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聆聽到了著名特級教師朱樂平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認識分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8—100頁),兩位老師對于同一教材的不同設計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兩位老師“在引導下的發現”和“發現中的引導”,充分展示了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格局,煥發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使我深深感受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魅力和活力。
片斷一:(張齊華老師) 師:叮叮和當當在野餐中遇到了一些數的問題。讓我們去看一看。(出示課本情境主題圖)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們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塊蛋糕。 師:叮叮和當當怎么分這些食品呢? 生: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個人分到2個;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1瓶。(動畫演示) 師:像這樣分得的每一份同樣多在數學里稱為“平均分” 師:可是蛋糕只有一個,能平均分嗎? 生:能! 師:如果是你,你怎么分? 生1:從中間切開,兩邊一樣大。 動畫演示:將蛋糕平均分成2份。 師: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全體齊答:一半。 師:這是一半嗎?另外這一邊呢? 生:也是這個蛋糕的一半。 師:可是,這一半怎么用數來表示呢? 生:。 師:聽說過嗎?是一個分數。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師:仔細觀察,我們現在把蛋糕平均分成了2 份,這1份是2份中的一份,就是這2份的。誰會讀?一齊讀。(生齊讀 ) 師:這一份是,另一份呢? 生:也是。 賞析:張老師創設生活中常見的平均分東西情境。以叮叮和當當通過分一分蘋果、礦泉水體會平均分,接著通過分蛋糕,只有一個怎么分?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使用生活語言得出“每人分得這個蛋糕的一半”,而“一半”還只是一個具體的量,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張老師“這一半怎么用數表示呢?”的提問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學生再次根據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數學知識回答是“”,建立了新的認知平衡。 師:(出示長方形紙)它的是怎樣的呢?先看要求: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用斜線表示它的。(學生動手操作) 師:先涂完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先對折。 師:你們覺得是嗎?有沒有不同的折法?(師動畫演示三種不同的折法) 師:瞧,同樣一個長方形,可以這樣折,還可以這樣折,為什么折法不同都可以表示呢? 生:都是一半,大小一樣,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師:折法不同沒關系,只要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 。 師:用一張紙,得到它的幾分之幾,容易嗎?老師收集到一些紙,你看到什么共同特點嗎?(出示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 師:為什么形狀不一樣,都可以表示呢? 生:因為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一份。 賞析:張老師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的意義,引導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折、涂出“”,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折法不同都可以表示”進而引導學生抓住本質,進行適度抽象概括,“折法不同沒關系,只要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使學生深刻理解的意義,在學生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張老師進一步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向深入:“為什么形狀不一樣,都可以表示呢?”學生根據剛才獲得的經驗,借助圖形的平均分,抓住分數的本質,得出結論:“因為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一份。”這一思維過程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的含義,把握分數的本質,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 片斷二:(朱樂平老師) 師:請同學們用1、2這兩個數組成盡可能多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匯報得出如下算式:) 加法:2+1=3 1+2=3 減法:2-1=1 1-2=? 乘法:1×2=2 2×1=2 除法:2÷1=2 1÷2=? 師:今天,我們不研究“1-2=?”而研究1÷2=? 師:在算式“1÷2=?”中,“ 1”和“2”分別是什么數? 生1:被除數和除數。 生2:被除數÷除數=商 師(出示):8÷4= 師: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8里面有幾個4? 師:能說說“4÷2=?”的意思嗎? 生1:把4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4里面有幾個2? 師:能說說“1÷2=?”的意思嗎? 生1:把1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1里面有幾個2? 師:1÷2等于多少呢? 生1:1除以2等于0.5。 生2:1除以2等于一半。 生3:我知道1除以2等于 賞析:朱老師以最簡單的兩個數“1”和“2”入手,讓學生盡可能多寫出一些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算式,創設了一個開放的數學教學情境,學生很自然地能提出問題:1÷2=?。朱老師再以學生原有的整數應用題“平均除”和“包含除”為基礎,通過“8÷4= ” 和“4÷2= ”這兩個算式,讓學生類比遷移出“1÷2=”的意義。在學生理解算式意義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想到把1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一半、0.5、。 師:是一個分數,是1除以2的商。 師: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這張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 生。 師:出示算式:1÷4= (1) 想一想:商是多少? (2) 動手折紙,并在每一份上寫上分數。、 (3) 摸一摸,每一份的大小。 (在學生完成上面三個思維過程后,教師再分別出示 “1÷8=和1÷16=”讓學生重復上述三個思維過程) 師: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剛才這些分數是怎么得到的?(教師用多媒體演示了剛才的學習過程) 師:說一說下面這些分數的含義:、、、。 (1) 先說給自己聽一聽, (2) 再說給同桌聽一聽。 師(出示下圖):分別用分數表示下圖各部分大小。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圖中標出和兩個 ) 。
師:和誰大誰小? 生:大于 。 師:你能用和寫一些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嗎?試一試。(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后,匯報結果如下) + = ×2= - = ÷ = 。 (師將上圖變化為下圖) 根據上圖,比較分數的大小,再寫出一些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算式。(教師讓學生獨立寫了將近十分鐘、大部分同學寫了幾十個算式), 賞析:在這個教學環節,朱老師通過讓學生摸一摸折出的分數,來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大小;再引導學生回憶剛才得出分數的過程,讓學生在重溫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反思,以實現新的認知建構;最獨具匠心的是結合一張“分數圖”,讓學生先在老師的引導下寫出了3個算式,再留給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寫出盡可能多一些分數加法、乘法、減法、除法算式,這時學生已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不斷創新和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 對比賞析: 1、數學發展扎根于現實生活,還扎根于數學自身內發展的需要,兩位老師從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引入新課。張老師根據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生動、貼切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學生感覺很自然,淺顯易懂。朱老師根據數學自身內發展的需要,由兩個數“1”和“2”寫出一些算式,引出問題,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純數學的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引入對目前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許多老師對“數學生活化”的片面理解而引發的“去數學化”課堂教學起了一個很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2、張老師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分數的含義,借助于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引導學生在直覺思維的基礎上適度抽象,深層把握分數的含義。朱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摸一摸折出的分數的大小,并通過一張關鍵的“分數圖”,讓學生花足夠多的時間寫出與、、、有關的加、減、乘、除算式,來加深對分數的理解。兩位老師都異曲同工地注重數形結合,在直觀的基礎的上,引導學生思維不斷提升,抽象能力和抽象水平不斷提高,以達到“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這樣一種認知過程中的飛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