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是一種“舶來文化”,這一點無可諱言。現(xiàn)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后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 西服也稱西裝,從廣義上,應指“西式的”、“歐美的服裝”。但在我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這顯然是我們對于來自西方的服裝的稱謂。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tǒng)稱為“茄克”(Jecket)。而我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 “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 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于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yè)家套裝”(Bussiness Suit)。人類從遙遠的過去走來,向輝煌的未來走去--如果對人類的昨天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人類的今天,也就無從推測明天的發(fā)展。服裝文化具有“螺旋式”地不斷重復歷史的流行特征,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回顧過去,重溫歷史。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fā)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之后,商業(yè)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tǒng)的服飾穿著有所變動。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tǒng)手工藝漸漸為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于縫紉精制、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于本世紀二十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樣式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尚無專業(yè)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tài)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意,也促進了它的發(fā)展,其中如交際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云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后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西服,起源于17世紀的歐洲,至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男士在各種場合的日常衣裝。 西服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溫一下西服的歷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爾 十七世紀后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臺,構成現(xiàn)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xiàn)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領帶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間,克羅地亞輕騎兵作為路易十四的近衛(wèi)兵在巴黎服役,他們被稱為“克拉巴特近衛(wèi)兵”,其脖子上系一條亞麻布引起人們的模仿而成為男裝領口不可缺少的裝飾物,這就是現(xiàn)代領帶的始祖“克拉巴特”。當時,如何系好這條帶子是評價貴族男子高雅與否的標準之一,因此,許多貴族專門雇用從事此項工作的侍從。 長褲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1829年,龐塔龍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長褲“龐塔龍”作為對貴族那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來穿用,最初龐塔龍的褲長只到小腿肚,后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腳面。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褲腿時而緊身,時而寬松,與傳統(tǒng)的半截褲并存。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男褲完成現(xiàn)代造型。 誕生于休息室的現(xiàn)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里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晚宴過后,男士們可以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抽煙、喝白蘭地、開玩笑,也可以在沙發(fā)上躺臥,這時那筆挺的緊包身體的燕尾服就顯得不和時宜。于是,一種寬松的無尾茄克就作為休息室專用的衣服登上歷史的舞臺,這就是“拉翁基·茄克”,約產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閑時穿用。十九世紀后半葉,這種茄克上升為男裝中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穿的牛津茄克、劍橋外套也都是這種造型。 1904年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于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制作的,徐錫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王睿謨開設的王榮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軍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軍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裝流行Bold look,所謂“Bold”是大膽的意思,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夸張和強調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寬松肥大,上襠很長。 英國田園式的流行:1982年,田園式 八十年代是一個復古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一度復蘇,西方傳統(tǒng)的構筑式服飾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視。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這時又回到傳統(tǒng)的英國式造型上來,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在這個傳統(tǒng)造型中追求舒適感;胸部放松量較大,駁頭變大,扣位降低。單件上衣與異色褲子的自由組合很受歡迎。人們在穩(wěn)重的傳統(tǒng)造型中追求無拘無束的休閑氣氛,以在寬松舒適的休閑味西服中尋找傳統(tǒng)美的感覺。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園式”非常時髦,從此,休閑西服日漸興盛。 小西褲,大男人 不管對衣飾多么無所謂的男士,衣櫥里總該有幾條像樣的西褲。有褲線的、無褲線的,平腳的、翻邊的,純毛質地的、粘膠纖維的。西褲演繹出男士們無盡的風采。 西褲以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成為男士衣櫥的“鎮(zhèn)山之寶”。 首先,從功能上說,西褲寬松適度,在走路、上樓時既方便活動,又不顯得過于松垮。側面斜插兜的設計,使男士們隨身攜帶的打火機、手帕有了安身之所。 造型簡練的西褲更可適應多種場合。在商務會議、談判等嚴肅場合,穿著西褲可塑造你沉穩(wěn)、干練的氣質;你也可以配上嚴肅的樽領襯衫在上班時穿著,既方便在上班途中奔波,又可樹立嚴謹、精干的工作形象;在周末,需要感受一下休閑樂趣的時候,身著針織翻領T恤衫與直筒長褲相配,隨意又舒適;當你需要公務外出、作短暫旅游時,請務必帶上一條穿著舒適、方便洗滌、免燙、易整理的西褲,這樣就不必在舟車勞頓后為滿褲子的褶皺尷尬了。整潔的襯衫,外著麂皮寬松外套,助你在旅途中保持清爽、整潔的形象。 另外,它對于腿部并不完美的男士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O型腿、X型腿、過粗或過細的腿都可通過穿著西褲從而得到修飾。 從流行的角度看,西褲的外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般西褲的褲腿接近直筒型,并有明顯的褲線,褲腳蓋過腳面2~3公分為宜(以免在走動時露出襪子的顏色)。通常,質料好、穿著舒適的西褲可以穿好幾年。不同年齡的男士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款式,所以在選購時多花費些時間和金錢也是非常值得的。 選購時請注意: A.腰部、臀部圍度合適,褲長要蓋住腳面一些; B.面料舒適透氣,手感好,易整理; C.兜、袋等部位要平整; D.腿部有缺憾的男士可選擇褲腿稍寬大的款式,顏 色最好選擇深色; E.穿西褲時褲兜里最好不要放太多東西; F.穿西褲時一定要系皮帶,否則會顯得很失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