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夢憶
馬祖銘
閶門吊橋是一座名氣很響的橋。

誰會知道這座寬12米、長14.7米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單孔梁式橋卻是安放在六百七十余年前的老橋遺骸上呢?橋臺豎立著十塊巨大的花崗石柱,它們還是元泰定三年(1325)的原物。該橋原名虹橋,又名釣橋,始建于宋。初為木橋,只因該處是五水交會之處,“水至橋下,匯為四淵,折而東行,勢用驃悍。”大水沖毀了舊木橋,使官吏一籌莫展。郡民鄭文貴捐家產一半改建為石橋,泰定六年十月橋成,耗費達十五萬貫。吊橋在明正德七年(1512)、萬歷十八年(1590)、崇禎十一年(1638)、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三年(1644)曾多次毀而重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又重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翻建為鋼筋水泥石拱橋。《蘇卅府志》記封如下:“絕水下石,款密鏈固累,起拱合理致無間,下通圓空,涵水彖月,引重過之,堅愈實地。”三十二字概括地說明了那時一座半圓形的石拱橋。明洪武初年,因考慮到軍事防御的需要才改建為石臺木梁的單孔護城吊橋。且橋上有屋,兩側店鋪林立,吸引著軒者、趨者、談者、坐者、謳者,比肩接踵,極為熱鬧。每遇戰(zhàn)事可以燒橋斷路,剩下石墩齒齒。為此,吊橋之名從此沿用至今。1927年與解放后又改建為現代化鋼筋混凝土橋梁,跨度為18米,寬12米、長21米,橋臺橋基仍舊散發(fā)著余熱,為人類造福,從中看出它經歷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追憶古城蘇州的歷史,閶門是春秋時闔閶所建的吳國都城八門之一,城頭上建有飛檐樓閣,環(huán)城樓筑有“月城”。閶門一帶一向是商市繁盛之區(qū),到了明清兩代更趨繁榮,成為蘇州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商業(yè)中心。吊橋跨京杭大運河而達上塘楓橋一帶鬧市區(qū),南通南碼頭,北聯外水關橋而至北碼頭。外水關橋近水城門,其水入城,故自古為水陸通衢,可謂商賈千里,八方交匯,橋上人流如潮,河中帆墻林立,夾河兩岸,市廛鱗列,萬商云集,享有“金閶門”之稱。明代著名畫家唐寅有《閶門即事》詩云:
世間樂土是吳中,內有閶門又擅雄。
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
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
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今天,我們只有從清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中找到當年歲月的痕跡和記憶了。記憶往事是回味歷史,也是充滿感情活力的創(chuàng)造。當然隨著時代的演變,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并不是希望回復過去。而是在回味歷史中體驗現實的進步,并以此來憧憬未來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