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正日益改變著廣大教師的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并就信息技術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因素作出分析,最后對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思考 信息技術無疑是21世紀推進語文教學現代化所必須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工具。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其良好的變互性和集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于一體的特征,沖擊著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中,盡管也存在著板書、掛圖等媒體,但無論從信息量上,還是其產生的效果上都是無法與整合了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相比。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教學形式生動活潑,這一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果,促進了學生心智發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一、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的教學媒體曾經在我們的教學中發揮過巨大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國家教育部制定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過程中,計算機與網絡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 二、信息技術手段與中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影響因素 就目前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來看,目前許多學校重視計算機硬件的完善和購買多媒體課件。而如何更好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去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正是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這一矛盾的解決,受以下三個影響因素的影響: (一)多媒體技術特征 有人曾說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教育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多媒體技術一進入課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具有突破時空,增加范圍,擴大容量的特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 (二)中學語文學科特征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來吸取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整合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 (三)中學生認知心理特征 把握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充分認識到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意識到科學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學會學習的重要性,貫徹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景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和中學生身心特點,將知識點以不同的動態形式組合、呈現,增強動感,有意識地創設學生學習的情趣,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打開了通道。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思考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興趣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活動最主要的推動力。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認識它,研究它,并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高尚的情境中,要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學生投入情感,在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中理解、感悟文章情感積累語言文字,最終轉化為他們學習的求知動力。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 語文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育教學,關鍵是語文教師如何發揮主動創造性,運用什么樣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去應用課件、積件和“教學資源庫”,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平臺,發揮信息技術在交互性、選擇性、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研究如何根據學習需要去創設語文學習的新情境,為學生提供適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更合理、更便捷的參與條件。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最終目標應是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時不要流于形式,只玩花樣,不求實效;不要忽視人文性,忽視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不要忽視基礎,舍本逐末,忽視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訓練。多媒體技術運用過程中不要過于機械,限于程序化,沒有開放性。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參考文獻: [1]王霞.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農村教育,2009.04. [2]覃夫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