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線路的運行和維護 李紅星 安徽省太和縣供電局 (236604) 1 線路運行管理的基本措施 (1)應加強線路運行管理的組織機構,配齊各崗位人員,按運行規程的要求進行各項工作。 (2)健全各種規程、圖表、技術資料和各種記錄。 (3)適度推廣帶電作業技術。 (4)每條線路要有巡線人員按期巡視。可分為正常巡視、夜間巡視、故障巡視、特殊巡視和登桿檢查五類。正常巡視即定期巡視,高壓線路的巡視周期為每1~2個月一次,低壓線路的巡視周期為每3~4個月一次;夜間巡視一般安排在高峰負荷和新線路初投時進行;故障巡視一般安排在線路故障時進行,如查不出故障還要進行登桿檢查。特殊巡視,主要是在氣候驟變以及自然災害前后進行,以便發現異?,F象并采取相應措施。巡視線路具體內容如下: ① 沿線路附近有無妨礙或危及線路安全運行。不夠堅固的煙筒、天線,線路附近的樹木和堆積的柴草有無被風刮倒、刮飛,危及安全運行的可能。 ② 桿塔傾斜、橫擔歪斜不能超過規定的允許范圍。普通鋼筋混凝土桿保護層不得腐蝕脫落、鋼筋外露,裂紋寬度不應超過0.2mm;木桿腐朽面積不得超過30%,其根部要采取防腐措施。 ③ 拉線有無松馳、破股、銹蝕等現象;拉線金具是否齊全、是否缺螺絲。 ④ 導線及避雷線有無斷股、接頭發熱、弧光放電痕跡等。 直線桿塔絕緣子串,順線路方向傾斜不得大于15°。 ⑤ 線路上安裝的各種斷路器是否牢固,有無變形,指示標志是否明顯正確。瓷件有無裂紋、掉碴及放電的痕跡,各部引線之間,對地距離是否合乎要求。 ⑥ 防雷及接地裝置,是否完整無損,避雷器瓷套是否完好。接地裝置有無被水沖刷,或取土外露,連引線是否齊全,接地引線是否破損折斷。特別是防雷間隙是否合乎要求。 ⑦ 防振錘、阻尼線有無變位、偏斜、變形;線路名稱、桿號、相位的字跡和標志是否正確、清晰;各種警告標志是否明顯等。 (5)廣泛開展群眾性護線工作。為了彌補巡視工作的不足,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群眾性護線工作。大體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 分段包干:對聘請的護線員劃出一定的起止桿號,巡視結果定期向電力部門填報巡視報表。 ② 分片包干:以區、鄉行政區劃界,或以河流、山脈、公路為界,劃定護線范圍。 ③ 人人有責:進行《電力法》、《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的宣傳,讓廣大群眾自覺參與護線工作,若有發現線路上的重大緊急缺陷或故障及時匯報,電力部門者將給予獎勵。 2 線路的維護 了解歷年來的氣象資料和規律及近期氣象預測,并設立若干污染監測點,以便制定出相應的線路運行維護方案和防污閃措施,從而保證線路的安全運行。 (1)污穢和防污。線路絕緣子表面粘附著污穢物質,一般均有一定的導電性和吸濕性,在空氣濕度大的季節里易發生污閃事故。如雨天,霧天、雪天。 防污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① 作好絕緣子清掃工作。絕緣子的定期清掃周期為每年一次,污穢區的清掃周期為每半年一次,還要根據線路的污穢情況適當延長或縮短周期,清掃工作應在停電后進行。② 定期檢查和更換不良絕緣子。尤其應注意雷雨季節時,絕緣子的閃絡放電情況。③ 采用防污絕緣子。采用特制的防污絕緣子或在絕緣表面上涂一層涂料或半導體釉。 (2)要做好鍍鋅鐵塔、混凝土桿、木桿各部位的螺栓緊固工作,新線路投運一年后須緊一次,以后每隔5年一次,鐵塔的刷漆工作一般為第3~5年一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3)線路覆冰及其消除措施。 當線路出現覆冰時,視覆冰厚度,線路狀況及天氣情況而設法清除。清除要在停電時進行,通常采用從地面向導線拋短本棒的辦法使冰脫落;也可用竹桿來敲打等。絕緣子上覆冰后要進行登桿清除。位于低洼地的電桿,由于冰冷脹的原因,使地基體積增大,將電桿被推向土壤的上部,即發生凍鼓現象。凍鼓輕則可使電桿在解凍后傾斜,重則因埋深不夠而傾倒。所以對這類混凝土桿要在結漿前進行桿內排水和給電桿培土或將地基土壤換成石頭,也可將電桿埋深增加等。 (4)防風和其他維護工作。 春秋兩季風力較大,應調整導線的弧垂,對電桿進行補強;對線路兩側安全距離不符合要求的樹木進行修剪和砍伐。運行中的電桿,由于外力作用和地基沉陷等原因,往往發生傾斜,因此必須根據巡視結果對傾斜電桿進行扶正,扶正后對基坑土質進行夯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