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場作文審題方略舉隅 近幾年來,高考考場作文大體上分為“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三種類型,無論哪種作文,都要做好審題這一“功課”,因為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一步,是考場作文的第一關,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所在。實際上,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這一環節,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分析與解讀,把握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人稱和重點,確定文章的立意、選材、主旨和體裁等。特別是在高考考場上,審題不但要求對作文題目把握得準,而且要求速度快,沒有寬裕的時間可供利用,因此,要做到“快刀斬亂麻”,力爭準確、深刻。 所以說,審題這一關如有閃失,就會造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不堪結果。那么,如何審好作文題呢?現就以上三類作文的審題分別作簡要分析。 一、 命題作文的審題 200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共19道,“命題作文”8道,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可見,寫好“命題作文”非常必要。那么,命題作文審題的實用方法有哪些呢? 1.準確“掃描”法 這種方法對考場作文尤其重要與有效,就是看到作文題,通過逐字逐句的“掃描”方式,能夠快速把握作文題的題意內涵、寫作對象、題材選擇、構思立意、體裁定位、詳略安排、主題呈現等方面的問題。 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題《帶著感動出發》,考生首先一定要審好題,明白是什么讓人感動?重要的是受到感動后是如何“出發”的,如果僅僅是受到了感動,而沒有出發,就沒有扣緊題目的要求。所謂的出發就是有了行動,并且,這樣的行動是受到感動以后自覺的行為,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所以說,感動之后該做什么,如何做是重點記述的內容。比如說農業稅免了、義務教育不收學費了,農民及其子女帶著感動出發,加倍搞好農業生產與學習,報答國家等等,都應該在審題時“了然于胸”了。 2.關注“題眼”法 就是關注和提取最能體現題旨的關鍵字詞的信息、內涵、對象、范圍等,如《發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教室里”“一件事”很關鍵,此題限定了事情發生的空間教室,數量只能寫一件事,所以在構思時只能把故事放到這一特定的環境下展開。同時要注意,既然是寫“一件事”,體裁自然是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輔以議論與抒情,這件事,應該是特殊的、典型的、難忘的而又有價值意義的事。 在教室里發生的事情與中學生活最為密切,選材的難度似乎不大,但由于過于熟悉以至熟視無睹,要找到典型性、故事性、難忘性和意義性兼備的材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既要精心選擇能夠表現當代中學生思想主流的素材,又要善于進行藝術加工,把事情寫得生動曲折,引人入勝。本題雖然只能寫一件事,但時間與人物沒有限制,用第幾人稱行文也沒有規定,寫起來就比較自由、靈活。再如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題《觸摸城市與感受鄉村》,就要重點關注“觸摸”與“感受”,實際上就是在城市與鄉村的對比與關聯中亮出考生的理解和感受。 3.厘清“關系”法 有的作文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詞組并列或從屬構成的,如《偉大與平凡》、《成功與失敗》、《想和做》等,遇到這類作文題,就要運用此種方法,廓清二者之間的關系。2008年北京(高職)的高考作文題《得與失》,就是要運用辯證的思維論證得與失的關系,有時候的得就意味著失,而有的失,則預示著得,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再如寫《學習的苦和樂》,這道作文題對于材料的選擇有著比較明確的限制:一要選擇學習中的事來寫,二要表現學習之苦和學習之樂。可寫樂中有苦,苦中作樂,總之,根據作文命題選好材料,并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是審題的切入點。 4.獨辟“蹊徑”法 有些作文題,按照慣常思維審題,會感覺視角不夠新鮮,立意不夠獨特,往往會落入陳舊的窠臼。每當此時,就要獨辟蹊徑,突破思維定勢,改從逆向入題,常常會有意外的驚喜,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1991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兩題任選一題。很顯然,兩道題目,一正一反,前者從正面立論,后者從反面說理。這樣的題目,審題不難。但如果把題目改為《淺議“近墨”》讓我們自己來立論,獨辟蹊徑寫“近墨者未必黑”的觀點應該更能高人一籌。 二、 話題作文的審題 1.利用“素材”法 有的話題作文會給出一段簡明的“素材”,其作用是對考生審題、擬題、選材等提供幫助,因此,一定要認真審讀,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這對擬題后的審題非常重要。 話題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語+話題+注意”構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話題,“提示語”是對審題、立意的范圍作了限制,“話題”則是審題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引起考生寫作時引起重視的事項。話題作文被定型為“三自”模式,即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所以,利用好所給“素材”,是話題作文審題的關鍵一環。 如2008年寧夏、海南的高考作文題。小蘭和媽媽都喜歡看小鳥飛翔聽小鳥唱歌,他們第一次養鳥,媽媽忙女兒貪玩,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第二次養鳥,母女倆要好好養小鳥,養了一個月小鳥長得很好,可朋友說你們殘忍地剝奪了小鳥自由唱歌自由飛翔的權利。母女很不舍地將小鳥放飛了;第三次親密接觸小鳥,是因為收到一封放生活動的邀請函,信函說放生活動既環保又慈善,母女倆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了放生活動。 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這其中的“我和小鳥”的故事,通過一段“素材”就說得非常明白:人與鳥類(動物、自然界)應該友好、和諧相處,據此擬題、審題一定是符合要求的作文的。 2.添加“元素”法 因為話題作文的寫作內涵與外延非常寬泛,因此,寫起來比較困難,一時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以“心”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心”的范疇實在是太大,可以寫上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字的宏篇巨制才可能將其講深說透,那對于在考場上時間非常有限的同學們來說怎樣才能夠很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從而快速擬題、審題作文呢?,那就是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為小的辦法來達成目的。 具體地說,可以在所給話題的前、后或中間,通過添加修飾、限制性的詞語或短語,將話題范圍縮小,進而達到縮小寫作對象的目的,如“心”這個話題作文,就可以運用上述方法進行化大為小,擬題為“我們的愛心” “寬容的心”“感恩的心”,還可以根據所給話題的意思,擬出可以出現所給話題字眼的題目,也可以不出現所給話題字眼但蘊含其意義的題目來。這樣,審題就容易得多。 如四川2008年的高考作文題。請以“堅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堅強”的寫作對象、范圍實在很寬泛,要用添加“元素”法,化大為小進行寫作,可擬題為“堅強,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品格”“堅強的災區人民”等,可以寫四川的抗震救災、湖南的抗擊雪災和運動員為了能夠在北京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的不畏艱辛、失去親人的孤兒自強不息等,都可以說是堅強的表現。 3.補上“缺位”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審查帶有引喻性和象征性意義的題目。如果作文題出的是個比喻的喻體,寫作時就要補上它的本體來寫。如果題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補上被象征的事物來寫。簡言之,題目是喻體,寫的就是它的本體;題目是象征性事物,寫的就是被象征的事物。如以《溫馨》為話題寫作,“溫馨”是喻體,本體可以是父母、師長、朋友的一句呵護的、鼓勵的、贊揚的話,更可以是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等。 山東2008年的高考作文題。以“春來草自青”為話題,完成一篇自命題作文。這里的“春”“自青”等要特別注意補出“缺位”的本體。 4.辨析“含義”法 一是要理解話題的外延,如以①“收獲”和②“我的收獲”為話題作文,我們首先知道“收獲”一詞的本義是指“收取成熟的農作物”,由此可描繪出農民秋季收取農作物的繁忙、喜慶的勞動場面;“收獲”的比喻義是指“心得”“成果”“結晶”等,由此可記敘學習、工作、生活中受到的教益、啟悟,獲得的知識,取得的成就等。這就是說,對“收獲”的內涵與外延要明確,否則寫時就難免膚淺。另外,①中的“收獲”所寫范圍很大,既可寫自己也可寫他人,而②中的只能寫自己,不能寫別人。二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話題中所蘊涵的觀點、主旨,確定好自己的寫作取向。另外,對寫作文體,表達的中心,采用的形式,都要有一個全盤考慮,了然心中。 三、 材料作文的審題 給材料作文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材料寓含觀點豐厚,需要多角度挖掘、立意;另一種是材料作為寫作的情境,展開聯想、想象的。前者審題難度較大,須對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所給材料除表層意義外,往往蘊含著許多深層內涵,并由此可以開掘出多方位、多視角的觸發點。材料作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確立論點,在審題時,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發揮的論題,或已經擁有大量材料的論題,這樣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情景作文(也稱情境作文),是根據給出的具體情形或場景,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樣式,它的主要考查點在于聯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的審題,與話題作文的審題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區別。具體來說,可以運用以下方法進行審題。 1.思維“發散”法 因為對所給材料的閱讀,是見仁見智,并且,材料的內涵與外延的深度與廣度豐富多元,不可能窮盡解讀,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考生運用思維“發散”法,打開自己的擬題、審題的思路,做到與眾不同。 如北京2008年高考作文題《杯子滿了嗎?》就給人很多聯想的空間,而且在題目里就已經非常明確地給出了幾個可供參考、打開思維的觀點,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 有考生認為,這是一個有關生命的極限問題。你若先放了石頭,這個杯子好像已經被放滿了,但沙子還可以放進去,放完了沙子以后水還可以倒進去。由此,我們可以聯想生命的極限與人的潛能問題,只要去開掘,總是有潛力的。 做事情的先后順序問題。就是說在杯子里頭放東西的順序是有講究的,到底應該先放石頭,再放沙子,再放水,還是把水放滿了,再放石頭……由此可以聯想到人生和其他事情也大致相同。 抓大放小的問題。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重要大的事情要優先辦好。 關注有價值的東西。學習、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要先“放好”,可有可無的就要善于舍棄。 學會遷移。由利用空間遷移到利用人才、時間、財物等。 修煉無止境。包括學習、技術等沒有止境和終點。 發展是絕對的。一切事物永遠有發展的可能性。 總之,本題旨在引導考生在認識和處理事情時,如何正確處理大與小、重與輕、緩與急、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和沖突,以提高自己實際處世做事的能力。 據此思路進行擬題與審題,無疑是準確的。 2.依據“條件”法 有些作文題,所給材料已經具體規定了寫作指向。因此,考生按文題的要求寫作,對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慮。如遼寧2008年高考作文題,請以一份關于青少年價值觀的調查報告為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屬于這樣的類型作文。考生只要圍繞“青少年價值觀”來擬題、審題就可以了。 再如這樣的材料作文:閱讀下面材料,聯系生活實際,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字數800字。 有人做過一個試驗,青蛙被突然放進沸騰的水中,能迅速逃脫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熱的水中終被煮死。 根據以上材料,可擬題為“溫柔的陷阱”“保持一顆清醒的心”“時刻警惕,居安思危”等。 審題思路分析:自然界的動物是這樣,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對來自外界的劇烈侵犯,人們容易覺察,能夠保持高度警惕,特別小心謹慎,想方設法加以防范與應對,反之,當危險、災難、禍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表現為不易覺察的漸變時,人們往往會松懈思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本材料就說明了這樣的旨意:警惕軟刀子殺人,當心陰溝里翻船,人要時刻警惕,要居安思危,要有危機意識等。聯系生活實際,這樣的人與事不勝枚舉,俯拾皆是,如高級領導干部的一步步墮落,沒有經受住金錢、美色等糖衣炮彈的誘惑,以致身敗名裂,淪為人民的敵人。由此我們說,加強警惕,防微杜漸,修身養性是多么的重要。 江西的2008年高考作文題也是這樣。 3.緊扣“背景”法 這是要求考生針對所給材料,結合時代主旋律來審題,這樣就會與命題人的意圖不謀而合。 如2008年全國Ⅱ卷高考作文題。有個好心人在海邊發現一只小海龜從沙穴里往出爬,這時過來一只老鷹要抓小海龜,游客把小海龜護送到大海,把老鷹趕走。這時一群海龜從沙穴里爬出來,爬向海里,原來這只小海龜是個偵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馬上來了一群老鷹。根據此發表議論,自擬題材。 審題思路分析:結合我們當今的時代現實,有許多人是“好心辦壞事”,為什么呢?父母硬要孩子上他不感興趣的補習班,花了銀子,費了時間,反而沒有成效;教師一廂情愿地免費替學生補差補缺,到頭來,學生不僅不領情,還恨教師剝奪了他們的休息時間……因此《海龜·老鷹·好心人》這則材料,實際上是讓考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這個中國人大都認同的基本倫理規范和待人處世方法的道理,進而思考為什么“人們往往好心辦壞事?”的命題。 4.虛實“相生”法 所謂虛實相生法,就是虛題實寫,實題虛寫,即由實寫虛,由虛寫實。一般說來,虛題都是比較大的題目,實題都是比較小的題目,因此,這種審題方法也可以理解為大題小作法和小題大作法。 比如《挺拔的樹》、《無名的草》、《清香四溢的花》這類題目,從表面看,題目實實在在,范圍小,可以說是典型的實題和小題。運用虛實相生法審題,就會明白,這類題目不能就事論事寫樹、草和花,而必須采用實題虛寫的筆法,通過歌頌樹的挺拔精神、贊揚無名小草的默默無聞的頑強生命力、謳歌花的“俏也不爭春”,只管送“清香”的可貴品格,進而來寫具有這樣思想境界的人。 與實題虛寫相對的是虛題實寫。有些題目,從字面上看來很虛很大,審題立意時不知如何下手。運用虛實相生法審題,將虛題寫到實處。比如《理解》這個作文題看起來很大很虛,不著邊際,但是將虛題寫到實處,就比較容易寫了,可以寫子女對父母的理解,上級對下級的理解,各行各業之間的互相理解等,可以敘述為主,可以夾敘夾議。 總之,殫精竭慮地審題是非常必要的,擁有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與本領也是十分關鍵的。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因此,建議在作文時,尤其在高考考場上,在審題上大約要花5~6分鐘的工夫,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文題,運用以上的不同方法,審清題后再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