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國不少地方和行業紛紛開展了干部下基層活動,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一時間,下基層“接地氣”成為熱門話題。筆者認為:下基層是為了入民心,入民心才能更好地下基層。只要我們的黨員干部擁有人民公仆的赤誠之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生處處是基層,時時留心有民聲。 干部下基層的目的就是傾聽民意、深入民心,在彼此的心靈交融中,感受百姓的冷暖和群眾的創造,在凝心聚力中獲得不竭的力量源泉。那么基層在哪里?毋庸置疑,基層在火熱的生產一線,在貧困落后地區,在矛盾和問題多的地方。同時,基層也是相對的,干部的身份并非固定的。對于為官者而言,放下架子是百姓,融入社會聽民聲。只要心中時刻裝著群眾,胸懷親民愛民之情,所到之處皆基層,無論是在公交車上、菜市場里還是在路邊的閑談中,都有民聲入耳來。即便是在辦公室里批文讀報,也能從中發現問題,感受民心。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 換位思考心相通,人生處處有民心。歷代先賢名臣,身處高位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眠于官衙可“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就是回到家中侍候長輩、關愛孩子,也會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如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心,人生何處不基層? 當然,干部的公仆情懷并非與生俱來,而是要經過后天的洗禮與錘煉,其中到艱苦而復雜的基層接受鍛煉、磨練意志、增強本領,是干部培育宗旨意識和公仆精神的基本功和必修課。當前有兩種現象叫人憂慮。一是少數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成長起來的“三門”干部,由于缺乏與群眾同甘共苦、命運相連的實踐,一時難以和群眾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有的甚至認為自己的學歷高、知識多,內心瞧不起普通群眾,下基層總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心沉不下、根扎不住,無法走進群眾的心里。二是有的領導干部,為官之前還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可一旦升官,就覺得高人一籌,處處要顯示出與“眾”不同,仿佛越“特殊化”就越有“分量”。這樣的干部下基層,多是作秀之舉,令百姓敬而遠之。 俗話說,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是咱老百姓。干部真情有多重,群眾心里最有數。原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考慮到當地貧苦百姓仍有穿草鞋的,便腳著草鞋下基層,田間地頭聽民聲,百姓冷暖系心間,所到之處情意濃,“草鞋書記”是群眾對他的最高褒獎。所以我們說,干部下基層,要帶著甘當群眾小學生的求教之心、甘為人民孺子牛的赤誠之心,使下基層成為錘煉黨性、洗禮靈魂、汲取力量、凝聚民心的過程,讓黨心民心永遠相依相融,鑄就不可戰勝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