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作者:jaketer,更新日期:2009-12-02 23:29:32
【別名異名】白姜、均姜(《本草綱目》)。
【處方用名】干姜、炒姜、干姜片。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干姜為常用驅風、健胃藥。對消化有輕度的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有時繼以降低。浸膏能抑制狗由硫酸銅引起的嘔吐,服10 50%姜汁30毫升也有相同的作用。 2.對心血管及呼吸中樞:酒精提取液對麻醉貓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臟也有興奮作用。 3.抑菌:體外試驗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 4.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 加工炮制 1.凈制揀凈雜質。 2.切制 揀凈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干。 3.炮制取姜塊,置鍋內用武火怠炒至發泡鼓起,在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干。 性味歸經 【性味】辛、熱。 【歸經】入脾、胃、肺三經。 功效主治 1.溫中逐寒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能祛脾胃寒邪,助脾胃陽氣;凡脾胃寒證,無論是外寒內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均適用。 2.回陽通脈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除祛里寒。如《唐本草》曰:“治風、止血,宣諸絡脈,微汗。”凡因寒內入,而見臟腑痼蔽,關節不通,經絡陰寒,風寒冷痹皆可用之。 3.消痰下氣,干姜辛熱。《本草叢新》曰:“燥脾濕而定嘔消痰,治反胃下痢。”《日華子本草》曰:“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反胃干嘔…….” 4.溫肺化飲干姜辛熱,無毒,辛溫散寒:如朱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氣……。”《本經》:“主胸滿咳上氣。”主治寒飲喘咳。 5. 溫經止血,干姜炮炙炒黑,已失去辛散作用且守 而不走。如《本草正》曰:“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止性已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 6.治癰疽初起多由于外感六淫,及過食膏粱厚味,內郁濕熱火毒,或感受毒氣引起邪毒壅聚,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初期:患處突然腫脹,光軟無頭,很快結塊,表皮焮紅,灼熱疼痛,日后逐漸擴大高腫堅硬,重者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苔黃膩,脈象洪數。如《諸癥辨疑》曰:“治癰疽初起,干姜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 7.鑒別應用 ①生姜性溫葉辛,行于發散,又能溫中止嘔。多用于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癥。 ②干姜辛散之性已減,偏于治里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 ⑧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長。 ④干姜與附子同用,可以加強回陽救逆之功。古曰: “附子無姜不熱。”但干姜偏溫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4.5克。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本草經集注》:“秦椒為使。惡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2.《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 【配伍應用】 1.配五味子,溫肺平喘,化痰止咳。干姜辛熱溫脾、肺之寒,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用干姜治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其標,二藥相伍,一收一散,一盍一開,相互制約,以免過于發散耗傷肺氣,又防酸收太過,斂肺遏邪之弊。《藥鑒別》:“散肺氣,與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 2.配附子, 附子辛溫太熱,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脈純陽之藥,干姜氣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陽通脈以救逆,二藥伍用,回陽救逆之力倍增。古曰:“附子無干姜不熱。”二藥相須為用,相得益彰。《本草害利》曰: “引附子,則入腎能通回陽。” 3.配甘草,甘草辛溫能走能守,溫中回陽,溫脯化痰,偏治里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后入藥,益氣補中,緩急止痛,二藥伍用,辛從甘化,能守中復陽,有溫肺益陽之功用,用治腹中冷寒,肺寒痰飲咳嗽等。《本經逢原》曰:“同甘草以溫經。” 4.配黃連,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于姜辛開溫通,黃連苦寒降泄,二藥相伍,辛開苦降,一溫散,一寒折,除寒積,清郁熱,止嘔逆,制泛酸,和胃瀉脾開結甚妙。 5.配厚樸,厚樸干姜合用,為苦辛溫法。厚樸芳香苦溫,下氣化濕除滿為主,輔以干姜辛熱之味,溫中散寒,運脾化濕,二藥伍用,相得益彰。溫中化濕以祛中焦寒濕,行氣消脹療腸胃氣滯。《醫學衷中參西錄》曰:“與厚樸同用,治寒飲杜塞胃脘,飲食不化。” 6.配桂枝,桂枝辛甘溫,功專解肌祛寒,溫經通陽,調和營衛,干姜辛熱,溫陽散寒,蠲除水飲為主。二藥伍用,功效益彰,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力增強。《醫學衷中參西錄》:“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于胸中。” 7.配半夏, 干姜辛熱能祛脾胃寒邪,半夏性溫,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赤水玄珠》曰:“干姜得半夏則止嘔。” 8.配大棗,調和營衛,健脾和中,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大棗味甘合營。二藥伍用,辛甘發散為陽,剛柔相濟,益脾和中,行脾胃津液,治營衛不和之癥。如《要藥分劑》曰:“好古曰:服干姜治中者,必上僭。且大棗輔之。” 9.配梔子,桅子性寒味苦,清降心胸間煩熱。干姜性熱味辛,溫散中焦脾胃之寒。二藥配對,一寒一熱,具有清上溫下,平調寒熱之功。治誤下傷中,脾胃生寒,又有郁熱不除,見心煩腹滿便溏等,方如《傷寒論》梔子干姜湯。正如陳蔚所曰:“干姜合梔子,火土相生之義也。” 10.配人參,人參干姜均可入中焦脾胃,人參甘而微溫,善健脾氣扶胃氣,干姜辛甘大熱,善溫暖脾胃而祛寒。二藥相使合用,辛甘扶陽,且人參得干姜使補而能行,大氣周疏,干姜得人參使行而通,中氣暢通,有相補相助之意。 方劑制劑 1.大建中湯(《傷寒論》) 川椒、干姜、人參、飴糖。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癥見: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頭足痛而不可觸近,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2.四逆湯(《傷寒論》) 附子、干姜、甘草。功用:回陽救逆。主治:①少陰病。癥見:四肢厥逆,惡寒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象細弱。 ②太陽病誤汗亡陽。 3.白通湯(《傷寒論》) 蔥白、干姜:附子。功用:通陽破陰。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4.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功用:回陽救急,益氣生脈。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癥見:惡寒倦臥,四肢厥冷,吐瀉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戰栗,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等。 5.五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藥、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術、干姜、桔梗、厚樸。功效: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或經閉不通等。 6.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干姜、細辛、半夏、五葉子。功用:解表蠲飲,止咳平喘。主治:風寒襲表,水飲內停,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7.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茯苓、甘草、干姜、細辛、五味子。功用:溫肺化飲。主治:寒飲內蓄。癥見: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8.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功用:溫臟安蛔。主治:蛔厥證。癥見:心煩嘔吐,時發時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以及久痢,久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