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結構
作者:臥龍先生 寫毛筆字如同打家具。打家具先要將木料按一定的比例尺寸大小鋸好、刨光、再打磨光滑,然后再將其拼搭成各式各樣的家具。寫毛筆字也同樣如此,先要練運筆,待運筆過關了,筆畫寫精到了,再練習結構。家具的式樣五花八門,毛筆楷書的風格也千變萬化,但不管怎么變,它們之間總有共同的特點,這些共性就是楷書結構基本法則規律,簡稱為楷書結構法。古代書論中研究毛筆字結構的技法理論頗多,如唐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九十二法》等,其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法則: [url=]第一節 重心平穩[/url] 一、端 正 中國漢字造型雖各不相同,但有點像建筑物似的,一座座都要堅如磐石、穩如泰山地屹立起來,要求端正平穩。
它們的左右兩邊都有直立的豎畫支撐。如果將兩邊的豎畫寫歪了(圖76下行),就像房子的柱子已歪,重心偏移,房屋就非倒塌不可。所以起支撐作用的豎畫(重心)要直立。但“國”和“闡”的豎畫都不是筆直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這叫向背之勢。從重心的角度看,向背之勢不僅不減力,反而使其產生了受力的彈勁,似乎有了動感,重心更穩。 再如柳體“輿”(輿)字、顏體“與”(與)字也很端正(見圖77),它們都有一對支撐的腳(重心),就像古代的鐘鼎器皿,雖然上都很大很重,但兩只斜撐的腳對稱,十分沉穩。 二、平 穩 平穩,是指字中起到支撐作用的筆畫與該字的重力線相吻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上面談到的字兩邊的豎畫固然重要,但豎畫也并不是非直不可。如額體“中”字(見圖78),兩邊的短豎都是斜的,但很平穩。因為“中”字起支撐作用的是中豎而不是兩邊的短豎,如果將短豎也寫正了,反顯得呆板。但中豎不能歪,若寫歪了必倒無疑,因此凡是有中豎的字,中豎不能歪。此外,中豎的位置也十分重要,要在字的重心支撐點上。如顏體“率”字(見圖78),多么像雜技演員額頭上頂著的一根棍子,棍子上架著幾層酒杯,看似危險,實則對稱均衡,千鈞之力落于一點。
三、變 化 方正平穩固然是楷書結構的重要原則之一,但是在追求平穩的同時,還要注意筆勢的變化,因為一味的平穩就會顯得刻板。如“土”字寫得模平豎直就死了(見圖80第一行右字)。柳公機卻把“土”寫得雄赳赳氣昂昂,極富生氣(見圖80)。其上橫是仰勢,下橫是俯勢且呈拱型。如果我們在它的底部加一橫線,就會發現其力點在一個水平面上。其豎畫雖然有努勢,但其首足還是垂直于底線并處于橫畫的正中心,這樣既有態勢的變化,又很平穩。可見,平穩的字不是機械地求平,還要通過筆勢的變化來求生機、出精神。再如 ,“業”(業)字,左右對稱,中間起支撐作用的豎鉤,是對稱中軸線,如絕對平分、左右完全一致就會呆板僵死(見圖80第二行右字)。顏真卿在寫此字時采取了穩中求變的措施,四個橫畫均取斜勢,中間豎鉤略帶努勢,但鉤的支點仍在重心點上,穩中有變。 四、重心有誤及其糾正方法 (一)支點有誤字的支撐點不在重心點上。如圖81“母”字,橫折豎鉤是全字的支撐點,現在這兩個字的支撐點都不在這個字重心的垂直點上。 糾正方法 把字的支撐點找準后,重心筆畫要寫到支撐點上。遇到橫折豎鉤作重心時,一定要注意豎鉤的位置,鉤出之處應該在字的重心支撐點上。 (二) 不 正 字寫得不正有幾種可能: (1)起支撐作用的豎畫不正。 如“事”字全*中間的豎鉤支撐著,把它寫歪了,整個字就不正。再如“門”門)字,起支撐作用的兩邊的豎畫可以有努勢的變化,但不能寫歪了,歪了字就不正(見圖81)。 注意把起支撐作用的豎畫寫直。如“事”字的豎鉤,一定要直立,即基本垂直于水平線。即使筆畫態勢有變化,力量要在垂直線上。如“門”(門)字兩邊的豎畫是直立的,努勢是指中間部分可以都往外鼓或都往里凹。但是它的兩頭還應該保持在一直線上。 (2)橫畫過斜。 橫畫過料指橫畫自右往左上提高幅度過大。如圖81的“正”字,雖然起支撐作用的中豎是直立的,但由于橫畫的斜度過大,重心失衡,產生不正的感覺。 糾正方法 橫有斜度,但一般與水平面之間不超過5度夾角,使橫的起筆與收筆的下部保持在水平線上。同時,檢查一下自己的寫字姿勢是否正確、手腕、手臂是否懸起,看著執筆的右手是否偏右了。毛筆不在正中很容易將橫寫歪,豎畫也不容易寫正。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 (三)不 穩 有時候橫豎都寫正了但仍有重心不平穩的現象,如圖81中的“與”(與)和“門”(門)字橫直都不歪,但下面兩條腿一長一短,顯得很不穩定。 糾正方法 書寫時注意重心筆畫的對稱和支撐點在同一水平線上。“與”字的兩點和“門”字的兩堅均起到支撐整個字的作用,要使它們大致在一個平面上。 (四)平 板 “平板”指橫平豎直但無態勢變化。如圖81第二個“正”字,寫得模平豎直,絕對平穩,但筆畫僵硬,沒有一點起伏、向背及粗細的變化,呆頭呆腦,缺少生機。 糾正方法 書寫時注意筆畫的態勢變化。橫有上仰下俯的變化,兩頭粗,中間略細;豎畫中豎直立,但上下粗細不同;左邊的短豎的起筆處有些彎,呈仰拱之勢,主次分明。注意了變化,就能克服平板之病。 (五)左右不稱 “左右不稱”指字的左右兩側重心失衡。如“眾”(眾)字(見圖81)橫直畫都很平正、也有態勢,中豎也在支撐點上,但仍感到不平穩。這是因為支撐中豎的兩邊輕重不一,互不對稱,右邊的撇和長點與中豎距離過遠,寫得過重。 糾正方法 凡寫左右筆畫對稱的字,注意布白對稱和粗細對稱。 [url=]第二節 布白均勻[/url] 我們在白紙上用毛筆寫下黑色的筆畫,由于黑色具有吸光而不反光的特性,所以,我們看到的每個毛筆漢字,實際上是被黑線切割成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許多白色塊面與黑色的反差效果。黑的筆畫與白的塊面是相依為命的,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白也沒有黑。因而古人有“計白當黑”之說。書家常談的“布白均勻”,就是指毛筆漢字里的白色塊面的布置要均勻和諧,也就是書寫時的黑色筆畫要將白色塊面切割均勻。布白均勻是組字的基本法則規律。一、匡廓之白 清代的笪重光《書筏中有“匡廓之白,手布均齊”之說。“匡廓之白 ”指由方框或橫直畫組成的白。如圖82所示顏體“田、昌、四、世”四字的白色塊面(圖中為黑底),即使用工具量也大致均勻整齊。
二、散亂之白 “散亂之白”即指不規則的布白。笪重光說:“散亂之白,眼布勻稱。”如顏體“卿、焉、螫、孫”四字,散亂的白色塊面(圖中黑底),眼睛看上去仍然是比較勻稱均衡的(見圖83)。三、布白有誤及其糾正方法 (一)間隔不當“間隔不當”指字間布白大小不勻。如圖84中的“事”字共有六橫,此六橫的間隔應該大致相同,布白就均勻,現“口”部太大,形成明顯的不勻。 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筆畫之間的間隔距離。布白均勻得當,長短適宜。 (二)左右不稱 “左右不稱”指由中豎將字分割為左右互為對稱的字,因中豎位置不當,造成左右不稱。如圖84的第二個“事”字六橫間隔寫得很勻稱,但中間的豎鉤寫得過于偏左,左右兩邊不對稱,布白不勻。 糾正方法 寫此類字的中豎時,落筆位置不可或左或右,要寫在正中,使其左右對稱,布白勻稱。 (三)疏密不勻 凡有偏旁部首的字,不可左右強求等分,不然會出現布白疏密不勻。如圖84的“繪”(繪)字左邊筆畫少,右邊筆畫多,若左右一樣大小,就疏密不勻。 糾正方法 偏旁部首千變萬化,一般情況下偏旁在左的字左緊右松。如“鞠”字,左邊寫緊一些、小一些、往上*一些,左右分量就勻稱了。 (四)比例不當 上下結構的字,并非上下兩部分一分為二。比例在通常情況下,上緊下松,如果平均對分或顛倒處理,就是比例不當,頭重腳輕。如圖84的“賈”(賈)字,重心不穩。 糾正方法 上下結構的字,要注意上下兩部分的比例,上部分適當緊密些,下部分“高挑”些。如“賈’字的“西”寫得扁一些,猶如人的頭部,比例得當;“貝”寫得稍長些,顯得挺拔有力。 [url=]第三節 突出主筆[/url] 一出戲有主角有配角,一幅畫有近景有遠景,一個字有主筆有次筆。漢字的主筆始于隸書。如篆書“三”字(見圖85),粗細一樣,長短劃一,無主次之分。到東漢的隸書“三”字就出現了波磔(zhe磔即捺),主次分明。波磔的出現除了出于對美的追求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突出主筆。主筆突出了,字的整體內部就有主次、有管領、有節奏。楷書“三”字下橫最長就是由隸書的波磔演變沖直撞而來的。一般情況下,主筆在一個字里往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橫豎畫作主筆 橫豎均可作主筆。橫畫作主筆時,比一般橫畫長,能起到重心平穩的作用。如顏體“下”字的上橫、“十”字的中橫、“直”字的下橫(圖86)都是主筆。古人將上、中、下橫畫作主筆的分別稱為“天覆”、“中腰”、“地載”。其作用,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要手持平衡桿一樣,比徒手要平穩得多。主筆橫畫除了起筆、收筆均須強調外,還要有粗細及弧度的變化,而次筆則直來直往,毫不顯眼。如“直”字(圖86中下行右字),若將次筆橫畫也像主筆一樣強調,“且”中有限三橫擠在一起已喘不過氣來,再爭做主筆,每畫尾部都加以強調,勢必布白不勻。二、撇捺作主筆 除了橫豎能作主筆外,撇捺也能當主筆。如顏體的“夫、史”兩字的撇捺都起到支撐的作用(見圖88),由于它們的支點分開且力量均衡,故十分平穩。又如,柳體“金”字的撇捺像屋頂一樣起著覆蓋的作用,既要大些,還要粗重些,否則,“風一刮就跑了”。再如,柳體“途’牢(見圖88)的橫捺,很像一條船的載重作用,所以很粗重已平穩。途字上有“余”字,獨體“余”字的撇捺是主筆,此處變成了撇與長點的次筆,將主角讓給了下面的橫捺。如果上面的“余”字捺不讓作次筆,上下兩個捺(雁尾),就違背了“雁不雙飛”的原則。 “雁不雙飛”是隸書的書寫原則,隸書的波挑很美,但每個字只能有一個波挑。楷書延續了隸書的這一特點,古人稱其為“回互留放”。一個字的所有筆畫都要相互管領,相互依附,服從全局,凝聚在一起,這就叫“八面拱心”。三、點鉤作主筆 點是楷書筆畫中最小的筆畫,但有時照樣可以作主筆。如顏體“兵”字的下部兩點。“令”字的下點,均為主筆(見圖89)。“兵”字兩點,椅角之勢,力量勻稱,支持著整個字。“令”字的撇捺固然是主筆,因此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