂泥,是一種礦石,主要出產在太湖西岸的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這種塊狀巖石自礦層中開采出來后,首先經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數月后,自然松散如黃豆大小,再用石磨或輪輾機碾碎,用不同規格的篩網篩選后,加水拌勻掇成濕泥塊,俗稱生泥,再用木槌反復敲打,成為可以制作用的熟泥。
紫砂礦料,外觀呈紫紅色、紫色,有微細銀點閃爍,并隱顯淺綠色的斑點,更有天青色的,稱天青泥,只在丁山鎮中心的大水潭礦中有過。
紫泥燒后外觀為紫色、棕色和深紫色。本山綠泥燒后呈米黃色。紅泥燒后呈暗紅色。
團泥,也稱團山泥,是一個時期在團山礦層里出現的紫砂泥與星點式本山綠泥混在一起無法分開,燒成后即成了銅色的團山泥。以后,把紫泥與本山綠泥拼在一起,也稱為團泥。
宜興紫砂礦主要產在丁山鎮黃龍山和南部的川埠等地。
長興的紫砂礦資源,蘊藏量豐富、品位高,自古譽稱長興為"南窯"丁山為"北陶"。長興和宜興,山水相連,礦脈相通。據地質礦產資料反映,長興紫砂礦主要分布在雉城、小浦、槐坎、泗安、洪橋等丘陵地帶,儲量達5000萬噸。像小浦朱砂嶺這個地名,以產朱砂泥而得。小浦箬卡村裸露的紫砂泥隨處可見。由于量大品優,近年來,宜興不少用戶到長興采購紫砂泥礦料。
宜興和長興地區的陶土礦床,自古生代志留紀末至今,經歷了四次海退和三次海浸,大約在2-4億年前,陶土在泥盆紀和早石炭紀中期形成的。其中甲泥、紫砂泥屬沉積礦床,嫩泥、紅泥〈朱砂泥〉屬沉積風化形礦床。所以,若有人說他擁有時大彬時的明代泥料,又有何不可?
紫泥,深藏在黃石巖下,夾于夾泥礦層中,時厚時薄,底皂青是礦底層品質較好的紫泥。
紅泥,是泥礦中的石黃,紅泥中的佳品是朱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稱「石黃泥」。產于宜興川埠趙莊,礦層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含氧化鐵極高,質堅如石。但其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因不利獨自成陶,成型工藝難度亦高,通常用作紫砂器表的化妝土。
朱泥因礦源有限,且采掘困難。1973年原礦將近枯竭,紅泥產品近乎停產。乃以新材質,川埠紅泥、東山紅泥取代,呈色和可塑性不可擬比。1980年間,終于試制成功沾漿紅泥。一度曾用沾漿紅泥,替代生產的紅泥水平壺,以供出口,但工序復雜,成品率低,不久停產。到1982年運用科技配方,采用川埠土黃色的巖泥〈俗稱川埠紅泥〉嫩泥,加入適量鐵紅粉作為紅泥原料,從此大批量的應用,沿至今日。
今日朱泥因不比昔日「石黃」,所以一定要加鐵紅粉,方能泛紅,否則只是黃橙色系,不受市場歡迎。此外,因為臺灣人追求「鏗鏘」之聲,所以陶工多會在泥土添加玻璃水,藉此提高其結晶程度,產生較高的音頻。但添加玻璃水過多,雖則色澤水亮,但其氣孔幾乎已閉,不利養壺變化。
地攤廉價朱泥壺,甚至采用宜興制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鐵紅粉、玻璃水,基本上是合成泥,泥性已失,只能騙騙外行人。
本山綠泥則是紫泥層的夾脂,也是原礦中比較稀少的泥料,一般很少單獨成型。因為:一是可朔性差,燒制過程中容易開裂;二是用后容易出現龜裂現象;三是數量較少,以至目前市場上純正本山綠泥制作的壺很少見到。
本山綠泥和墨綠泥不是同一種泥料。墨綠泥已經差不多絕跡了,本山綠泥還是有的。
紫砂泥互相配比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前人在實踐中摸索出各自的經驗,這種絕活自然不輕易外傳,“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紫砂泥,其美不在“艷”,恰恰相反,美在一個“樸”字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太湖南岸這塊水土,還"養"出了舉世聞名的紫砂壺。只有這種獨特的泥料,才促成獨特的成型工藝,才融和了造型、雕塑、繪畫、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才使紫砂壺成為一種兼具實用和欣賞雙重價值的工藝美術品。zt
紫 砂 壺 的 造 型
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是存世各種器皿中最豐富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大體上可以分自然物體造型、幾何形態造型和筋紋器形造型三大類。
自然物體造型,用浮雕、半浮雕手法裝飾設計成仿生形象的壺,人們俗稱“花貨”。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物體形象,制作入微,雅俗共賞,如瓜果花木、蟲魚鳥獸、日常用品等,融自然之形和藝術之魂于一體。如常見的供春壺、牡丹壺、荷花壺、西瓜壺、芒果壺、茄段壺、竹節壺、梅樁壺、勁松壺、松鼠葡萄壺、印包壺等。傳統造型的魚化龍壺、歲寒三友壺等是花貨造型的代表作品。
幾何形態造型,是從圓形、方形、六角形等基本幾何形演變而成的,俗稱“光貨”。線條簡煉,點面和諧,富有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光貨”講究外輪廓線的組合,并用各種線作為裝飾變化,面、線與角的表現,或粗獷,或豐腴,或剛健,或清秀,呈現出不同的造型風格,其中又可分為圓器和方器兩種。
“圓器”講究“圓、穩、勻、正”,圓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和線條的大小、曲直要勻稱,比例要恰當。如石瓢壺、石銚壺、仿古壺、掇球壺、井欄壺、漢云壺、集玉壺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典型作品。
方器造型要求輪廓線條分明,塊面挺括平正,口蓋規矩劃一,如四方橋頂壺、僧帽壺是其典型作品。
筋紋器形造型,講究上下、左右對襯,用立體線條把壺體分成若干部分,給人以簡潔、清逸、含蓄的美感。如風卷葵壺、合菊壺、菱花壺等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謝到蓋口,再舒展過渡到壺體,直到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一致。
在諸多型制的茶壺中,水平壺應有特別的說明。從壺型來說無疑應歸類于“光貨”,但容量很小,一般只有60-80毫升左右,是喝“工夫茶”必需的茶具,“水平”二字是做好此壺的難處。前人惠孟臣的水平壺最為人稱道。
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體來說,古拙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zt
紫 砂 壺 的 選 購
如何選擇一把貼心好壺?其實是個可大可小,可難可易的問題。一般說來,紫砂壺的選擇標準可從四個角度來逐一考慮。
壺之為壺,實用第一。茶壺是拿來泡茶的,這當然是毋庸置疑,換言之,選擇茶壺時便不應違背“實用”的基本原則。一把實用的貼心好壺至少應具備下列幾點﹕
容量大小適用。茶壺容量大小差距甚多,大者容水數升,小者僅一杯之量。人多用大壺,人少用小壺,自己要把握好。
口蓋設計合理,茶葉進出方便。愛喝烏龍茶系的,在沖泡前呈干燥緊縮條狀,借著茶則置入壺中并不太難,但經熱水沖泡數巡之后,葉片逐一伸展膨脹開來,會將整個壺身塞得飽飽緊緊的(尤其置茶量過多時),此時如果壺口太小或設計不當時,就得費一番工夫才能將茶渣掏出。若一時疏忽,未清除干凈,甚易在壺身內壁形成茶垢,甚至發霉。
重心要穩,端拿要順手。有些茶壺端拿之際十分沉重,這如果不是壺把設計不當,不符合人體力學,便是壺壁過厚(用泥太多)。新手買壺時,不妨先在壺內盛裝四分之三的水,單手提起,臨摹倒水姿勢。此舉,一則試其量感是否過重。二則可趁此感覺執壺間,手指與壺把的施力位置是否舒適。端拿是否順手相當重要。
出水要順暢,收水要果斷。這是大部分購茶壺人不易顧及的。好壺出水剛勁有力,弧線流暢,水束圓潤不打麻花。斷水時,即傾即止,簡潔利落,不流口水,并且傾壺之后,壺內不留殘水。
工藝技巧 用心所在。紫砂壺藝向以其高度精巧的工藝性著稱于世,幾乎所有好的砂壺都是手工成型的,即使是為求其產量與規格化而采用的擋坯成型法,其手工修整的工序仍相當繁瑣,所以工藝水平的高低自是評斷砂壺好壞的重要條件。
砂壺的工藝要求,基本上有下述幾項﹕
嘴、鈕、把,三點成一線。這點是諸多藏家所特意注重的,尤其是水平壺、西施壺等基本壺式更是如此,它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甚至包含名家壺在內,仍有許許多多的砂壺嘴歪把斜。另外,上把與下把不在同一垂直線上的亦相當常見。當然,這樣的砂壺一樣能泡能養,只是中國人講究的是“大中至正”,所以除非是特意設計的砂壺,不然仍應慎重審視為宜。
蓋要嚴緊密合。圓壺要能旋轉滑順無礙,方壺要求面面接縫平直不變形,筋紋器更要達到面面俱到的「通轉」地步。除了以上的目視、手試外,我們尚可在壺內盛水后,舉壺作注水狀,并按住氣孔,若能達到即壓即停且滴水不漏,就表示壺蓋與壺身的密合度甚高,與外界空氣接觸極少。部分技術特佳的陶手還能達到將壺嘴塞住時,手捏壺鈕可將全壺提起的境地。
壺身線面修飾平整、內壁收拾利落,落款明確端正。通常,一件砂壺的做工優劣,我們可從外觀上審視陶手是否有用心將壺身線條、轉折、修飾漂亮規整來作判斷。還有,此壺的落款是否大小得宜、位置適中、深淺合度,亦是重要參考。此外,最易遭受忽略的是,壺身內壁流嘴的接囗、塊面的接縫是否遺有施工泥屑,內壁、內底是否收拾勻當……這些小細節都足以看出作者的制作態度是否嚴謹、審慎。
泥料要求純正,火度要求適當。有些砂壺乍看之下油光暗然,未養先亮;有的則是賊光浮動,色相詭異,這些征兆都顯示著此壺的泥料不純或是作者配泥太差。至于砂壺的燒結火候是否恰當?則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一般可用壺蓋(請切勿用蓋沿,那是全器最脆弱的地方)輕輕敲擊壺身(務請注意,莫傷壺表),若呈鏗鏘含韻之聲,代表火度適中;若呈混沌低郁之聲、代表火度稍嫌不足;反之,若呈高尖干脆之聲,則表過火,壺身已呈瓷化。
慎選真愛 切忌沖動。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變化多端,但美感的標準則依各人的審美涵養而有所不同。你愛花貨的精工細描,我愛光貨的簡單大方,誰也不用委曲誰、所以砂壺的造型孰優孰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真正重要的是、無論如何,買壺千萬不要光為了作者的名氣或別人的強力鼓吹而沖動下單,否則日后極易后悔。因為泡茶賞壺之際是人類最冷靜、最客觀的時候,這時手中的砂壺勢必會遭受到自己最嚴苛的挑剔,這也就是為什么茶壺就像女人的戀衣情結一樣──永遠少一把。
盡管每個人的審美涵養有所不同,但初入此道的朋友仍可依循下述兩點略作參考﹕
幾何造型的砂壺,該圓的就要圓,該方的就要方,線條當直則直,當曲則曲。千萬不要選擇口蓋歪曲變形、嘴歪把斜者,因為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全器力度。此外,全器各配件大小需與壺身相襯,大而無當固然不宜,小鼻小眼睛的更應避免。
自然造型的砂壺,該寫實的就要寫實,該寫意的就要寫意。由于花貨的捏塑較多,所以應細心體會,渾然一體而無生硬之感,亦應注意壺身與捏塑的接觸點有無微細裂縫,以免日后斷裂。
價格合理 量力而為。經過前述的一番挑肥撿瘦,最后的一個問題便是“壺價幾何”?事實上,近十余年來,紫砂壺的漲勢咄咄逼人,屢創新高,流風所及,似乎千元以下的壺泡出來的茶不堪入喉般。尤有甚者,壺價動輒十萬、百萬,果真應驗了古書所載的“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總而言之,當我們面對琳瑯滿目的各式砂壺,以及店老板的如簧之舌時,切切要分清楚“選擇一把別人公認的好壺”和“選擇一把貼心好壺”之間的差異。因為惟有“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壺,若硬是要隨波逐流,附庸風雅,可就失卻了茶藝怡情養性的那份閑適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