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學實錄
(2010年9月18日7:15~7:55分,晴天) 《勸學》,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讓他們一下子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如何提高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必須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給予突破。 附:學文言文之前,已經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一些語法知識,以幫助解讀文言文。 【教學實錄】 今天是語文早讀,任務是背誦和默寫《勸學》。早讀結束,開始上語文課,師生互問禮畢。 師:同學們,我想調查一下你們在初中是如何學習文言文的?請大家毫不保留地說一說。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師:背是要背的,翻譯是如何處理的? 生:是老師念一句,我們抄一句,然后背下來。 師:這種死記硬背能行嗎?過一段時間不就全忘了? 生:是的。現在已經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師: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書本上的嗎? 生:是的。 師:怪不得,原來背是有效果的。看誰背得牢,誰就進梁豐了?(學生笑) 生:我們這屆是考書上的,下屆就考課外的了。(露出慶幸的神態) 師:哦?你們真幸運,你們要為自己考進梁豐好好慶祝一下!(我邊說邊笑。這幾天跟學生開了不少玩笑,學生也習慣了)但是高中可不能這樣學習文言文了,大家要改變學習方式,重新對文言文建構認識。我知道,從一種舊習慣到一種新習慣的養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會遭到反對,但不管你適應快還是適應慢,你們都得改變,只有改變,才有進步。前面我跟大家講了些語法知識,請大家一定要掌握好,這也是用來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如果我還看見有同學像初中那樣學文言文,我定會批評他(她)的。文言文的學習,主要靠的是積累而形成的一種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學好任何一篇文言文。我這個作老師的也很失敗,失敗在這些年里,沒有教出一個能完完全全翻譯一篇課外文言文的人。我想在你們身上能有所表現。能做到嗎? 生:能。 師:我在這里介紹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首先是一種語言,是古人用的語言,那我們要能明白古人語言的特點,其中包括許多的文言現象,這些在講解的時候,大家要學會分類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還有行文的方式。說這些,可能太抽象,我們還是接觸文言文來具體感知吧。請大家打開必修一35頁,今天我們來學習《勸學》。請問“勸學”的“勸”字是什么意思? 生:勸告。 師:不對。它原本不是勸告之義,而是勉勵、鼓勵之義,這是它的本義。“勸學”就是勉勵學習的意思。比如這個“勸”字就是我們要記錄下來的,因為你們剛才解釋錯了;“學”字就不要記錄了,因為誰都知道它的意思。下面請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齊背一遍。 生背,發現其中有一字讀錯。 師:“雖有槁暴”中的“有”字應讀通假的音,即讀成“又”。“君子曰”三字中“曰”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還要記錄下來嗎?顯然沒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記錄呢?“君子”在我們的意識里就是那些有品德有學養的人,而且現在也說“君子”,所以“君子曰”就簡單了,不要你記錄一個字。這就是與初中學文言文的區別。不過,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學養的人,也可指“您的兒子”,這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辯別,不要一見“君子”就以為是品行高尚有學養的人!“學不可以已”這句話,我們只要理解哪個字就可以了呢? 生齊應:“已”字。 師:對,大家一下子就從初中的狀態轉變過來了。那么“已”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 師:這句話的翻譯大家說一下! 生齊應:學習不可以停止。 師:嗯,掌握得非常快,還有誰不能懂呢!這個“已”字的意思請大家記錄下來!其實,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見慣了“已”字的意思,這里也不要記錄了。這是在這個語言環境里,它是作停止講,如是在其它語言環境里,它還有別的意思,我在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積累吧。請問“學習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 生:祈使句。 師:祈使句往往是用來干什么的?比如“我們要努力學習”“我們不要破壞校園環境”等。 生:表達一個人的觀點的,也有勸告作用。 師:非常正確!表達觀點的語句還有判斷句、否定句,如“你這種思路是正確的”“你不是一個壞人”,這些都是發表的看法,是觀點型的語句。照這么說,“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觀點了。 生:對。 師:好。我們再來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大家覺得句中哪些詞是重要的詞。 生回答不一,有人說“青”,有人說“之”,有人說“于”,有人說“而”,等。 師: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種染料,名叫“靛青”,看來這是個事物的名稱,難度不大,可以不記錄,與之相同的還有一個“藍”字,是藍草之意,也不用記錄;“取”是提取之意,難度也不大;“之”是代詞,代指“靛青”;“于”是外語中的“from”,“從”的意思,這是前“于”。“青于藍”的“青”是表示顏色的深度的,是個形容詞;“于”用在形容詞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較;“藍”就不用多講了。那么這句話的譯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從藍草中而青比藍草。”大家覺得這樣譯對嗎? 生:不對。(學生笑) 師:那怎么譯呢? 生: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還要青。 師:嗯,這樣聽上去,非常順耳。這就是文言文翻譯要做到的“達”,就是要通達、通暢。那這個“而”如何譯成但是的呢? 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點相反,所以譯成但是。 師:對,這也是語感,說明你們的語感也很強。還有一個地方,原文“取之于藍”“青于藍”在翻譯的時候,為什么要把“于藍”都拿到前面去呢? 生:這是介賓后置或狀語后置,翻譯的時候要放到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去。 師:對,在前面我們講過這樣的語法知識,大家記得非常牢,很不錯!其實,這些就是古人的語言現象,大有點象我們所學的外語,如“there 生:是駢句。(我有點納悶:駢句大家都知道?!) 師:對,是駢句。所謂“駢”,你們看是“馬”“并”在一起,多整齊!駢句就是把整齊的句子放在一起,讀起來有節奏感,有力量,有氣勢。既然與上一句整齊了,那你們來翻譯一下這一句。 生:冰,是水結成的,但比水還要寒冷。 師:非常正確!看來大家真是聰明,一學就會了。我在這里補充一下,駢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語言現象,以后遇到這樣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從互譯的角度來翻譯文言文。我們在這里先停一下,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觀點是“學不可以已”,而后面卻說“靛青”“冰”什么的,這與“學習”有關系嗎?卞明延同學。 卞:是說靛青、冰怎么來的? 師:我是問靛青、冰與學習有什么聯系? 卞:不知道。 師:芮天琦同學。 芮:感覺是說經過了提煉,靛青就超越了原來的藍草;經過冷卻,冰就超越了水。所以說人只要經過學習也就能超越原來的自我。 師:大家說他理解的對不? 生齊應:對。 師:非常正確!其實作者在這里沒有緊承學習直接議論學習為什么不能停止,卻是利用比喻來說明學習能夠提高人,可以超越原來的自我,證明后天學習的重要。芮天琦同學的理解能力很強嘛。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那樣。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木直中繩……糅使之然也”。請大家先對照下面的注解把這一長句中的詞意弄清楚,然后翻譯一遍,可做適當的記錄。(這里我想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了) 生:木頭直得與墨繩相合……(學生的翻譯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沒把握好) 師:“糅以為輪”句是個省略句,大家試著給它補出來。 生:糅之以為輪。 師:還有一處。 生:糅之以之為輪。 師:正確。這里的“以為”與我們的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不一樣的。今天的“以為”就是認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為”一般來說各是一個詞。請把這一句翻譯一下。 生:把木頭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彎曲并把它作為車輪。 師:嗯,很好。那么這里又用“木頭”來說明什么呢?鄒丹同學。 鄒:表面是說直木經過彎曲后能作為有用的車輪,實質是說人,一個像木頭一樣的人(學生笑)只要經過后天的學習就能成為一個有用、高素質的人才,如果這時再讓他回到木頭狀態,就不可能了,這是“學使之然也”。 師:說得相當好,只補充一句,這也是作喻。現在只剩下“故木受繩則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請大家來翻譯一遍。 生譯,出現的問題是:“就”,兩個“而”,“乎”譯得不是很準確。 師:我們生病了,要就醫,“就”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靠近,走近。 師: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這里不能直譯,要意譯才恰當,其實,注解上的翻譯就非常恰當了。請大家記住:如果在直譯的情況下,不能很好的表達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譯的基礎上進行意譯,如“金城千里”不能譯作“金子做的城墻有一千里長”,而要譯成“堅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長”或“鋼鐵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長”:這就是意譯。兩個“而”,前“而”用在“博學”和“日參省乎己”之間,也就是用在兩種活動之間,請大家來看看這兩種活動,前后有什么關系? 生:并列關系、遞進關系、目的關系…… 師:如果是并列關系,就可釋為“并且”;如果是遞進關系,則可譯為“而且”;如果是目的關系,表明后一活動是前一活動的目的,可不譯。到底是哪種關系呢? 生:遞進關系! 師:為什么? 生:這句的意思是說“不但要博學,還要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 師:對,這種理解我贊同,那就譯為“而且”。那后“而”呢? 生:并列關系。 師:何以見得? 生:“知明”和“行無過”是兩個并行的結果,所以是并列。 師:我也贊同了,譯為“并且”。看來“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據它前后的關系來確定,還如前面的“而青于藍”“而寒于水”是表轉折,會了嗎? 生:會了。 師:那好,我們在下文還會遇到“而”字,到時請你們來解釋。那么“乎”這個詞就不難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兩種情況:一種用在句中,一種用在句末。句中的就相當于“于”,句末的表達疑問,相當于疑問詞“嗎”。這里的“乎己”還是介賓后置,也請大家注意。在這一長句中,又用了“木”,還用了“金”,在這里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也是設喻。 師:對,是設喻,來說明什么呢? 生:如木頭、如鈍金的人,只要一經學習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就會變成高素質的人了。 師:你們這種說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徹。看來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確實很好呀,它能把學習說得那樣形象生動,具體可感,而且還增加了文章的蘊味。請問大家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 生:議論文。 師:議論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為具體,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這樣也使文章形象生動,蘊味無窮呀。希望大家學會這種寫法,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議論文中。那么從“青,取之于藍”到“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些文字在說明什么呢?與觀點“學不可以已”是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文字在說明“學習”的重要,論證觀點“學不可以已”。 師:它們和觀點之間是什么邏輯關系呢? 生吱唔,可能他們對議論文的寫法,行文邏輯不是很明確。 師:你們看,學習原來如此重要——可提高人,可讓木頭一樣的人變成高素質的人,所以要學習而且不可以停止了。是什么關系? 生:因果關系。 師:對,這就是議論文的行文寫法。提出觀點“學不可以已”后,就得論述“為什么學不可以已”了。大家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我們來學習下一段。這一段的學習,我想讓大家自主學習,我先給大家把一些重要的詞、句挑選出來,大家做上記號。然后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在一起互相翻譯,互相交流這些作記號的詞的詞意。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