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調理整體功能 筆者曾接觸過許多患者自述多次進行過各種手法及明眼儀器理療,都說:當時有較好療效,但是過一段時間就又反復而不能鞏固,為此甚是苦惱。我說:這是因為只注重對眼周局部的穴位施治,而忽視了對全身整體功能的調整和強化。我們應明白:局部病變影響整體功能;整體功能的失調亦必影響局部病變的康復。因此必須注重:整體與局部兼顧,正所謂:“標本兼治”、“治病必求于本”。
診療并重,辨證點穴施術 “蓋有諸內者,必形于諸外,”經絡在循行中,有特定部位與穴位,手法診斷、治療疾病都是根據這些特定部位與穴位在體表出現的征候來診治疾病的。通過臟腑功能在穴位的外在表現形式,如:筋包、硬塊、條索、結節等陽性反應物,既能反映生理功能,又能反映疾病癥狀。同時也是治療疾病的重要部位。臨床中針對其病癥的內外表現結合治則:“溫、平、補、瀉、汗、和、散、清”八法的應用因人因證施治,務求“盡消其病癥、全強其功能“方可達治療之目的。
整脊推拿,重在項背腰骶 為什么手法施治的重點在項背腰骶部呢?這要從項背腰骶的生理特點和生理功能來闡述了。
項背腰骶的生理特點:其包括整個脊柱及脊柱兩側的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棘上韌帶、菱形肌及各肌肉間的筋膜等等,在脊柱的中間是椎管、椎管內是脊髓、脊髓神經從椎間孔發出分布全身。
脊髓和脊神經的生理功能對人體極為重要,脊髓共分31個節段,發出31對脊神經,其中包括軀體感覺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內臟感覺纖維、內臟運動纖維,統管全身的感覺和運動,因此通過項背腰骶的推拿可調理頭面、胸腹、上下肢及內臟各器官的功能活動。由現代醫學的脊髓神經科理論可知:脊柱的生理彎曲變化可以引起人體各種的疾病,所以項背腰骶的調理對防治疾病、強健體質、增視明目作用重大。
《素問.脈要精微論》有云:“五臟者,身之強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中醫學認為:背腰的強衰直接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背部不舒,臟腑疏瀉不利,如腰活動不利,腎氣也要損傷……由此可以看出祖國傳統醫學對腰背的重視。
從中醫經絡學說看背部,經過項背腰骶的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經穴大多是五臟六腑的俞穴,如:心俞、脾俞、肝俞、腎俞等。這些俞穴與所對應的臟腑相互影響。中醫講:脊柱屬督脈,督脈乃陽脈之海,主要功能是統攝全身陽氣及維系人一身之元氣。脊椎關節錯位會致使總督一身之陽氣的督脈不通,經脈氣血受阻,臟腑功能失調。尤其是頸椎錯位直接導致向頭部供血供氧的唯一通道不暢,使頭腦五官七竅失養,進而造成耳目失聰,功能降低。反之,整脊推拿使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暢通,督脈清陽之氣上升營養頭腦則腦清、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于目則目明。按摩背部可益神壯骨、生髓益腦、健脾強腎、益氣生血、濡養筋骨、疏肝利氣、養心攝血、調節脊髓大腦及神經中樞,具有平陰陽、行氣血、和五臟、養筋壯骨之功。
循經點穴,首要頭背五線 基于上述中西醫關于脊神經與經脈的理論和我多年手法診療之經驗:“通頭背五道線,通太陽經”必做。不僅如此,在給患者施術時,依點放松之后,從頭項到腰骶沿督脈線、華佗夾脊兩道線、膀胱經兩道線逐一穴位點按揉顫的同時還要從中去體會受術者體質的虛實強弱,氣血是否有瘀滯不暢,以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在項背腰骶部進行有針對性地施術。在人體“五線”上施術,還須針對患者的體質突出重點部位和特殊穴位的作用:頭部風府、風池、翳風、翳明穴為疏風明目要穴;按摩頸椎和肩背筋肉,多能調理上肢頭部不適;背腰點按俞穴可通暢臟腑氣血;腰部按摩可調理下肢的血液循環,還可治療腰腹部許多病癥;點揉推擦脊中、腎俞、命門、長強穴有溫補腎陽、健脾和胃、扶助正氣、散寒止痛的作用;直推督脈有生發元陽、健脾益腎、強化臟腑之功效。人體各部全息穴,包括有:頭面部、耳部、手部、足部全息穴、四肢骨側及第二、第五掌骨側全息穴,背部督脈與華佗夾脊。全息穴的特點是刺激穴位極其敏感,具有一穴多治之功效。治療近視應注重各部全息穴,尤其是頭面部全息穴和督脈與華佗夾脊的特殊作用。人體共十四條經脈有八條經脈通過頭面部,且頭面部全息穴也是人體比較敏感的部位之一。督脈起于會陰部尾閭骨端的長強穴,穿脊髓沿椎上行,至枕部下方的風府穴進入腦中,上達頭頂,再沿前額下行而止于齦交,本經共二十八穴,主要分布于頭、面、頸、背腰骶部的正中線上。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的病癥,以及熱勝病侯和本經所過之頭、面、項、背、腰、骶等部位之病癥。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為諸陽之會(人體七條陽經的交會處),乃一身之重穴,主治五勞七傷、頸項拘急強直不得回顧、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如張仲景云:太陽與少陽并病,頸項強痛,或眩暈、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精神病、癲癇、感冒、咽干、咳嗽、發燒、落枕、蕁麻疹、支氣管炎、肝炎、遺尿、痔瘡、脊椎強直、不育不孕、大小便不通等等。點揉、擊打大椎穴有調整和振奮全身陽氣的重要作用。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穴,乃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按肩井一穴可通達三條經脈,既瀉胃經之積熱又疏泄肝氣之郁結。正如《幼科鐵鏡》所云:“肩井穴是大關津,掐此開通血氣行,各處推完將此掐,不悉氣血不周身。”
心手相應,強化功力按摩 按摩是醫者以手代針,以手祛病的一種獨特技術,因此客觀上對手法的要求較為嚴格。從一般意義上講,按摩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更要有一定的“深透”力。但要真正達到“深透”力感,并非朝夕之功。古語有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按摩手法的掌握也是一樣。對于一個按摩師來講,固然有必要學習、掌握各具特色的手法技巧,但筆者認為僅是掌握各種按摩手法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手法從某種意義上講僅是一種外在技巧形式,為什么在臨床中同樣的手法(形式)會產生明顯與不明顯的效果呢?這里面有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按摩師所講的“功力”問題。如果一個按摩師掌握了多種純熟的手法技巧,又有較深厚的功力,那么就會產生“深透”的按摩效果,達到:“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較高境界。
“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所要求的內在功力和外在技法的高度統一,是“形神合一”的手法表現形式。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摸索總結,用“心”去領悟的。如何領悟“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內在真諦,我認為除了“悟”性好以外,就是個“練”字。一個好的按摩醫師必然十分注重自身“功力”的修煉,不斷積累施術的內功基礎,堅持練武功或其它體育運動項目,使自身元氣充盈、精力旺盛,這樣施術的結果就會產生較好的神效。練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練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混圓樁、以及少林內功的一指禪、鷹爪力,霸王舉鼎、鐵牛耕地等。
除了練長功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給病人施術時要心平氣和、精神集中、專注,要用“心”、“神”、“意”去引導自己的手法,意念隨手而動,要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力透病所;并做到“手摸心會,心中有數,手下亦明”,如此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各家各流派的推拿按摩手法多種多樣。就“按摩”兩字而言,“按”是一切手法治療基礎,因為凡是接觸性手法治療操作,著力點都離不開“按”。“摩”是診斷,在詞典中有“觀摩”“揣摩”……之詞,古人解釋:“相觀而善之謂摩”。因此“摩”就是用大腦去思考、分析、研究。中醫傳統的“三部九侯”的脈診法則是“按”中有“摩”。從此意義上講,現代醫學的觸診、叩診、壓診也系“按摩”一形式。
正骨按摩手法也是豐富多彩的,正如《正骨心法》所講:“大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必素知其體相,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離而復合,或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缺,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馳縱,拳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本人認為手法要不拘一格,要不斷審“摩”癥狀,“按而導之,摩而揣之”,手法適度得當,手力適量,輕重緩急,剛柔相濟,以四兩撥千斤之精巧之力深透病所。
總之,點穴按摩正骨手法的效果是通過:力、功或能及信息的綜合作用來改變人體的病理和生理,進而幫助患者達到病祛身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