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名相魏征,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貞觀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剛直不阿,犯顏直諫,先后有切中時弊的二百余條奏章呈送朝廷,并大部分為唐太宗李世民所采納。由于魏征體恤民眾疾苦,清正廉儉,一身正氣,他的人格,他的作為,被后世的政治家、史學家贊譽為“千秋金鑒”。
據史籍記載,魏征父輩雖曾為官,但居官清廉,沒留下什么家產。而他“少孤落魄”,從小失去父親,隨母在鄉下艱難度日,成了普通百姓。當時,隋煬帝驕奢淫逸,勞師擾民,導致民不聊生,多處爆發了農民起義。青年魏征順應民心,當上了瓦崗寨義軍和河北竇建德義軍的謀士。不久,他西出渡關,為新興的大唐王朝效力。李世民登上皇帝的寶座,看重魏征的德才和正直,不計前嫌,予以啟用。從此,中年的魏征,走向他生命旅程中的輝煌時期。他歷任秘書監、侍中、太子太師、鄭國公,輔佐太宗十七年(公元626——643年)。他時時以隋亡為鑒,居官清廉,祟尚節儉。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魏征任尚書右垂,總領兵、刑、工三部12司的行政事務。這時的唐王朝建立已15年,國家初步呈現繁榮景象。但是,朝中機構越來越龐大,冗員冗吏越來越多。李世民決心裁減機構和人員,他把此政務又一次交給魏征。魏征秉公決斷,因事設人,唯賢是舉,但被裁下的某些人怨氣沖天,向太宗告發魏征有包庇親戚及不檢點的“情事”。經溫彥博“案驗”.告發魏征的人“言者不直”,魏征并沒有謀私行為。以后太宗和魏征論及此事,魏征表示,要做一個和皇帝共同治理國家的“良臣”,而不做唯命是從,遇事先考慮個人得失的所謂“忠臣”。
魏征,以淵博的學識,總結歷史經驗,輔助“貞觀”朝廷,到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先后受詔修了《隋書》、《北朝史書總論》等史籍,自己又撰寫了《魏征集》20卷。因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身體越來越壞,其“目疾尤甚”,視物模糊,見風流淚。他怕因病貽誤政事,多次上書李世民“求為散官”,未獲準。后來在魏征懇請堅辭下,太宗授以他“特進”,讓他繼續參與朝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憂國如家”,針對太平盛世,太宗沾染的驕、嬌習氣,以隋亡為鑒,上奏了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奏章,為以后李世民勵精圖治做了重大貢獻。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病情稍有好轉,即受詔和房玄齡一起,修訂《五禮》成功。太宗大喜,要封魏征一子為“縣男”爵位。但他堅辭不受,認為以前的封爵、賞賜已夠多的了。太宗只好作罷。魏征辭謝封賞,一時在朝中傳為佳話。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魏征病情加重,臥床不起。是年七月,太宗率諸皇子親去魏府探視。但見赫赫相府,竟是平常一片宅第,連一個接待賓客的正堂都沒有,李世民感慨萬端。他慰問了病榻上的魏征,當即詔定,停建皇宮內的一小殿,撥些材料“為征構堂,五日而就”。以后太宗在朝,不止一次告誡皇子、大臣,要以魏征為鏡子,檢點自己的行為,廉潔奉公。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十七日,魏征病逝,終年63歲。唐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哀悼,九品以上官員赴喪,并準備以一品官的大禮安葬。但魏征早就留下遺囑。他的妻子裴氏推辭說:“魏征一向儉樸節約,現在以一品官的盛大葬禮安葬他,這不符合他平生的志向。”李世民答應了她的請錄,按魏征遺囑,由家屬用掛著白布車帷、無任何文飾的素車,一路風塵,送到昭陵陪葬地鳳凰山。
唐太宗率皇子,登苑西樓,以目光為魏征送葬,望哭而哀。他傷心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聯亡一鏡矣。”
一代名相,良臣,就這樣清清白白地走了。但他憂國如家、忠言敢諫的精神,正直不阿、一身清正的品德,廉潔奉公、生活儉樸的作風,永遠地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