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攀西地區和川滇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攀西資源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古有“蜀滇咽喉”和“西南雄鎮”之稱。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國家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批準的攀西地區資源綜合開發的中心城市。
隨著構建“大西昌經濟圈”戰略的實施,西昌市在涼山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現,作為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目前,西昌城市建設正進入高速發展期,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城市的規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整體構架及整體功能,如何合理規劃西昌的未來,是最能影響全局的一項基礎性的工程。為此,西昌市規劃和建設局將西昌的城市規劃工作列為2007年重點工作,以規劃為抓手,著力打造魅力新西昌。通過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西昌的城市面貌和景區環境得到極大提升。 西昌城市總體規劃 多年來,西昌市委、市政府極為重視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1980年1月西昌建市后,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該規劃由四川省建勘院規劃室作指導,西昌市規劃辦公室負責完成編制任務。198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1992年由四川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原規劃進行了修編。 ![]() 2001年-2020年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圖(中心城區) 隨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原有規劃已不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原規劃進行了修編。2002年修編規劃依據法律程序,涼山州人民政府于2003年9月以涼府[2003]86號文上報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11月8日以[2006]206號批復同意了《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2年規劃的主要內容為: 西昌市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四鎮八鄉,面積為344.6平方公里。 規劃年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遠期2011——2020年;遠景2020年以后。 西昌市城市性質為中國航天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涼山彝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西昌市城市規模為近期人口達32萬,用地達27.1平方公里;中期人口達38萬,用地面積達36.2平方公里;遠期人口達45萬、用地達46.6平方公里;遠景人口為50至55萬,用地達55平方公里。 西昌城市的基本定位為:一是川滇結合部的樞紐中心城市,二是州府中心城市,三是打造成西部水城,四是打造成五彩西昌。 ![]() 2001年-2020年西昌市城市用地規劃圖 西昌城市的基本目標為:緊緊圍繞建成川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目標,強化“川滇樞紐、州府中心、西部水城、五彩西昌”城市定位,著力打造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航天城、國家森林城市三張國家級城市名片,把西昌“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喊響。建設好五個城市重點片區,形成分區布局科學、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厚重、風貌獨具魅力的中心城市。到2011年,將西昌建成城鎮人口超過40萬,建成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的川西南最適宜旅游休閑、居住創業的優秀旅游城市。 城市的發展空間形態為“兩組團六啞鈴放射狀的城市組群”。核心區為行政、商貿、金融、文化、信息為主的中心組團和以商業、文化、交通樞紐為主的城西組團;北面是以輕工業、機場服務基地為主的安寧工業區;南面是以黑色金屬冶煉及鹽化工業為主的經久工業區和對外交通及倉儲的馬道片區;西面是以鐵礦礦區生活服務基地為主了太和片區;東面是以休閑度假、高檔居住為主的川興片區以及邛海、瀘山風景區服務的海濱片區。 邛海瀘山景區的規劃 邛海瀘山景區,是邛海—螺髻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涼山旅游的中心和門戶。 2001年3月,啟動《西昌市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2003年8月4日,邛海流域環境規劃全面啟動。正式印制《西昌市旅游發展規劃》。 2004年底,在州委、州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了邛海瀘山景區的規劃工作。完成了80平方公里的邛瀘景區總體規劃及邛海周邊的部分詳規和節點概念性設計工作。 2005年3月7日下午,涼山州委書記吳靖平,州委副書記、州長張支鐵,專題聽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組關于西昌瀘山邛海景區規劃的工作進展匯報。 為了加強對瀘山邛海景區的管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風景名勝資源,促進西昌乃至涼山州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受州委、州政府和西昌市委托,中規院風景所、建筑研究所于2005年2月著手編制融保護性、開發性、建設性、旅游性四位一體的瀘山邛海景區規劃。此次規劃以《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等為主要依據,按照整體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可持續原則、資源整合與利用原則、彈性與適應性原則,從空間特色、內容特色、功能特色等方面,將瀘山邛海全力打造成為“自然山水美境中融入濃郁民族風情的休閑度假勝地”。 在詳規的基礎上,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建筑設計單位、相繼完成了民族文化生態園、海河移民安置區、月色風情小鎮、觀海灣安置區、水電產業科技園、青龍寺、月亮彎、新沙灘等各節點的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工作。目前,各節點建設已初具規模并已顯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2005年,市政府委托成都軍區測繪大隊對市域范圍進行了各比例的測繪;完成了市域范圍近2800平方公里1:5000數字化航攝和安寧河流域近800平方公里1:1000數字化航攝;為保證邛海瀘山景區和南北工業園區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利用航攝資料完成了近150平方公里1:5000和近60平方公里1:1000數字化成圖。同時開展了中心城區及邛海周邊近50平方公里1:500和近40平方公里1:1000人工數字化地形圖測繪。 與此同時,市政府為了推動城區和景區的互動,在2005年——2006年西昌市“一辦三創”工程建設規劃設計工作中,本著高起點規劃、高品位設計和“以人為本”的要求來進行。州、市黨委、政府聘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及韓美林、崔愷等國內一流設計人員,對西昌城市建設進行了一流的規劃設計。投資3000萬元先后完成了超出市域面積的2800平方公里及城鎮數字化地形測繪工作,編制了300平方公里的《邛海流域環境規劃》;編制完成了80平方公里的《邛海瀘山景區總體規劃》及部分詳細規劃和節點概念性設計;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完成了歷史文化名城片區、月城中央商務區(23.5公頃)、民族風情片區(1.02平方公里)、河東片區(6平方公里)、海河沿線城市設計(3平方公里)。 2007年,涼山州規劃和建設局根據州委、州政府工作安排,以涼規建發[2007]29號文件,下達了《涼山州二00七年城鄉規劃編制項目分解表》。并將編制城鄉規劃建設工作列入2007年對西昌市的目標工作考核工作項目之一。 建設小城鎮推進城市化 2007年4月 11日,涼山州建設工作會在西昌召開。會議提出,要把加快和促進涼山州城鎮化進程作為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州委副書記陳其中指出,要實施好以規劃為先導,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支持支柱產業,形成特色經濟的小城鎮建設方針。 自2006年迄今為止,西昌市規劃建設局陸續完成了以下城鎮的規劃: 1、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含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2、河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3、海河沿線地區城市設計 4、經久工業園區總體規劃 5、整個城區污水管網規劃 西昌市07年規劃編制計劃 1、市域村鎮體系規劃 2、北工業集中發展區 3、城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4、經久鄉集鎮規劃編制 5、經久周屯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6、高枧鄉團結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7、月華新華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8、黃聯關大德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修建性詳規 西昌市規劃建設局緊緊抓住政策優勢,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將經營城市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創造良好的城市投資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城市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和諧和統一,通過對規劃區的利弊分析,對規劃區進行整治規劃。 隨著城市進程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西昌城市,特別是處于繁華地段的月城商業中心的交通問題,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如何改善不合理的人流車流混行方式,整合置換零散的商業金融設施,使功能更完善?成為城市規劃的首要問題。 西昌市規劃建設局合理運用建筑設計手法,引入現代設計理念與地方文化,將濃郁的民族文化與獨特的自然景觀(山、水)融為一體(發掘本土文化,使其具有獨特性),使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成為西昌市的標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價值,為創建優秀旅游城市創造條件。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市民創建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通過對商業中心的整治規劃,使之成為西昌的熱點、亮點、從而成為一道亮麗的山、水城市風景線。 西昌市規劃設計院針對專家和市民提出的建議,在2006年3月西昌市完成電子地圖測繪工作的基礎上,對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規劃進行了重新繪制、修改,2007年5月專門聘請四川省交警總隊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一行三人,針對西昌市月城廣場的交通問題進行專門研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交通解決方案,2007年6月6日通過了評審。 此次規劃為:“一個中心(月城廣場)加兩條景觀軸線(濱河綠帶、大巷口下街),再加一條環線(規劃區周連的四條道路)”的空間結構模式。 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交通保障方案 打造中央商務區(CBD)是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經營城市的重要舉措。月城廣場在現有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開發,集中建設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展示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以及具有民族風情特色的人文景觀。符合西昌市的地位、性質及社會經濟中跨越式發展的客觀需求,是必要的,可行的。 2007年5月30日,受涼山州交警支隊和西昌市政府的邀請,由四川省交警總隊尹小平處長帶領專家組來到西昌市,聽取了西昌市建筑勘測設計院關于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的建設方案后,進行了現場調研。對現狀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周邊道路的交通作了認真分析,初步形成了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交通保障方案。 經過對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路網的分析,專家組認為要打造好月城廣場商業中心區,又能保障市中心區域內的交通暢通,近期重點是調整交通組織、完善交通設施、強化周邊路網的交通功能。 由于舊城區路網結構不完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心區的交通矛盾。因此,根據路網分析和現場調研,市規劃建設局認為西昌市未來3——5年在城市道路建設上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打通上順城街與勝利橋的連接道路,同時,還需對勝利橋進行拓寬改造,形成東、西向貫穿舊城區的主干道。 2、打通濱河路南段(三岔口西路——航天大道),拓寬改造北段,貫通濱河路南、北段,形成南、北向貫穿舊城區的主干道。 3、在濱河路中段(市醫院)修建跨河橋,形成中心區至河東片區的連接道路。 海河公園景觀設計 海河公園景觀規劃地處海河以南,108國道以東,老海亭安置小區濱海路以北,海河拱橋以西。本次設計將其定位為“以休閑、觀光、品茶為主要功能的濱河綠地”,營造海河河畔休閑、茶藝、棋牌、納涼、健身的濱河走廊,在滿足周邊居民休閑、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通過濱河景觀的改造、推動周邊(特別是老海亭)土地增值及經濟發展。 河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河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范圍北至總規規劃的北環路,東、南至總規規劃的航天大道東沿線,西至東河,規劃面積約595公頃。該區域北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南臨邛海瀘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臨東河,是西昌市山、水、城緊密聯系的重要區域。 河東片區路網規劃實施后,將較大改變河東片區道路不成系統的現狀,疏理河東片區與老城片區、月城廣場片區的交通聯系,徹底解決河東片區居民出行不便的難題,對提升西昌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目前,西昌市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導下,正在順利推進。一座“天藍、地綠、水清、人文明”的川西南最適宜旅游休閑、居住創業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已初具雛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