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品錄》書畫知識 2009-11-29 09:33:40 閱讀134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謝赫,是南齊時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畫家。他能畫時裝的婦女。但他的畫不如他的理論著作有影響。他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繪畫理論著作。 《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 他提出繪畫的“六法”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指表現的目的,即人物畫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征為目的。顧愷之的關于繪畫藝術的言論,以及魏晉以來人們對于人物的鑒賞評論所一致強調的人的精神氣質的生動的表現。這些言論是謝赫提倡“氣韻生動”的根據。“骨法用筆”主要的是指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的效果,例如線條的運動感、節奏感和裝飾性等。從古代畫論中可見古代畫家和評論家對這一點的重視。“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是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形、色、構圖。“傳移模寫”是學習繪畫藝術的方法:臨摹,也是復制的方法。關于臨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術,是一個畫家所必須熟悉的。由此可見,“六法”是古代繪畫實踐經,提高為理論的。 關于“六法”,過去存在著若干混亂的看法。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說:五法可以學,而氣韻只能先天的?;蛘哂脷忭嵣鷦臃穸ㄆ溆嘀T法的必要性,而流為形式主義的掩護。或者把“六法”當作創作實踐的技法,用以證明古人的寫實技法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諸如此類混亂的看法,都有待用歷史觀點加以澄清。 謝赫的“六法論”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雖然“六法”之間的正確的科學的邏輯的關系沒有完全明確起來,然而由于反映了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完整的認識,而此認識既肯定了根據對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對象內在性質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筆墨是表現對象的手段。 《古畫品錄》的大部分文字是謝赫評論曹不興以及他同時代的二十七個畫家的作品。他在評論中,把畫家分成六品,即六個等級。這一方面也是當時對人品評所采用的方法。對人的評論以精神氣質、風度為標準。所以這一分別等第的方法,和“氣韻生動”的概念,都和當時評論人的風氣有關系的。除畫品以外,當時還有《詩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評論人物分別等第的方法。謝赫《古畫品錄》中對于畫家的評論的重要意義也在于保留了可貴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陳朝姚最的《續畫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畫品》,僧彥悰的《后畫錄》,這就開始了中國繪畫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張彥遠匯集成《歷代名畫記》。 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協備該之矣。然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謹依遠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 ※第一品(五人) 陸探微。事五代宋明帝,吳人。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以稱贊,但價之極乎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 曹不興。五代吳時事孫權,吳興人。不興之跡,殆莫復傳。唯秘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 衛協。五代晉時。占畫之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說備形妙,頗得壯氣。陵跨群雄,曠代絕筆。 張墨、荀((曰助))五代晉時。風范氣候,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物體,則未見精粹。若取之外,方厭高腴,可謂微妙也。 ※第二品(三人) 顧駿之。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微謹細,有過往哲。始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如包犧始更卦體,史籀初改畫法。常結構層樓,以為畫所。風雨炎燠之時,故不操筆;天和氣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樓去梯,妻子罕見。畫蟬雀,駿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競矣。 陸綏。體韻遒舉,風彩飄然。一點一拂,動筆皆奇。傳世蓋少,所謂希見卷軸,故為寶也。 袁((艸倩))。比方陸氏,最為高逸。象人之妙,亞美前賢。但志守師法,更無新意。然和璧微玷,豈貶十城之價也。 ※第三品(九人) 姚曇度。畫有逸方,巧變鋒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絕妙。奇正咸宜,雅鄭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學所及。雖纖微長短,往往失之。而輿皂之中,莫與為匹。豈直棟梁蕭艾可搪突((王與))((王番))者哉! 顧愷之。五代晉時晉陵無錫人。字長康,小字虎頭。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 毛惠遠。畫體周贍,無適弗該,出入窮奇,縱黃逸筆,力遒韻雅,超邁絕倫。其揮霍必也極妙,至于定質,塊然未盡。其善神鬼及馬,泥滯于體,頗有拙也。 夏瞻。雖氣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擅名遠代,事非虛美。 戴逵。情韻連綿,風趣巧拔。善圖賢圣,百工所范。荀、衛以后,實為領袖。及乎子((禺頁))能繼其美。 江僧寶。斟酌袁陸,親漸朱藍。用筆骨梗,甚有師法。像人之外,非其所長也。 吳((日東))。體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當年,有聲京洛。 張則。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鄙于綜采。變巧不竭,若環之無端,景多觸目,謝題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預焉。 陸杲。體制不凡,跨邁流欲。時有合作,往往出人點畫之間。動流恢服,傳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征本性。流液之素,難效其功。 ※第四品(五人) 蘧道愍。章繼伯。并善寺壁,兼長畫扇,人馬分數,毫厘不失,別體之妙,亦為入神。 顧寶先。全法陸家,事之宗稟。方之袁((艸倩)),可謂小巫。 王微。史道碩。五代晉時。并師荀、衛,各體善能。然王得其細,史傳以似真。細而論之,景玄為劣。 ※第五品(三人) 劉頊。用意綿密,畫體簡細,而筆跡困弱。形制單省。其于所長,婦人為最。但纖細過度,翻更失真,然觀察祥審,甚得姿態。 晉明帝。諱紹,元帝長子,師王厲。雖略于形色,頗得神氣。筆跡超越,亦有奇觀。 劉紹祖。善于傳寫,不閑其思。至于雀鼠筆跡,歷落往往出群。時人為之語,號曰移畫,然述而不作,非畫所先。 ※第六品(二人) 宋炳。炳明于六法,迄無適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足師放。 丁光。雖擅名蟬雀,而筆跡輕羸。非不精謹,乏于生氣。 謝赫,南朝齊、梁人,事跡不可考。善畫,尤善人物肖像。“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有很強的默畫能力,有一定創造精神。但由于他撰著了《畫品》,更使他作為繪畫理論家而享名后世。因《畫品》中收有卒于梁武帝蕭衍中大通四年(532)的畫家陸杲,故推斷該書約成書于梁武帝之時。 《畫品》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評論畫家藝術的論著,它與鐘嶸《詩品》、庾肩吾的《書品》一樣,同是齊梁時期文藝評論和品藻成為一時風氣的產物。《宋史·藝文志》中稱此書為《古今畫品》,明刊本則標名為《古畫品錄》。 《畫品》在序中首先闡明“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即本書系品評畫家藝術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繪畫的社會功能為“明勸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圖可鑒”。 特別是提出了“畫有六法”,不但全面地概括出繪畫批評的藝術標準,也完整地確立了繪畫創作的藝術規范,成為繪畫美學思想優秀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由于對三國至齊梁間的27位畫家列名品評,而且根據作者親見的作品,將這些畫家的題材、技法、師承關系、藝術風格等加以論述,因而為中國古代繪畫史保存了寶貴的資料?!懂嬈贰芬粫鴮笫烙兄钸h的影響 謝赫(479—502年)是六朝時期南齊的肖像畫家兼評論家,他總結了過去繪畫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著作的成果,創造出一篇言簡意賅、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繪畫理論——《古畫品錄》。這篇著作的精華所在就是文章一開始所提出的“六法論”。他說: 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所謂“氣韻生動”是把生動地反映人物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作為藝術表現的最高準則。就是畫面上表現的東西要有韻律,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總而言之就是要“神似”,有一種感人的力量打動每一個觀賞者。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要看畫面所表現的“骨法用筆”如何,即線條勾勒是否得體到位,整個形象是否顯出骨力等等。如果用筆不當、失度,違背規律,就會使畫面失去精神。用筆從何而來的呢?是來自客觀物象本身,并非臆造。所以要“應物象形”。就是看它輪廓是否正確如實,神采是否一致,不能畫虎類犬。做到了這點還要看“隨類賦彩”如何。要看畫面的顏色是否合于該物象應有的色彩,就是必須以自然為師才行。“經營位置”是看看畫面上的整體結構布局是否合適,是否疏密得體、輕重適宜、大小合度、遠近得法。這就需要依據客觀實際,又要從內容出發,合乎規律的進行構圖才行,使物體互相聯系成為一個主題突出、個性鮮明的完整作品。“傳移模寫”,是指除了以上師法自然外,還要以古人為師和吸取別人的好經驗,對優秀作品進行臨摹和復制,這是任何從藝者藝術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六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氣韻生動”是畫品的最高美學準則,謝赫把它視為“六法”之首,其他五法是達到“氣韻生動”的必要條件。 謝赫提出的“六法論”,對書法藝術也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其中蘊藏著書法藝術的主要因素:用筆、用墨、結體、章法,及學習書法的重要手段—臨摹,更重要的是“氣韻生動”也可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標準。 “氣韻生動”,揭示書法藝術本質的一個完整概念,它包括有暢達的氣息、濃郁的詩情與和諧的律動等等含義,是書法藝術應遵循的不二法門,已深深凝鑄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氣”是指我們先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最高觀念,萬事萬物都以“氣”為其本源。書法家貫“氣”于心,從而作品中方能具有與宇宙相通的混融之氣。“韻”指旋律、韻律,是主體通過書法的創作和欣賞對線條的一種有節奏的抒發、感受。王僧虔《筆意贊》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黃庭堅云:“書畫以韻為主。……收書畫者觀予此語,三十年后當少識書畫”??梢?,“氣韻生動”已成為書法藝術的生命線和主要特征。 “骨法用筆”,寓指書法中筆法。所謂筆法,含義有二:一是研究點畫形態之變化,二是研究筆毫之運動。“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無一不是靠線條的長短、粗細、方圓、藏露、曲直、向背、肥瘦等對立因素表現出來的,用筆的中側、質感、韻律、筆勢、骨力等為不逾之理法,不能易之。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等,前輩書家深入細心的感悟生活,總結經驗,創造性的豐富筆法,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我們要在學習先人成果的基礎上,積極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書法語言。 “應物象形”,寓指書法中結體。漢字之所以能夠成為書法藝術的載體,是因為漢字的象形性,具有空間意識,這就給書家對字體的處理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空間。書寫時要符合協調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原則,字的空間安排要“自得盈虛”,字與字之間要“相承起伏”。王羲之曰:“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君其體制,大小尤難。大字促之貴小,小字促其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唐歐陽詢總結出“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能容針”,可見,不同時代書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結字審美觀念和書寫標準。 “隨類賦彩”,寓指書法中的用墨。國畫中的“五墨”是指焦、濃、重、淡、清,“六彩”指黑白、干濕、濃淡。如能將國畫中的墨法恰當的運用到書法創作當中,定會呈現出墨的韻味及微妙奇幻的色彩變化。古人云:筆墨之道,有筆則有墨,無筆則無墨。“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墨之血也”??梢姽湃藢τ霉P的重視,以水墨并稱,墨處于從屬的地位。用墨必須以筆法為基礎,以勢力為后盾,以節奏為依托,才能表現墨色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明代書家王鐸“漲墨法”的運用,就是在筆法純熟、功力深厚基礎上的成功嘗試。墨的效果如何,同時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緩急和紙質也是密切相關的。 “經營位置”,寓指書法的章法。章法就是通篇的置陳布勢。欣賞書法作品,第一眼印象便是章法,故立意謀篇為學書之大事。章法由點畫、結構、墨法、筆勢組合而成。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馮班所謂“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學書不但要從筆墨處求章法,更要從無筆處求章法。“行款中間,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遠,密不至近。”鐘鼎之文,章法大小錯落,如麗天繁星;篆隸之字字距疏行距密;楊凝式“韭花帖”筆勢裹束,疏而不遠;張瑞圖、黃道周等行草字距密行距疏……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書法藝術不同的形式美。 “傳移模寫”,寓指學習書法無捷徑可尋,臨摹古代碑帖墨跡是學書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目的在于把握其內部客觀規律,以古人之規矩 ,運我之性靈。臨摹之法,一要觀察得仔細;二貴于從形似到神似。豐坊云:“學書者,即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后能成家數。”如急功近利,希榮慕勢,不知筆墨道理,到頭來天機泯滅,暮年莫得。 謝赫提出的“六法論”,在理論上奠定了中國繪畫基本的美學標準和獨特的表現法則,不僅在繪畫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我認為將其“意象”滲化到書法創作、欣賞全過程中,將會對書法藝術賦予更深的含義。 謝赫,南齊時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畫家。他能畫時裝的婦女。但他的畫不如他的理論著作有影響。他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繪畫理論著作。 《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 他提出繪畫的“六法”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指表現的目的,即人物畫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征為目的。顧愷之的關于繪畫藝術的言論,以及魏晉以來人們對于人物的鑒賞評論所一致強調的人的精神氣質的生動的表現。這些言論是謝赫提倡“氣韻生動”的根據。“骨法用筆”主要的是指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的效果,例如線條的運動感、節奏感和裝飾性等。從古代畫論中可見古代畫家和評論家對這一點的重視。“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是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形、色、構圖。“傳移模寫”是學習繪畫藝術的方法:臨摹,也是復制的方法。關于臨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術,是一個畫家所必須熟悉的。由此可見,“六法”是古代繪畫實踐經,提高為理論的。 關于“六法”,過去存在著若干混亂的看法?;蛴幸獾募右陨衩鼗缯f:五法可以學,而氣韻只能先天的?;蛘哂脷忭嵣鷦臃穸ㄆ溆嘀T法的必要性,而流為形式主義的掩護?;蛘甙?#8220;六法”當作創作實踐的技法,用以證明古人的寫實技法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諸如此類混亂的看法,都有待用歷史觀點加以澄清。 謝赫的“六法論”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雖然“六法”之間的正確的科學的邏輯的關系沒有完全明確起來,然而由于反映了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完整的認識,而此認識既肯定了根據對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對象內在性質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筆墨是表現對象的手段。 《古畫品錄》的大部分文字是謝赫評論曹不興以及他同時代的二十七個畫家的作品。他在評論中,把畫家分成六品,即六個等級。這一方面也是當時對人品評所采用的方法。對人的評論以精神氣質、風度為標準。所以這一分別等第的方法,和“氣韻生動”的概念,都和當時評論人的風氣有關系的。除畫品以外,當時還有《詩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評論人物分別等第的方法。謝赫《古畫品錄》中對于畫家的評論的重要意義也在于保留了可貴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陳朝姚最的《續畫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畫品》,僧彥悰的《后畫錄》,這就開始了中國繪畫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張彥遠匯集成《歷代名畫記》。 謝赫是南朝時著名畫家,可惜今無畫作可考,但他的《古畫品錄》卻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傳世之作。他在書中品評了前代27位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中國畫創作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性總結。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論尤為精彩,對中國古代繪畫創作的影響極為深遠。 氣韻生動---指畫一張畫的總體感覺生動與否,系畫之魂。 骨法用筆---指中國畫的用筆必須有骨力,所謂筆力遒勁是也。 應物象形---寫形、造形。 隨類賦彩---著色要分類別甚至要分季節及氣候條件 經營位置---構圖 傳移模寫---寫真 六法論為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自六法論提出后,中國古代繪畫進入了理論自覺的時期。后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宋代美術史家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圖畫見聞志》)。從南朝到現代,六法被運用著、充實著、發展著,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謝赫的六法論是怎樣論述的,歷代又是怎樣理解與發展的,這需要對原文進行必要的釋義。謝赫原文和古代的輾轉傳抄是不標點斷句的,后人點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區別。但不論哪種點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內容卻是大體一致的。 對六法原文的標點斷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這種標法主要是根據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今人錢鐘書《管錐編》第四冊論及這段文字,認為應作如下讀法,方才符合謝赫原意與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或“氣韻,生動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氣韻,原是魏、晉品藻人物的用詞,如“風氣韻度”、“風韻遒邁”等,指的是人物從姿態、表情中顯示出的精神氣質、情味和韻致。畫論中出現類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畫中人物形象的,后來漸漸擴大到品評人物畫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繪畫形式因素,如說“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張庚《浦山論畫》)、“氣關筆力,韻關墨彩”(黃賓虹《論畫書簡》)。這已不是謝赫原意,而是后代藝術家、理論家根據自己的體驗、認識對氣韻的具體運用和新的發展。氣韻與傳神在說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質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但傳神一詞在顧愷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傳達的內在情性,而氣韻則更多的指人物的全體尤其姿質談吐所傳達的內在情性,或者說內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為品評標準和創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客體的風度韻致描繪再現得如何,而后漸漸涵容進更多主體表現的因素,氣韻就指的是作為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在特質了。能夠表現出物我為一的生動的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 骨法用筆 “骨法用筆”或“骨法,用筆是也”,是說所謂骨法及與其密切相關的筆法。“骨法”最早大約是相學的概念,后來成為人們觀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語言,在漢、魏很流行。魏、晉的人物品藻,除了“風韻”一類詞外,常用的就是“骨”、“風骨”一類評語。“骨”字是一個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來說明人內在性格的剛直、果斷及其外在表現等。書論上用“骨”字,如“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筆陣圖》)等,指的是力量、筆力。繪畫評論中出現“骨”始于顧愷之,如評《周本紀》:“重疊彌綸有骨法”;評《漢本紀》:“有天骨而少細美”等。這里的“骨法”、“天骨”諸詞,還和人物品藻、相學有較多的聯系,指所畫人物形象的骨相所體現出的身份氣質。謝赫使用“骨法”則已轉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筆的藝術表現了。當時的繪畫全以勾勒線條造型,對象的結構、體態、表情,只能靠線的準確性、力量感和變化來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來說明用筆的藝術性,包涵著筆力、力感(與書論“善筆力者多骨”相似)、結構表現等意思在內。這可以由“用筆骨梗”、“動筆新奇”、“筆跡困弱”、“筆跡超越”諸論述中看出。謝赫之后,骨法成為歷代評畫的重要標準,這是傳統繪畫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風格所必然產生的相應的美學原則,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繪畫民族風格的完美發展。 應物象形 “應物象形”或“應物,象形是也”,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東晉僧肇說“法身無象,應物以形”,是說佛無具體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應的身軀。對于畫家來說,應物就是刻畫出對象的形態外觀。這一點,早于謝赫的畫家宗炳就以“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畫山水序》)”加以說明了。在六法中,象形問題擺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時代,繪畫美學對待形似、描繪對象的真實性很重視。但又把它置于氣韻與骨法之后,這表明那時的藝術家已經相當深刻地把握了藝術與現實、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的關系。后代的論者有的貶低形似的意義,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藝術觀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論始創時代,它的位置應當說是恰當的。 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或“隨類,賦彩是也”,是說著色。賦通敷、授、布。賦彩即施色。隨類,解作“隨物”。《文心雕龍·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這里的“類”作“品類”即“物”講。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隨色象類,曲得其情”。隨色象類,可以解作彩色與所畫的物象相似。隨類即隨色象類之意,因此同于賦彩。 經營位置 “經營位置”或“經營,位置是也”,是說繪畫的構圖。經營原意是營造,建筑。謝赫借來比喻畫家作畫之初的布置構圖。“位置”作名詞講,指人或物所處的地位;作動詞,指安排或布置。謝赫說毛惠遠“位置經略,尤難比儔”,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張彥遠把“經營位置”連起來讀,“位置”就漸被理解為動賓結構中的名詞了。他說“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把安排構圖看作繪畫的提綱統領。位置須經之營之,或者說構圖須費思安排,實際把構圖和運思、構思看作一體,這是深刻的見解。對此,歷代畫論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 傳移模寫 “傳移模寫”或“傳移,模寫是也”,指的是臨摹作品。傳,移也;或解為傳授、流布、遞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寫亦解作摹。 繪畫上的傳移流布,靠的是模寫。謝赫亦稱之為“傳寫”:“善于傳寫,不閑其思”——其實早在《漢書·師丹傳》中就有了“傳寫”二字:“令吏民傳寫,流傳四方。”把模寫作繪畫美學名詞肯定下來,并作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對這一技巧與事情的重視。顧愷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寫的功能,一是可學習基本功,二是可作為流傳作品的手段,謝赫并不將它等同于創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