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費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1919.05.08-1989.02.11],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是繼勒溫之后將完形心理學原理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學者。出生于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因癌癥逝于美國紐約市。

父親為刺繡工廠廠主。1939 年獲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士學位。后前往衣阿華大學,在 K.勒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40 年獲衣阿華大學碩士學位。1942 年獲衣阿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為衣阿華大學副研究員,1943-1945 年在羅徹斯特大學任教,1945 年任羅徹斯特大學飛機駕駛員甄選訓練中心統計專員。1945 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參與勒溫在該校設立的團體動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勒溫去世后,他于 1948 年擔任了密歇根大學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的計劃主任。1951 年任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1955 年到斯坦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同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8 年起轉任位于紐約市的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心理學教授直至逝世,1969 年同布拉德利(Trudy Bradley)結婚。
他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并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早年隨勒溫進行關于欲求水準的研究,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促進了團體動力學的發展。從 1968 年起離開社會心理學領域而專注于對知覺問題的生理心理學研究,然而他的影響主要還是在于社會心理學中。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來自于在社會心理學上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因為其認知失調理論而聞名:
- 社會比較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論為他于 1954 年《論社會比較》論文中所提出,指出團體中的個體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從中確定自我價值的心理傾向,受到社會情境之影響,個體時而與條件勝于自己者相比較,有時將與條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較,旨在追尋自我價值。
- 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論為他于 1957 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所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沖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于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于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借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調論是動力心理學的一種新的觀點。
認知失調理論建構的主要來源起先是他和他的學生隱身在一群信眾之中,研究他們的認知失調。這些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此他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假設:假設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并假設他受到信仰的約束,因而采取不可挽回的行動。如此一來,假如在最后他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么這個人不會消沉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遺的信念。而費斯廷格他們的觀察結果也正如之前假設一般,當預言會有大洪水的日期到來了,沒有飛船也沒有洪水,一些堅定不移的信眾(可能辭了工作、變賣家產),反而更相信這樣的信仰,以此來彌補信仰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之后又和卡爾史密斯(J. Merrill Carlsmith)進行一項認知失調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者做一件無趣的工作,結束后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在于“對于工作有趣與否的預期,是否會影響之后的工作效率?”而這些人士屬于“無預期組”,并請他們告知下一位受試者這個實驗很有趣,以形成他們的預期。在這些受試者中有些被給予 1 美元,有些給予 20 美元,并被問到這件工作是否有趣?這個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后所給予的酬金,會不會減少認知失調(一件無趣的工作,卻被要求告訴別人這是有趣的工作)的沖突,而認為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得到 1 美元的人之中,較多人認為工作是有趣的,根據解釋:在那些得到 20 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為 20 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說謊;而得到 1 美元的人,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
根據上述的一些實驗結果,他歸納出人類在處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認知系統會進行一些處理。簡言之,認知失調理論主要在解釋當個體知覺有兩個認知(包括觀念、態度、行為等)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覺心理沖突,促使個體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
費斯廷格以認知失調理論及其研究為社會心理學及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增添了新的見解,從而贏得了聲譽,1959 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杰出科學貢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