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腎內科 余仁歡
飲食蛋白質與慢性腎臟病進展的關系在 150年前已被人們所認識,提出減少飲食蛋白質的攝入可以改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尿毒癥癥狀。自此,大量的文獻報道低蛋白飲食可改善或延緩動物和人類慢性腎衰竭的進展。但如何在慢性腎病中應用營養治療,以何種類型蛋白質最為合適等問題一直是研究熱點。
一般植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較少或比例不當,生物價較低,故宜少吃,往往通過增加優質蛋白,來補充蛋白質,這是腎病患者都知道的常識。我門知道雞蛋、牛奶、魚、肉屬動物蛋白屬優質蛋白,因此,慢性腎病患者通常在控制植物蛋白的同時,建議適度食用動物蛋白。遺憾的是,許多醫師錯誤地認為黃豆和豆制品蛋白含量高,又是植物蛋白,不是優質蛋白,不能吃。
我們來看一看大豆究竟是不是優質蛋白?大豆蛋白含有 8種必需氨基酸在內的 20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且無膽固醇;還含有多量的卵磷脂及很有價值的食物纖維,無疑是一種優質蛋白,而且還含有一類十分重要的非營養成分一異黃酮類,對心、腦、腎血管病有防治作用。在我國食用黃豆已有五千年歷史,近 2 0年來大豆對身體益處引起西方國家極大興趣和關注,國外對大豆蛋白已發表論文千余篇,肯定了對許多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疾病具有治療或保健作用。許多研究發現大豆蛋白具有延緩慢性腎功能減退的作用,國外有學者發現在限制蛋白膳食中,以黃豆蛋白為主,可使腎衰竭患者尿蛋白減少,血膽固醇降低,生存期延長,腎組織損害較吃動物蛋白為主者為輕,黃豆蛋白對腎功能的保護作用遠較動物蛋白為好。因此,在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低蛋白飲食中,不應將大豆蛋白列入禁食之列。
我國有悠久的食用豆類及豆制品的歷史,豆制品的種類豐富,如豆粉、豆汁、豆腐等。且我國東北大豆蛋白質的含量較高,營養豐富。亞洲人進食大豆相對較多,據估計,中國大陸地區的人每天進食約 10g,日本為 30g-50g,即相當于進食異黃酮 20mg-80mg。日本人的壽命長與長期食用豆類食品不無關系。
中醫對大豆與腎臟的相互聯系早已認識到。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說:“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其味咸,其類水,……,其谷豆……”。而《類經》對大豆與腎病的關系的理解則更加深入,說:“脾病者,宜食米飯牛肉棗葵。……,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大豆黃卷,大豆芽也。腎屬水,咸入腎,故宜用此咸物。)……”在長期的中醫醫療實踐中,赤小豆、黑大豆作為是治療水腫的常用藥物或食物,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不管從中醫和西醫哪個角度來說,都應提倡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大豆及其豆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