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慢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乙、丙、丁、戊數型。乙型或兩型肝炎均可能轉成慢性肝炎, 而乙型肝炎轉為慢性者尤多。本節主要闡述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的診治。 慢性肝炎患者,是指病程超過1年,癥狀、體征、肝功能異常及肝組織活檢常比較明顯者。如惡主、納差、腹脹、肝區不適;肝大質地較硬,可伴有脾腫大、蜘蛛闈、肝掌或面部色素沉著;肝功能持續或反復異常,或白球蛋白下降、倒置。部分病人IgG明顯升高,凝血酶元時間延長,血小板減少,或自身免疫現象和多系統損害,有人稱之“狼瘡樣肝炎”。 祖國醫對本病早有認識,如《醫部全錄》瘟疫門和“肝瘟”,與慢性肝炎的表現相似。 病因病機 本病發病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乙肝炎病毒經血或其它途徑進入人體后,主要損傷肝臟,但其它器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病毒的質和量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人體免疫狀態有關。認為乙肝病毒的持續存在及其引起的肝臟特異性自身免疫反應,是主要發病機理。以免疫復合物的形式沉積于血管壁,關節滑膜和腎小球基底膜,使肝細胞和其它器官受到嚴重、持久的損害。 由于上述發病機理,肝臟因肝細胞發生腫脹、瘀血及漿細胞的浸潤而腫大;肝腫大,使肝包膜緊張牽拉而引起肝區痛;由于膽堿酯酶活力下降,引起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糖代謝紊亂,致乳酸積聚,故出現全身疲乏無力;因膽紅素的產生、排泄障礙故可出現黃疸;因白蛋白合成障礙,網狀內皮系統增生活躍,故出現白、球蛋白比例異常;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胞膜的破裂,致轉氨酸釋入入血,故血清中轉氨酶升高;因肝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減低,引起動脈性毛細血管擴張,故出現肝掌和蜘蛛痣;由于酪氨酸酶使酪氨酸變成黑色素,故面部色素沉著,皮膚黝黑。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濕熱邪毒入侵與正氣受損所致。由于濕邪纏綿難祛和流注之特點,所以濕邪是慢性肝炎發病并產生各種臨床見癥的病機。濕熱所侵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相同。阻于脾胃者則升降運化失常,故常有惡心嘔吐,納呆,腹脹,舌苔厚膩而黃;阻于肝膽者,則氣機不暢而出現脅痛,胸悶,肝大且觸痛,胸悶,肝大且觸痛;熱迫膽汁外溢,則出現目、膚、尿俱黃,口苦;濕熱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疲乏無力。 治療 對于慢性肝炎治療,西醫多以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治療包括休息、合理飲食、調養精神等;藥物治療多以綜合用藥為主,要求正規、長期、徹底治療。如服用維生素B1(參與糖代謝,增進食欲),維生素C(參與氧化還原過程),維生素K,用于凝血酶元時間延長及有出血傾向者,維生素B6參與脂肪氨基酸的代謝,且有防治惡心嘔吐作用;三磷酸腺苷、輔酶A、胰島素以促進肝細胞代謝及再生;阿糖腺苷、單磷酸阿糖腺苷、5-單磷酸阿糖腺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能暫時抑制病毒復制、干擾素除阻止病毒復制外,且有阻止蛋白、DNA合成、細胞分化并抑制腫瘤生長、調節免疫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可抑制免疫功能紊亂,甘草甜素有保肝抑酶作用;樸爾敏對免抑功能的調節也有一定作用。 祖國醫學對本病之治療,不是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或急性或慢性來治療,而是重在辯證論治,有是證使用是方。中醫的“肝”是對全身陰陽氣血都有調節作用的“系統”。因而在治療上,不僅要從肝論治,也要從氣血陰陽或它臟論治,才能反映中醫審因論治的特色。 由于慢性肝炎病程較長,病情復雜,而主要病邪又為濕熱毒邪入侵與正氣愛損,所以多數人主張從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滋陰益氣立法施治,均取得了較好療效。近年來通過實踐又研究出: ?。ㄒ唬┲嗅t中藥的免疫調控作用。 1.活血化瘀法 丹參、復方丹參、三七注射液、山萸菪堿都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作用,這些藥物都有利于肝臟氧的供應而有利于肝細胞的修復。 參三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提高細胞免疫和抑制體液免疫作用。 活血化瘀類藥物,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率上升。 2.扶正固本法 黃芪四君子湯,治療慢性肝炎4個月,各項免疫指標均復常與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HBsAg轉陰及滴定度下降呈平行關系。 垂盆草及精垂盆草沖劑、山豆根、雞骨草、甜瓜蒂制劑等,除保肝降酶作用外,還有調節機體免疫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3.免疫治療 ?。?)黨參、黃芪、黃芩、五味子等,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細胞免疫功能。 (2)對體液免疫反應亢進或有自身免疫指標改變者,選用白花蛇舌草、龍膽草、大黃、桃仁等可使IgG下降。 ?。?)對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增強患者,上述兩類中藥合用。 (4)黃芪對體液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增強作用(但不超過正常值),而對體液免疫反應過高者有降低作用。可見黃芪在調節免疫功能方面有雙相作用。 ?。?)甜瓜蒂、云芝糖漿、靈芝、桑寄生、蘑茹等在治療慢性肝炎中,均有增強和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臨床應用說明,中藥免疫副作用小,有效率高,在改善癥狀、縮小腫大之肝脾、降低乙型肝炎表面相關抗原滴定度上也有一定療效。 ?。ǘ╆P于抑制和消除免疫復合物的有害作用。 1.慢性肝炎患者中,中醫辯證屬血熱的本質可能與血液中免疫復合積聚有關,采用涼血、活血、解毒法治療,對于抑制和消除免疫復合物的有害作用可能有所裨益。臨床常用生地黃、元參、桃仁、紅花、川芎、澤蘭、甘草、益母草、地龍、大黃、雙花、連翹、莪術、赤芍、丹皮、丹參等。結合臨床,隨證加減上述數種中藥定方,做成丸、丹、散劑服用,一般3-5個月為一個療程。 2.大量實驗研究證明:雞血藤、紅花、丹參對已有沉積在血管壁、肝細胞內、滑膜中的免疫復合物有促進吸收和消除作用;益母草、水蛭、虻蟲、穿山甲可抑制抗原抗體免疫反應所致的病理損害;丹參、三七、郁金等可消除血液中過剩的抗原,阻止免疫復合物的形成。 ?。ㄈ╆P于消除體內乙型肝炎病毒的問題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內,要靠具有特異免疫活性的T細胞,對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肝細胞進行殺傷,才能殺滅肝細胞內的病毒,而體液中的病毒則要靠B細胞產生的特異抗體加以中和,并被巨噬細胞消化殺滅之。所以乙肝炎病毒的消除,取決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協同作用。 臨床上用補益脾腎,清熱祛濕治法,結合有關免疫學指標,選用具有免疫調控和對HBsAg有實驗性抑制作用的中藥組方治療,或許有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上有較好作用。 從中草藥篩選出來的對HBsAg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大多為苦寒清熱類,但此類藥物組方用于臨床效果不理想。選用補益脾腎的中藥合用對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和苦寒類中藥組方,(如黃芪、黨參、白術、茯芩、蠶砂、黃精、淫羊藿、菟絲子、桑絲子、桑寄生、黃柏、虎杖等)收到了可喜的療效。 ?。ㄋ模┮倚透窝撞《菊蠈W說 這一學說認為乙型肝炎病毒DNA侵入肝細胞內后,與肝細胞的DNA整合,整合的肝細胞可不斷復制HBsAg但可能滑有復制出完整的病毒顆粒。故認為,臨床上要使HBsAg轉陰,對于已經有DNA整合的病例來說則是罕見的。所以在觀察藥物對乙型肝炎病毒和抑制和消除效果時,應把注意力放在DNA聚合酶的降低及e抗原的轉陰上。因此,在研究中藥對乙肝病毒的抑制和消除中,應當重點研究篩選能夠降低DNA聚合酶及HBsAg的中草藥。 [辯證論治] 1.肝郁脾虛型 主證:右脅或兩脅脹痛,精神抑郁或煩躁,倦怠乏力,腹脹便溏,納呆,脈弦或弦細而濡,舌體胖,舌苔白膩。 辯證:肝氣郁結,氣滯不暢則右脅或兩脅脹痛,精神抑郁;郁之不解,肝失柔順之性則煩躁;肝郁橫逆克伐脾胃,脾失健運則腹脹便溏、納呆、神疲乏力;舌脈為肝郁脾虛之象。 治則:疏肝健脾。 方藥:逍遙丸化裁。 柴胡 芍藥 郁金 茯苓 白術 山藥 黃芪 黨參、茵陳 陳皮 甘草 2.氣滯血瘀型 主證:左脅脹痛或刺痛,痛有定處,脅下微積,肝大,或有脾大,面色灰黑或黝黑,或乳房結塊,或面、頸部有蜘蛛痣,可有鼻衄、齒衄或吐血,舌質紫暗蒼老,舌苔薄或無苔,脈弦澀。 辯證:肝氣郁結日久不解,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痹阻脈絡,氣滯血瘀,瘀血凝結,積于脅下,故右脅刺痛或脹痛,痛有定處,脅下微積,肝大或脾大,面色灰黑紫紅,乳房結塊,蜘蛛痣;肝不藏血則衄血和吐血;舌脈為氣滯血瘀之征。當應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治則: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方藥:膈下逐瘀湯化裁。 丹參 鱉甲 炮山甲 當歸 雞內金 黨參 陳皮 白術 川芎 元胡 香附 3.肝腎陰虛型。 主證:頭暈目眩,兩脅隱痛或熱痛,口干目澀,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便干溲赤,男子遺精,乳房腫大,女子月經不調。舌質紅或絳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弦細數。 辯證:肝腎同源,精血同源,故臨床肝腎見癥往往并見。肝腎陰虛,精血不能上充于腦,故見頭暈、目眩、目睛干澀、口干;肝陰不足,血不養肝,故見兩脅隱痛或熱痛;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亢于上,神不守舍,故出現失眠多夢;腎為作強之,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腰失所養則腰膝酸軟、男子遺精、乳房腫大、女子月經不調;陰虛生內熱則五心煩熱、舌紅或紅絳、脈細數;精少血虧則口干,便干溲赤、舌有裂紋。 治則:滋補肝腎。 方藥:一貫煎化裁。 沙參 麥冬 生地黃 枸杞 何首烏 當歸 川棟子 白芍 石斛 或用北京中醫醫院肝炎方: 白茅根 丹皮 丹參 生地黃 桃仁 半邊蓮 女貞子 何首烏 白花蛇舌草 虎杖 草河車土茯芩。 4.脾腎陽虛型 主證:面色蒼黃,形寒肝冷,周身乏力,食少腹脹,水谷不化,腸嗚腹瀉,全身浮腫,兩脅隱痛,腰酸肢軟,陰部潮濕,自汗,男子陽萎早泄,女子月經不調,白帶量稀多,舌質淡,舌體伴嫩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無力。 辯證:肝氣郁久不解,橫逆脾土,脾運受阻生化不足,不能充養腎精,久之腎陽不足,腎陽不足又不能溫煦脾陽,又致脾陽不振,終致脾腎陽虛,而見上述諸癥。 治則:溫補脾腎。 方藥:補脾湯合右歸飲化裁。 黨參 茯芩 白術 苡仁 山藥 補骨脂 車前子 肉桂 淫羊藿 菟絲子 神曲 炒萊服子。 5.濕熱內蘊型 主證:兩脅或右脅疼痛,惡心欲吐,食欲不振或痞滿噯氣,大便干或粘,或身目俱黃,低熱,脈弦滑數,舌質紅,舌苔黃膩或灰厚而膩。 辯證:肝木橫逆,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濕不化而郁滯,郁之化熱,濕熱蘊結不散,致上述諸癥并見。 治則:清熱利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或三仁湯化裁。 黨參 白術 茯苓 茵陳 大黃 梔子 杏仁 寇仁 砂仁 扁豆 車前子 紫河車 白茅根厚樸。 本文來自:大眾醫藥網
http://www./pic/30/11/76/039.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