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臨,一輛旅游大巴滿載著疲憊的中國游客向酒店行進,張導游突然接到公司的緊急電話,原先預(yù)訂好的酒店說什么也不接待中國人了,他們寧愿為此支付違約金。原來,這個酒店剛剛接待了一撥兒中國客人,這些客人把酒店糟蹋得夠嗆:一進酒店就大聲喧嘩,令其他客人不勝其擾;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一地水漬;喝了房間里需要付費的飲料,離開的時候卻不到前臺結(jié)賬
…… 導游只好臨時再找地方安頓客人。 張先生在歐洲做中文導游已經(jīng)有些年頭,這樣的事情對他來講“經(jīng)驗多多”。他說,眼瞅著到歐洲旅游的中國客人越來越多,說明咱中國人的日子是好過了,可是,和經(jīng)濟實力充實的速度不相稱的是,國人在精神文明、社交禮儀方面的欠缺卻實在讓人臉紅心跳不已。他說:“中國的游客太需要教育了!” 大聲講話是本能保持“低調(diào)”是文明 以前就聽說過,在國外許多需要保持肅穆又對游客開放的場所(比如教堂),中國人常常會被“特別對待”,格外提醒。這次在巴黎圣母院的入口處果然看見了兩個大大的漢字:“沉默”。 馬爾代夫是一個非常舒適的度假勝地,2000多個小島上遍布度假村。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幾個度假村愿意與中國的旅行社合作接待中國客人,這些度假村何以對送上門來的生意還推三阻四?據(jù)一位中方旅行社的工作人員透露,主要的原因是人家受不了中國人的大嗓門。一個餐廳只要進去哪怕只有七八個中國游客,也馬上會變得人聲鼎沸。中國客人似乎不管到了哪里都如入無人之境,笑語喧嘩,制造的分貝簡直是一個頂仨。常常影響到安靜進餐和小聲談話的其他客人。 張先生說,對自己的音量不加控制,走哪兒都特別“鬧”似乎是中國人共有的特色,像被酒店拒絕接待這樣的“待遇”,老早以前的臺灣游客也“享受”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