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第五、六、七、八四周,進行了青年教師賽講活動和“我的課堂教學觀”大討論活動,現已圓滿結束。本次賽講活動,共有27位教師參賽,參賽的27節課,大部分教師的準備工作比較充分,適當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也比較恰當,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自然樸實,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正確地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角色觀,充分尊重學生,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獲得,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師的風采和專業水平,起到了“搭建平臺,展示自我,交流研討,促進提高”的作用。這次賽講活動中,我校青年教師韓亞妮、楊娟獲得一等獎,李曉梅、張小劉、魏小霞獲得二等獎,黎順斌、劉小燕、黃建樹、王愛獲得三等獎。賽講結束后,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了說課、評課活動和“我的課堂教學觀”心得體會、論文交流活動,并上傳學校網站86篇,推薦評定了一等獎胡尚軍、賈穩甲,二等獎王海霞、賈國軍、翟永寧、呂建祥,三等獎張小劉、王進迪、李寧霞、麻富學、馬勛、慕霞等12篇大會交流的優秀論文,較好地對全校教師進行了一次切實的校本培訓。 為了進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促進我校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的提高,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形成“人人關注課堂,人人走進課堂,人人研究課堂”的良好教研氛圍,有效帶動全校課堂教學全面改革,促進我校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本次賽講課凸顯的優點 1、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結構完整,目標明確具體,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構思,通過不斷變換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表現在課堂教學環節緊湊,環節之間過渡自然,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訓練到位,師生互動比較明顯,效果比較顯著。如:韓亞妮老師的課堂自然樸素實用;楊娟老師教學流程科學流暢,說、寫訓練形式多樣,能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黃建樹老師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實踐、口語表達為主,教師提示點撥為輔;黎順斌老師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王愛、田喜娟老師的課目標明確,環節設計比較齊全;楊鵬娟老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展示圖片,給學生更為廣闊的欣賞藝術美的空間;郭小銳老師對于概念的講解、對比辨析扎實到位;黃萍老師發揮學生的特長嘗試組織了分組合作學習;賈國軍老師聲情并茂的給學生演唱,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有力地感染了學生;雷波老師能運用肢體語言或動作,讓學生感受現在進行時的語態;魏小霞老師精心設計的板書,為學生復述提供了清晰的線索等。 2、語文、英語等語言科教學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培養,且訓練到位,設計有層次性。如韓亞妮持教《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課時,為了將讀與寫的結合落在實處,在幫助學生感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后,適時地填補文本空白,將所學到的寫作方法及時遷移運用到學生現場寫作實際中,使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楊娟老師在鞏固現在進行時的對話訓練時,能給學生充分的體驗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即興表演,分層次地練習對話,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悟了現在進行時態句型的表達與應用,也提高了學生英語口語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3、注重對身邊教學資源的利用,有效的拓展了文本。如:魏曉龍老師的在引導學生認識、欣賞春天的美時,融進了校園春天的實物照片,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春的氣息,春的自然美;李艷榮、張芳霞教師引導學生自制的學具,注重了聯系生活;于梅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時,能適時的讓學生運用身邊的東西、事物等進行對話練習等,這些都顯示了教師在課堂上善于發現可用的教學資源,也顯示了教師一定的教育智慧。 4、教師注采用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如:王明喜老師的激情語言導入,讓學生懷著對巾幗英雄花木蘭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自然進入了文本的學習;李曉梅老師利用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這一體育盛事,引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從而適時導入《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賈國軍老師借助電化教學媒體,用《唱給母親的歌》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理解母愛的偉大做了角色鋪墊。張小劉老師在教學《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時,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懷著感性認識聽老師講授、歸納總結,學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對知識生成過程的理解;李艷榮、張芳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探索中發現新知,解決問題;雷萍老師能以一個例題為基礎,增設題設的方式,不斷地改變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方法驗證和應用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和公理;王亞妮老師上的《孫權勸學》一文,利用司馬光和《資治通鑒》的有關歷史背景導入,創設了歷史類文章的一定的學習情境;楊娟老師對教材知識進行了較好的重新整合,把教材中單調的對話變成真實的情景對話,為學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語言環境和交流平臺。 5、大部分教師教學內容設計融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體,都力求在“三維目標”的實現上有所突破。如周鴻老師的化學課,講到蛋白質的功能時,利用學科知識適時的分析吸煙的危害,使學生從理性上真正認識到吸煙對健康的危害性;賈同軍教師利用圖片、歌曲、名言佳句等教育資源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母愛教育;劉小燕老師能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挖掘,激發學生熱愛戲曲藝術的情感;陳潤麗老師在學生學習后能引導學生自己寫出課堂小結等。 6、理科教學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體現出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意識。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啟發學生思維,充分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實踐動手的機會,充分體現了“淡化知識的講解、注重學習過程,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思維過程,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所學知識,發展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從學生角度進行了思考,設計了探究過程,讓學生從盲目操作變成有目的探究,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主動發展;我們看到,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使學生的思維伴著操作一步步深入,從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成功的愉悅。 7、語文教學重視讀的訓練。李曉梅、魏小霞、王明喜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教師們能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讀來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主人公,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升華,較好的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 8、所有老師都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如:李小林老師的《安全用電》中的幾組課件,形象生動,使學生對安全用電、怎樣防止觸電有了深刻的認識;音樂、美術課的課件增添了藝術教學獨有的魅力;理科教學中的課件或化抽象為具體,或突破了教學難點,或增大了課堂容量;文科教學中的課件或創設了語言情境,或拓展了文本內容,或渲染了課堂氣氛,或為學生正確朗讀提供了范例。 二、本次賽講課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教師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設計不規范,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難點不突出,教學過程不流暢,對課堂的駕馭能力、調控能力不強,導致在課堂上有前松后緊、顧此失彼的現象,教學目標達成度低、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與廣度不夠。 2、部分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學的重點、難點定位不夠準確,沒有在充分尊重教材這個資源的基礎上適當的進行拓展延伸;部分教師對教材涉及的知識挖掘不深,拓展不廣,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邏輯思維的發展。 3、部分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活動方式單一,師生互動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不能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完全按照教材呈現的內容和順序教學,在教教材,個別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都采用固定的教法,缺乏必要的變換,不能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個別教師在學生學習任務設計上,內容單一,不利于學生個性養成。 4、部分教師教學中細節關注不夠。 如:1)環境構建上,有的教師的課件中鏈接不正確,導致無法正常演示,有的老師預先沒有檢查錄音帶的播放。2)學情分析上,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把握不準,播放的圖片學生很陌生,設計的問題或學習任務缺乏廣度和深度。3)學習方法的指導上,不能及時反饋、指導,如語文教學中的讀的到位指導仍顯蒼白。4)問題間、上下環節間的過度銜接欠科學,對學生適時的評價與指正不及時、合作探究的味兒不濃、學生表演的多,思考的少;課堂小結留給學生梳理歸納的時間不充分等。 5、部分教師教學基本功欠佳,發音不準確,表達欠規范、不流暢。教師對操作演示過程缺乏正確的描述,對知識的歸納缺乏歸納技巧,板書隨意性大,欠規范。 6、部分教師缺乏情感的投入。一方面表現在不注重挖掘學生的情感,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整個課堂氣氛顯得比較沉悶,另一方面表現在部分教師提問學生只局限于個別優秀學生,忽視了成績偏差的學生,致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不是很強烈,學生參與率不高,教學內容落實不力。 7、教案過于簡單。沒有充分體現師生互動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從教案中反映不出自己明顯的教學思想或教學風格,與上學期我校舉辦的“學科帶頭人”賽講教案有著明顯差距。今后學校舉辦賽講活動要將教案設計列入評分項目之中。 8、有些課堂留給學生思考、探究、活動的時間較少,教師包辦代替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學生不知道,不了解的,老師應扶著讓學生說,學生知道的,了解的,教師就應該放開手讓學生說,不能總是放不開手腳,有些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仔細分析,學生仍舊處在被動的地位,如果試著換一種方式,換一種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的過程,就不會有現在的異口同聲,千人一面的局面。 三、對今后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1、切實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深入鉆研教材,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研究教法,走進學生,了解學情,制定科學合理的“三維”目標,重視教學設計,處理好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效果之間的關系。既重視“雙基”的落實,學法的指導,又重視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把教學目標與教學質量都落實在課堂中。 2、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知識的歸納總結、思想方法的提煉、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教學要有目的性,將教學目標貫穿到教學活動過程的始終,科學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要善于構建學生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實踐探索,自我構建知識體系,在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要注重實用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3、語文教學中,要長期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理念。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有人說,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規范的書面語言的內化過程,又是學生的心靈凈化,習性養成的過程,這種復雜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和情感充分顯現的過程,這就充分說明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實踐操作中,探索積累,把握不同體裁、不同文章內容的不同讀的要領,具體的指導或范讀給學生,才能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才會收到字字有聲,聲聲有情的效果。正如我們的語文教研組長胡尚軍老師所說的:“無論課堂環節怎樣靈活多樣,應保持語文本色不能變,必須讓朗讀扎根于課堂的沃土中,真正實現與文本對話。” 4、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將目標問題化,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導”。在學習中學生是主人,要處在主體地位,應時時以學生為中心。特別是理科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啟發引導,開啟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致力于導,授之以法,學習貴在領悟,學法更應滲透于教法之中。因此,課堂上我們首先需要注意提出明確的具有啟發性的探索問題,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計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連續性思維能力。其次藝術的使用“點撥”這一指揮棒,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質疑問難,并采用簡單易懂、直觀形象的事物去誘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我們不需要形式上是現代的教學手段,實質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 5、重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重視學科與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重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重視收集教育信息;要重視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知識、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6、教師要伸展個性。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我們想對老師說的是,人云亦云的盡量不云,老生常談的盡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明確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評價一節課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考察多方面的情況。但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過程、關注人、一切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一節課中只要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名學生的思維都活躍起來,每一名同學在課后都感到有所收獲,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反之,教師講得再多,學生只是嘴動,而頭腦不動、思維不動,這節課就不是成功的課。歸根結底,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學識水平的展示過程,而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過程。在符合教師行為規范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哪怕是不說話,只用形體語言就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圍繞教學重難點積極思考,學有所得,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試想,一節課你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們呢,已經會的不聽,學不會的不聽,能學會的又覺得你講得太慢或太快,那么,你講得再多還有價值么。學生在上這樣課時,不說話、不睡覺,那咱們的學生得有多傻。所以要找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們去想,去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源這個動力。 8、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自身素質 。 1)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科發展動向,積極開展教師自己的行為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2)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中的問題現象,對教學問題保持足夠的敏感。時刻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所用的方法、手段以及達到的教學效果,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3)教師要有研究意識,形成研究能力,以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強調理論指導小的實踐性研究,強調問題、反思、研究相結合。教師要有教學反思的意識,并養成直覺反思的習慣。及時總結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反思教學行為,調整策略,最大限度提高我校大班額化下的課堂教學效果。如帝幾周已來,全校老師借助“青年教師賽講”活動這個平臺,在聽課的同時,深刻反思和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寫出了許多實用性強,有可操作性的論文。 總之,這次賽課活動對我們重視課堂、研究課堂,加速青年教師培養步伐,提高學校整體課堂教學水平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賽課”活動雖然結束了,但課堂教學沒有停止,我們的反思、我們的研究就不能停止。學校希望教學反思、教學研究能長期堅持下去,建設一個學習性的校園環境,讓我們每一個人為提升我校的辦學水平作出自己積極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