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韻規范不及近體詩。宋人多根據宋語音入韻,宋元時亦有詞韻著作,皆亡佚。最為通行的是清戈載的《詞林正韻》,然與宋詞用韻有很大出入。《詞林正韻》分詞韻19部,其中舒聲(平、上、去)14部,入聲部,大致根據106韻歸并而成,用的本是《集韻》的韻目,現已改為平水韻。
詞的用韻有三種 1.一韻到底。或都用平聲韻,如〔漁歌子〕〔浪淘沙〕;或都用上去韻,或都用入聲韻。詞韻雖平上去同為一部,但平聲與上去不能通押,只有上去可通押,如辛棄疾〔摸魚兒〕(淳熙己亥)。 2.同部平仄互押。實際為同部平與上去互押,如〔西江月〕〔哨遍〕。互押與通押不同,通押是任意的,互押是固定的。 3.平仄換韻。即改換韻部,何處換韻也是固定的。 3樓 1. 詞的平仄與詩的平仄有兩點不同 (1) 詞的平仄嚴于詩,詞規定必平或必仄,仄聲有時須分上、去、入。 (2) 律詩以平仄相間的律句為主,詞則除平仄相間的律句外,還有相當多的疊平疊仄的拗句(平仄相間與疊平疊仄都指二、四、六節奏點而言),如“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等。 2. 從字數來說,律詩只有五、七字句,詞從一字句至十一字句都有。 (1) 一字句。用平聲,入韻,只見于〔十六字令〕 例:歸!獵獵西風卷繡旗。攔教住,重舉送行杯。(張孝祥〔十六字令〕) (2) 二字句。以平仄與平平最常見,一般入韻,多用于起句或疊句。 A:盈盈,芳草踏青。(柳永〔木蘭花慢〕下闕起句) B: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也有既非起句也非疊句的 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南鄉子〕) (3) 三字句。相當于律句下三字 A:仄平平:左牽黃,右擎蒼。(蘇軾〔江城子〕) B:平仄仄:春且住。(辛棄疾〔摸魚兒〕) C:平平仄:長門事。(辛棄疾〔摸魚兒〕) (4) 四字句。相當于七律上四字 A:平平仄仄:驚濤拍岸。(蘇軾〔念奴嬌〕)一三字可平可仄 B:仄仄平平:亂石穿空。(蘇軾〔念奴嬌〕)第一字可平可仄 C:仄平平仄:大江東去。(蘇軾〔念奴嬌〕)此為詞句專有 D:四字句通常是二二,也有上一下三: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E:也有上三下一:銀字笙調,心字香燒。(蔣捷〔一剪梅〕) (5) 五字句 A:近體詩中五言律 (a) 仄仄仄平平: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b) 仄仄平平仄:但愿人長久。(蘇軾〔水調歌頭〕)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平 平平平仄仄:照花前后鏡。(溫庭筠〔菩薩蠻〕)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平 B:拗句 (a) 仄仄仄平仄:明月幾時有。(蘇軾〔水調歌頭〕)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仄 (b) 仄平平仄平:弄妝梳洗遲。(王安石〔傷春怨〕)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平 仄平平平仄:與君相逢處。(王安石〔傷春怨〕) C:五字句多為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看名王宵獵。(張孝祥〔六州歌頭〕) D:也有上三下二:一聲聲更苦。(姜夔〔齊天樂〕) (6) 六字句 A:相當于七律中上六字 (a) 平平仄仄平平:斷腸點點飛紅。(辛棄疾〔祝英臺近〕)第一三字可平可仄 (b) 仄仄平平仄仄:是處紅衰翠減。(柳永〔八聲甘州〕)第一字可仄可平,第三字必平 B:特屬于詞的句式 (a) 仄仄仄平平仄:我欲乘風歸去。(蘇軾〔水調歌頭〕)第五字必平 (b) 仄平平仄平仄:一時多少豪杰。(蘇軾〔水調歌頭〕)四六字必仄,五字必平 C:六字句一般為上二下四:不恨此花飛盡 D:上四下二:二十四橋仍在 E:三三:卻又被鶯呼起 4樓 (7) 七字句。即七律句式 A:平平仄仄仄平平: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江城子〕) B:仄仄平平仄仄平: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浣溪沙〕) C:平平仄仄平平仄:小山重疊金明滅。(溫庭筠〔菩薩蠻〕)第五字必平 D:仄仄平平平仄仄:為報傾城隨太守。(蘇軾〔江城子〕)第五字必平 E:仄平平――平平仄仄: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摸魚兒〕) F:仄仄仄―――仄仄平平:常南望翠葆霓旌。(張孝祥〔六州歌頭〕) (8) 八字以上句式,都可看作由上述句式組合而成,如八字句多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析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其平仄大多不出以上范圍 5樓 1. 詞的對仗與詩的對仗的不同之處 近體詩對仗要求甚嚴,而詞則相對較自由,詞為長短句,只要字數相同相連的句子即可對仗,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亦可不對仗,如:“幾許漁人橫短艇,盡將燈火歸村落”(柳永〔滿江紅〕)。一首詞的上下闕相同的位置,可以對仗,也可以上闕用,下闕不用。 盡管如此,詞的對仗還有一定的習慣。一般說來,上下闕的起首兩句,若字數相同,大多用對仗。有些詞牌如〔浣溪沙〕、〔西江月〕、〔滿江紅〕,在一定位置上也以用對仗為常。 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例:照野彌彌淺浪,橫空層層云宵。(蘇軾〔西江月〕) 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 2.律詩的對仗是平仄相對。詞的對仗有兩種,一是律詩式的對仗,即平仄相對;一是非律詩的對仗,即平仄不完全相對,甚至是平仄完全相同。平仄完全相同的如: 例:左牽黃,右擎蒼。(蘇軾〔江城子〕) 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3.律詩的對仗是避免同字相對,詞的對仗不避。 4.由一字豆領起幾句往往也用對仗。 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5.有些詞牌中,一字豆領的是“扇面對”。所謂扇面對,指的是兩句與兩句相對,一字豆領四句,不是一對二,三對四,而是一對三,二對四。 例: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辛棄疾〔沁園春〕) 例:喚廚人斫就,東溪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劉克莊〔沁園春〕) 6樓 注意:此文僅用以明確理論概念,具體填詞請參照詞譜。 詞的押韻方式比詩復雜,而且變化很多。大約可分下列十一類。 (1)一首一韻:和近體詩的押韻方式相同,一韻到底,這在詞中居大多數。如《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 (2)一首多韻:如《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 用兩仄韻兩平韻,這在詞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首詞用韻最多的要算《離別難》: “寶馬曉鞴雕鞍,羅帷乍別情難。那堪春景媚,送君千萬里。半妝珠翠落,露華察。紅蠟燭,青絲曲,偏能勾引淚闌干。良夜捉,香塵綠,魂欲迷,檀眉半斂愁低。未別,心先咽,欲語情難說。出芳草,路東西。搖袖立,春風急,櫻花楊柳雨凄凄。”(薛昭蘊) “鞍”、“難”、“寒”、“干”為一韻;“媚”、“里”為一韻;“燭”、“曲”一韻,“促”、“綠”為一韻;“迷”、“低”、“西”、“凄”為一韻;“別”、“咽”、“說”為一韻;“立”、“急”為一韻,共七部韻,交互錯雜,最為復雜少見。 (3)以一韻為主,間押他韻: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 此詞即以平韻“樓”、“鉤”、“秋”、“愁”、“頭”五韻為主,間入仄韻“斷”、“亂”二韻為賓。又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 此詞即以平韻“聲”、“行”、“生”、“迎”、“晴”五韻為主,間入“馬”、“怕”二仄韻,“醒”、“冷”二仄韻,“處”、“去”二仄韻為賓。 (4)同一韻部平韻仄韻通押:同部平仄韻,如“東”協“董”、“送”。“支”協“紙”、“寘”,“麻”協“馬”、“祃”等都。稱作“同部三聲葉”在詞中最常見的,有《西江月》、《哨遍》、《換巢鸞鳳》等調。如《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來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 “霄”、“驕”、“瑤”、“橋”四平韻,與“草”、“曉”二仄韻,都同在第八部。 這類平仄通協的詞調,以平韻與上、去韻通協者為多,平韻與入韻通協者甚少。這是因為在宋詞中入聲韻往往獨用,不與他韻通用。 (5)數部韻交協:如《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此詞即以上片的“手”、“酒”、“柳”與下片的“舊”、“瘦”、“透”相協,又以上片的“惡”、“薄”、“索”、“錯”與下片的“落”、“閣”、“托”、“莫”相協。 (6)疊韻:如《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 疊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韻:宋詞在句中押韻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蘭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別阻音書”,“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靄滿平蕪”;又如《惜分飛》的上下片結句,毛滂作“更無言語空相覷”,“斷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淚珠成縷眉峰聚”,“斷腸解賦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韻有兩三字一韻的,如蘇軾《醉翁操》:“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吳文英《三姝媚》過變:“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又《高陽臺》:“孤山無限春寒”。 (8)四聲通協:上舉各例平仄通協,只是舉上、去協平的,此外還有入協上、去之例。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稼軒《賀新郎》詞:‘柳暗凌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又《定風波》詞:‘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與韓玉《賀新郎·詠水仙》以‘玉’、 ‘曲’協‘注’、‘女’,《卜算子》以‘夜’、‘謝’協‘節’、‘月’,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詞中四聲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謠集》中有《漁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韻,只有第三句“寞”字入聲;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聲韻,只有末句“土”字上聲。這二首可說是詞中四聲通押最早之例。但詞中四聲通押最多見的,是金、元人的詞。 7樓 (9)平仄韻互改: (甲)平韻與入韻平、入兩韻,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詞論》說:“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既押平聲,又押入聲。《玉樓春》平聲,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這些是平韻改入韻的。此外又有入韻改平韻的,如《滿江紅》本押入韻,姜夔始改押平韻。他的《滿江紅》詞序說: “《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云‘無心撲’三字(周邦彥《滿江紅》論):“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心撲”),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予以平韻為之,末句云‘聞佩環’,則協律矣.” (乙)平韻與上、去韻改平韻為上、去韻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韻《何滿子》,北宋毛滂則改為上,去韻。又如辛棄疾《醉太平》,趙彥端《沙塞子》,楊無咎《人月圓》,晁補之《少年游》,宋祁、杜安世《浪淘沙》,曹勛《金盞倒垂蓮》,陳允平《晝錦堂》等,都是把原調的平韻改用上,去韻。 改上、去韻為平韻的,如陳允平《永遇樂》自注:“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又《絳都春》自注:“舊上聲韻,今改平音。”此外如吳文英有平韻《如夢令》,平韻《借黃花慢》;陳允平有平韻《祝英臺近》;晁補之有平韻《尉遲杯》;趙彥端有平韻《五彩結同心》,這些詞調本來都是押上去韻的。 (丙)入韻改上、去韻改入韻為上、去韻的,在宋詞中甚少。如《霜天曉角》,本協入聲,辛棄疾、葛長庚、趙師俠三人卻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協入聲,彭元遜改名《解佩環》,則改協上、去。不過這些都是前人偶誤,不是通例。 (10)平仄韻不得通融:有些詞調決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韻的詞調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漁歌子》、《憶江南》、《搗練子》、《浪淘沙》、《江南春》、《憶王孫》、《江城子》、《長相思》、《醉太平》、《玉胡蝶》,《浣溪沙》、《巫山一段云》、《采桑子》、《阮郎歸》、《朝中措》、《眼兒媚》、《人月圓》、《柳梢青》、《太常引》、《少年游》、《臨江仙》、《鷓鴣天》、《小重山》、《一剪梅》、《唐多令》、《破陣子》、《行香子》、《風八松》、《八六子》、《滿庭芳》、《喝火令》、《金人捧露盤》、《水調歌頭》、《鳳凰臺上憶吹簫》、《漢宮春》、《八聲甘州》、《揚州慢》、《高陽臺》、《錦堂春慢》、《壽春樓》、《憶舊游》、《夜飛鵲》、《望海潮》、《沁園春》、《多麗》、《六州歌頭》等。 乙、限用仄韻的詞調有:《如夢令》、《歸自謠》、《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間》、《點絳唇》、《霜天曉角》、《傷春怨》、《卜算子》、《謁金門》、《好事近》、《憶少年》、《憶秦娥》、《燭影搖紅》、《醉花陰》、《望江東》、《木蘭花》、《鵲橋仙》、《夜游宮》、《踏莎行》、《釵頭鳳》、《蝶戀花》、《漁家傲》、《蘇幕遮》、《淡黃柳》、《錦纏道》、《酷相思》、《解風令》、《青玉案》、《千秋歲》、《離亭燕》、《粉蝶兒》、《御街行》、《祝英臺近》、《驀山溪》、《洞汕歌》、《惜紅衣》、《法曲獻仙音》、《滿江紅》、《天香》、《聲聲慢》、《黃鶯兒》、《劍器近》、《醉蓬萊》、《暗香》、《長亭怨慢》、《雙雙燕》、《宴山亭》、《念奴嬌》、《繞佛閣》、《絳都春》、《桂枝香》、《翠樓吟》、《霓裳中序第一》、《水龍吟》、《石州慢》、《瑞鶴汕》、《宴清都》、《齊天樂》、《雨霖鈴》、《眉嫵》、《永遇樂》、《二郎神》、《拜星月慢》、《西河》、《西吳曲》、《望遠行》、《疏影》、《摸魚兒》、《賀新郎》、《蘭陵王》、《六丑》、《夜半樂》、《寶鼎現》、《鶯啼序》等。 丙、有些詞調可以押平韻,又可以押仄韻,但若押仄韻則必須是入聲、不可用上、去聲。如《霜天曉角》、《慶春宮》、《憶秦娥》、《慶佳節》、《江城于》、《柳梢青》、《望梅花》、《聲聲慢》、《看花回》、《兩同心》、《南歌子》等。 (11)協韻變例:如辛棄疾有《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一首,每句韻腳用一“些”字,而在其上一字押韻。這是學《楚辭·招魂》體。蔣捷亦有《水龍吟》“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一首,協法與辛詞同。又如黃庭堅有《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一首,“福唐獨木橋體”不知何謂,此詞共八韻,其中四韻都用“山”字。金元好問也有《阮郎歸》獨木橋體一首,協法與黃詞同。黃庭堅又有《瑞鶴仙》一首隱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首韻腳都用“也”字,這是獨木橋體的一種變格。此后方岳、趙長卿都有全押“也”字的一首《瑞鶴汕》;石孝友有全押“你”字的一首《念奴嬌》;蔣捷有全押“聲”字的一首《聲聲慢》;辛棄疾有全押“難”字的一首《柳梢青》;劉克莊有全押“省”字的六首《轉調二郎神》。但這類詞通首同以字為韻,實際上等于無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