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城墻之千古盤門
尚存的蘇州城墻中,有一個全國之最: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水陸并峙的古城門,而這個城門也因此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其形象還登上了郵票。此門就是現在作為景區的盤門。盤門也是一個從春秋建城到現在沒有變過的城門,鎮守著蘇州古城的西南角。
“北觀長城雄,南看盤門秀。”對比曾經作為抵御異族入侵,連綿不絕的長城那樣的雄偉粗壙,蘇州盤門城墻顯得那樣小巧,那樣缺乏氣勢;再比北京城墻、角樓,或者正陽門箭樓的巍峨霸氣,蘇州的盤門似乎就又顯出了其玲瓏秀氣的一面。不過如果你去過平遙古城,再回過頭來看看蘇州的城墻,看看盤門,又會發現盤門是高大的,是富有肅殺之氣的。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認為,或是有種這樣的疑惑,城門城墻之間怎么有那么多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古代那種森嚴的等級制度造成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城,春秋時是以一個諸侯國政治中心的地位來建的。歷次地毀城事件后(南宋金兵屠城、元代拆毀城垣、清代天國起義)蘇州每次頑強地修建都是按照當時規定的大城市的筑城標準來建造的。盡管大城市的城垣,不論城門、城墻還是城樓的規模比較大,但也不能去和皇城京城來比,也 不能和作為國門的城墻來修,不然一頂謀反的帽子扣下來,可是誰都無法頂得住的。
說盤門稍欠雄偉、缺乏粗壙的話,個人以為這是對的;說盤門玲瓏秀氣,個人以為也是對的。不僅是現在,就是從手頭收集到的那些老照片來看,夸張地稱其旖旎卻還不為過。這一切,都拜水所賜,都拜周邊的景致所賜。或許這就是古人所理解的,溫柔鄉中硬骨頭都能磨酥的道理吧。蘇州這個紅塵之地,也怨不得后人指責是個紙醉金迷的城市,誰叫我們的古人就把柔弱的水和擔負軍事防御的城門連在了一起,而這些水門陸門還都建得那樣秀麗動人。
當然春秋那時,吳人是尚武的,秦末還有那八千江東子弟跟隨霸王橫掃中原。自唐宋來,吳地慢慢從武變文,到了唐宋,經濟的突飛猛進、士大夫階層奢靡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蘇州。也是在宋代,城河上漸漸出現了吳門橋的前身,附近慢慢立起了瑞光塔。盤門一下子從偏重防御的關隘,成了世人傳頌的一方勝景。這就是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盤門三景”。
盤門三景,其重點自然還是盤門。伍子胥指揮民眾夯土筑城后,在城市的西南開了一個水陸門,用意是比較明顯的,就是防御南方。南方是世仇越國,越人很多生活在山林中,對蛇有一種與生具來的恐懼感。古人迷信得很,伍子胥不會脫離這個迷信的行列,于是在這城門的上面,懸一木刻的小蛇,以鎮越人。這城門也就用了這彎彎曲曲的小蛇來命名——蟠門,后來年代長了,也就成了盤門。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基本都是元后重建的,而元之前的城墻,基本只能看到一些遺址殘跡。
![]() 盤門這座門有特色,也很值得細細品味。在盤門可以見到中國在冷兵器戰爭時期,城池的大多數防御手段。從城外開始來看,走近盤門粗略地一看,只能見到高高的城樓,卻沒有辦法看到這座城門的正門。原來在城門外還有一小圈城墻,門則開在了這外圈城墻的北側,與正城門并不處于一條直線上,這樣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遲滯敵人的進攻速度。外圈城墻與城門連接后,中間形成的一塊空地,這外墻連著的空地就是甕城,也是防御的一種重要手段。
當敵人來襲攻破甕城城門,這時主門關閉,同時甕城放下千斤閘。敵人前部突進的部隊,就會被圈在甕城之內。此時正應了一句“關門打狗”和“甕中捉鱉”,堵在兩道千斤閘之內的敵軍部隊,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四周的箭支、滾油、滾石和檑木,結果大多都是悲慘的。
與甕城和主門并列的是水門。江南水鄉是水網交錯的,水系也是交通的干道,當年的越軍就是由水路攻入吳國的。兩千五百年前,越軍由胥江長驅直入,到了胥門準備一鼓作氣攻入城區,誰知指揮官抬頭見到了胥門上懸掛著的伍子胥的頭,子胥的靈魂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這里,突然就雙目睜開、怒發篷張,胥江之水也瞬時掀起了大浪。越軍感覺這里不能久留,于是轉道盤門,一攻而入,盤門從此成了蘇州的傷心門。
盤門的水門設有兩道,不僅水道狹窄,而且城門低矮。其作用就是不允許大型的作戰船只通過,在前后水門均設有水閘防護,兩水門間辟有防守官兵登船檢查的小型碼頭。在古代,水師要突破這樣的水關的確是有很大難度的。
我至今只到盤門游玩過三次,一是在念小學的時候,叔叔帶著我,游覽了一遍。那時盤門的城樓才剛剛修建,甕城之內和城門里都是小商販擺的地攤,一般出售的都是一些不知真假的小件古董。城門內外、吳門橋前后都是民居,窄窄的小路上有一些農村里出來的菜農擺的小攤子。周圍很亂,沿著城墻也密密地都是后來修建的住宅房子,遠處的瑞光塔也是一種缺乏維修的樣子,在城河邊看盤門三景,能夠深切體會到的,是一種市井的喧雜。到了再次參觀盤門,已經是十幾年后了,我剛從部隊退伍,幾個遠方的戰友和我一起來到蘇州,于是有了盤門的一游。盤門成了景區,瑞光塔被圈了進來。城門外的整治剛剛開始,但吳門橋下的居民區依舊是老樣子,南門路還是那樣的狹窄,護城河邊連接著的就是附近工廠的裝卸碼頭,護城河中仍一片繁忙。最近這次,就是今年了,時間又隔了將近十年,隨行的人變成了自己的母親和孩子。如今的景區以及周圍的環境完全稱得上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景區之內的完善和連通,城墻外部的民宅全部拆除,變成了一條依托城墻存在的景觀帶。城河以外的南門路,也因為環古城整治工程的落實,變得美了秀氣了,變得有看頭了。城墻成了最早那時的樣子,游人駐足,也能感受到那份肅穆和端莊了。只是少了那份喧囂,一時間還真有些不太習慣。
現在的盤門,實在是相當完整的了,城墻之上的跺堞、女兒墻、馬道,配以鐵炮、投石機,恰恰是一副明清時代城防的陣勢。只是城樓邊的那面招展的旌旗上的那個“吳”字,似乎有些許的不應景。稱不上雄關、當不得要隘,但是這座雙層檐歇山頂城樓上的匾額卻是極其耐人尋味的。城門東面懸匾“水陸縈面”,匾下對聯“古吳城闕川原北,舊國干戈戰伐多。”城樓西面的匾上書寫“吳中鎖鑰”,有聯“水接帆檣山分紫翠,橋通吳地市到珠璣”。匾額說出了盤門這個古老城門的特點和重要性,而兩副楹聯則道出了盤門的古韻、今風以及城市的景色。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城西的山水見不到了,但是還能看看水繞城樓、看看跨水拱橋、看看靈秀古塔,邀三五知己在城樓暢論吳越爭霸、品味古城興衰,倒不失為一件美事。
盤門的城墻遺跡向北,幾乎可與胥門相接,往東延伸到了南門。長長的城墻,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如果說起那秀字,還當真要歸功于盤門內外那幾座建于宋元明清不同年代、不同大小、不同形制的磚石橋。作為盤門三景之一的吳門橋,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整個蘇州最高的一座三孔石拱橋,意為步入吳門的第一橋。另外,在城門外,與吳門橋組成一個折角景觀,古纖道組成部分的水關橋;城門西南盤溪與外城河交匯口附近的吉水橋(目前狀況不佳,缺乏維修,北側有部分坍塌現象);城門東南,凡嬰兒滿月、婚喪喜事均要繞橋而過,祈求“興隆”的興龍橋等,都是顯示蘇州水文化、顯示江南造橋技藝的杰出代表,當然也是盤門景區之內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50年了,很多城市都在恢復建設當年拆毀的城墻城門。蘇州似乎沒有跟風,卻依托盤門、胥門、閶門、葑門等殘存的、修繕的城墻城門,依托那寬寬的護城河,打造起了一個秀麗的環古城風光帶。這個作為政府實施工程的景觀帶,在某些方面,何嘗不是梁思城當年構思的城墻公園的翻版呢?(蘇州古城墻結束)
尖兵 2008-6-10 同程網首發
隨拍
盤門城墻
城河的橋
吳門橋
水關橋
興龍橋
吉水橋
內城河
![]() 城墻公園
城河拐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