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記》有云:"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這就是反躬自省的最早出處,意思就是說,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我反省隨時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情緒與態度,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不斷完善自我。這是積極追求進步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愿望。做人,與其低著頭埋怨錯誤,不如昂起頭糾正錯誤。自省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自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 我們的先人就很重視自省。孔子教導弟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即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孟子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待人而得不到回應,要反問自己的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可以這么說,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于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只有善于發現并且敢于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通過旁人的指出才得以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鏡子--宰相魏征,得益于這位忠臣的當面進諫,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許多缺點,明白了治國之道,迎來了國家的空前繁榮。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于魏征的敢于直言,更應歸功于李世民的寬廣胸懷。如果他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昏君,魏征可能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由于他在聽了魏征的諫言之后,能夠認真地檢討自己、反省自身,使得表面上聽起來很刺耳的意見變成了治國安邦的金玉良言,而李世民的人格也因此變得崇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每逢工作總結會,不少人發言提及不足和缺點時,總是輕描淡寫就過去了,認為談缺點會"丟面子"。其實缺點和不足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窗戶上的玻璃,總會染上灰塵,只有"時時勤拂拭",才能保持明亮光潔。而回避不足,只會留下隱患,妨礙自己的進步。所以,我們不可以陶醉于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們每天都應該自省。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蝕過后,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蝕復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后,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關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從三方面反復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處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 自省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治愈錯誤的良藥,是一道清泉,將我們思想中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污垢滌蕩干凈,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之樹煥發蓬勃生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