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將軍,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公子山專督糧餉,率領水陸精兵三萬人,浩浩蕩蕩從闔閭大都的閶門出發,興師伐楚。
吳國大軍從胥江入太湖,進胥溪,經蕪湖,過長江北上,再經巢湖到州來,入淮水向西,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孫武突然下令,全軍舍舟登岸,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于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孫武從吳軍中挑選了勇士五百人,善跑的士卒三千人,組成三千五百人的先鋒隊伍,沿淮水繼續向西挺進。所有吳軍戰船,全部留在淮水空曲之處。
吳軍步行急行軍,先進蔡國,后入唐國,分別得到了唐、蔡兩國的配合,迅速通過了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厄(都在今河南信陽以南)三個險峻的關隘,直插楚國腹地,抵達漢水東岸。
吳軍順利抵達漢水東岸,完成了千里奔襲的任務。對下一步如何破楚軍、入郢都,孫武與吳王闔閭、伍子胥等進行了認真策劃,即所謂的“廟算”。最后,君臣達成統一意見,制定了詳細的破楚方案。具體方案是:誘使楚軍主力東渡漢水,吳軍戰略退卻,至柏舉地區,全殲敵軍主力,直逼郢都城下,郢都可破,楚昭王可擒。
獲悉吳軍主力突然出現在漢水以東,楚昭王大驚失色,緊急調遣子常、沈尹戍等領兵二十萬,從夏州(今湖北漢口)倉促趕到漢水西岸,抵御吳軍進攻。吳、楚兩軍以漢水為界,擺開戰場,對峙待戰。
楚將沈尹戍建議主帥子常,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由子常率領,沿漢水列陣,吸引吳軍主力,但不要搶渡漢水與吳軍交戰;自己率領一支隊伍,北上到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內),調集那里的楚軍,迂回到吳軍側后,燒毀吳軍停泊在淮水的船只,阻塞“三關”,截斷吳軍的歸路。這樣楚軍兩支隊伍前后夾擊,吳軍腹背受敵,必然軍心渙散,不攻自破。子常完全贊成沈尹戍的作戰策略。于是,楚軍主力沿漢水與吳軍對峙,而另一支隊伍由沈尹戍帶領,迂回方城,包抄吳軍。
孫武向來十分重視軍事間諜活動。這次楚軍的軍事行動被孫武派出的間諜人員獲知后,迅速回報給了孫武。孫武與闔閭、伍子胥等分析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楚軍“迂回包抄、前后夾擊”的圖謀得逞,吳軍的處境將十分危險。孫武與吳王闔閭、伍子胥最后商定,設“卑而驕之”(設法誘使敵人驕傲自大,然后伺機打敗他)之計,引誘楚國主力出戰。
漢水對岸的子常果然中計。他見吳軍這邊有機可乘,一時貪功奪利的私心作祟,完全忘記了與沈尹戍事先訂好的作戰策略,率大軍渡過漢水,向吳軍發動了攻擊。
孫武見子常中計,便繼續施用“誘敵”和“誤敵”的計謀,陳兵列陣,故意擺出一付決戰架式。兩軍前鋒剛一接觸,吳軍就佯敗后撤。子常以為吳軍不堪一擊,便指揮楚軍大膽追擊。孫武指揮吳軍佯裝畏怯厭戰的樣子,一戰即退,一打就走。子常則率領大軍步步進逼。就這樣,楚軍尾隨吳軍預先設定好的蛇形“退卻”路線,從小別(今湖北漢川東北)到大別(今湖北境內的大別山脈)間,通過多次的交鋒,一步步誘使楚軍進入吳軍準備決戰的柏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