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火星與泰坦的生命證據?
時間:2007-06-26 15:24 來源:《環球科學》2007年第6期
火星和土衛六泰坦的大氣中也有甲烷,這讓科學家們興奮不已。如果沒有穩定的來源,大氣中的甲烷就會很快消失。地球大氣中90%的甲烷是生命代謝活動的產物。這是否意味著,荒涼的火星和寒冷的泰坦上,隱藏著能夠生成甲烷的生命呢?
撰文 蘇希爾·K·阿特雷亞(Sushil K. Atreya) 翻譯 謝懿 審校 歐陽自遠
除了地球,火星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行星。在形成過程、早期氣候變遷、儲水狀況、火山及其他地質過程等許多方面,火星和地球都頗為相似。微生物甚至可以直接在火星上生存。另一個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體,則是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Titan)。在泰坦形成之初,那里的環境適合一些有機分子的形成,這些分子正是生命的前身。一些科學家相信,泰坦上曾經存在過生命,甚至現在也可能存在生命。
天文學家在這兩個天體的大氣中發現了甲烷(methane,分子式CH4)―― 一種經常與生命聯系在一起的氣體,火星和泰坦上存在生命的可能又增加了一分。在火星上,甲烷含量極低,卻意義重大;而在泰坦上,甲烷含量豐富,幾乎“淹沒”了泰坦。甲烷可能來源于生物代謝,也可能產生于地質活動。不論哪一種解釋成立,結果都將引起轟動――生物代謝來源意味著我們在宇宙中并不孤獨;地質活動來源則表明火星和泰坦的地表(后文中出現的“地表”和“地面”都是指特定星球的表面,而非地球的表面)下存在著巨大的水庫,那里的地質活躍程度出乎我們的意料。了解這些甲烷的起源和演化,將為科學家提供重要的線索,解答太陽系及其他行星系統中的類地行星如何形成、怎樣演化、是否適合生命生存等一系列問題。
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巨行星上,甲烷含量十分豐富,它們是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云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產物。不過,地球上的甲烷卻很特殊。地球大氣中的甲烷含量約為1,750 ppbv(ppbv表示體積比為十億分之一),90%~95%來源于生物體。食草的有蹄類動物(例如奶牛、山羊和牦牛等)打嗝時排出的甲烷,占全球每年甲烷排放量的1/5,這些氣體是有蹄類動物消化道內細菌新陳代謝的副產品;其他主要的甲烷來源包括白蟻、水稻、沼澤、天然氣的泄漏(天然氣本身就是遠古生物體的產物)和光合作用植物(參見《環球科學》2007年第3期《全球變暖 植物無辜》一文)等;火山對地球甲烷排放量所做的貢獻不足0.2%,不過它們噴出的甲烷仍然是遠古生物制造的;工業生產等非生物甲烷來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其他與地球類似的天體上探測到甲烷的存在,無疑會增加在那里找到生命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