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體新解 饒少平 折腰體作為詩體名稱,最早出現在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中。該書選了大歷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題下注明“折腰體”。詩如下:“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何謂折腰體,唐人沒有解釋,也許有過解釋,可惜失傳了。宋人的解釋很簡單。惠洪《天廚禁臠》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愛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個長松樹,夜半子規來上啼。’前詩韋應物作,雖中失粘而意不斷也。”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之二《詩體》下:“折腰體,謂中失粘而意不斷。”這樣一來,便對后世學者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并由此招致一些批評。清朝馮班認為這是嚴羽的疏漏和簡略。他在《嚴氏糾繆》中說:“今云折腰而不言何謂折腰,亦漏略也。”吳喬認為嚴羽并不懂得折腰體,有“嚴言折腰而不詳其故”之說(見《圍爐詩話》)。 圍繞著什么是折腰體,清朝人有不同看法。馮班《嚴氏糾繆》:“折腰者,如絕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粘者是也。”何焯《嚴氏糾謬評》:“《中興間氣集》中特標崔峒一絕,注云折腰體,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謂。”這兩種觀點哪一種正確呢?就章法而言,近體詩講究用粘。一首詩中,要求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律體絕句屬近體詩范疇,所以也必須用粘。具體地說,就是第三句必須與第二句相粘。就句法而言,五言律一般是上二下三格。以杜甫《春夜喜雨》為例,誦讀時應當這樣分音段:“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七言律一般是上四下三格。以杜荀鶴《山中寡婦》為例,誦讀時應當這樣分音段:“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第三句與第二句失粘,即馮班所說的“不用粘”。前三句都是上四下三格,第四句只能讀成“南山南‖是岳陽城”,成了上三下四格。問題出在第二個“南”字上,所以何焯說:“折腰體,似指第四句第三字。”從以上分析來看,馮班是就章法而說的,何焯是就句法而言的,二者的意義不同。換言之,馮氏所說的是折腰體,何氏所說的是折腰句。 關于折腰句,宋末元初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云:“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格,謂之‘折腰句’。白樂天守吳門日,《答客問杭州》詩云:‘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歐陽公詩云:‘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橋’,盧贊元《雨》詩:‘想行客過溪橋滑,免老農憂麥壟干’,劉后村《衛生》詩云:‘采下菊宜為枕睡,碾來芎可入茶嘗’,《胡琴》詩云:‘出山云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我心’,皆此格也。”明朝梁橋撰《冰川詩式》,將五言句“野店寒無客,風巢動有會”(上三字下二字)、“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風”(上一字下四字),七言句“鸚鵡杯且酌清濁,麒麟閣懶畫丹青”(上三字下四字)、“永夜角聲悲自壯,中天月色好誰看”(上五字下二字)列在折腰句之內。在梁橋看來,五言句凡不是二三句法的,七言句凡不是四三句法的,都是折腰句。至于折腰體,梁氏沒有明確闡述,只舉了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為例子。所以,折腰體和折腰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崔峒的詩,就章法而言是折腰體,就句法而言有折腰句,所以把一些人搞糊涂了。縱觀古人作品,折腰體中一般沒有折腰句,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有折腰句的詩一般不是折腰體。以孟郊《懷南岳隱士》為例,頷聯“藏‖千尋布水,出‖十八高僧”是兩個折腰句,但全詩平仄和諧,粘對穩當,所以不是折腰體。何焯以為崔峒的詩注明折腰體,“似指第四句第三字”,說明他根本不懂折腰體,也不甚了解折腰句。 馮班的觀點是否全對?也不盡然。他的“不用粘”實際上就是惠洪的“中失粘而意不斷”。折腰體的失粘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實質與拗體的失粘不同。用“失粘”來解釋折腰體有兩點不足。第一,既沒有講清楚什么是“腰”,也沒有講清楚什么是“折”。第二,容易把折腰體和拗體混為一談。王勃的《送盧主簿》(窮途非所恨),杜甫的《賓至》(幽棲地僻經過少),被明朝徐師曾編在《文體明辨》卷一拗體詩內,前詩注明“尾聯拗”,后詩注明“頸聯拗”,就是例子。單純從“失粘”的角度看,這種編法并沒有錯。但這兩首詩并非拗體,而是折腰體。今人對折腰體的認識大體相近。施蟄存《唐詩百話》40《杜甫:吳體七言律詩二首》:“絕句的第三句,律詩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這兩處腰的平仄不合聲律,就稱為‘折腰體’。”1999年12月版《中國詩學大辭典》第1159頁:“按照定律,兩詩(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和韋應物《宿中山》的第三句,平仄應與第二句同,第四句的平仄,應與第一句同;而此則第一、二句的平仄,與第三、四句的平仄相應。兩句失粘,似在中腰折斷,故名‘折腰絕句。’”該辭典第1172頁:“凡中間失粘而意脈不斷的叫‘折腰體’或‘折腰格’。”施氏的解釋比較到位。他第一次指出折腰體的不合聲律(這里指失粘)在腰部,而不在別的地方。不過,他的觀點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第一,關于“腰”的定義并不精確。第二,依然沒有跳出“失粘”的圈子。《中國詩學大辭典》的解釋,前者沒有超過施氏的高度,將“折腰”解釋成中腰折斷也欠妥當,后者不過是把惠洪的話翻譯成了現代漢語。 律體絕句中,第三句是腰。律詩中,第五句是腰,第三句、第七句也可以看作是腰。自古以來,“折腰”只有兩個意思:彎曲的腰;彎腰行禮。兩個意思的共同點就是腰是彎的。為了準確把握折腰體的特征,我們必須拋棄古人的舊說,用一種新的方法加以說明。 先從絕句說起。正體律絕有四種平仄格律(僅以七絕為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這四種格律中的任何一種格律寫出來的絕句,都是正體律絕,就平仄格律而言,它們的腰都是直的。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前兩句是根據④的前兩句寫成的,后兩句沒有繼續按④的后兩句寫下去,而是在第三句(腰部)拐了彎兒,改按①或②的后兩句來寫。這樣寫出來的詩,等于人的腰不是直的,而是彎的,所以叫“折腰體”。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根據②寫出,后兩句根據③或④寫出,也是折腰體。 再說律詩。常體律詩有四種平仄格律(僅以七律為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這四種格律中的任何一種格律寫出來的詩都是常體律詩,它們的腰都是直的。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前兩句是根據④寫成的,后六句是根據①或②寫成的,也就是說,寫到第三句時拐了彎兒,所以是折腰體。高適的《夜別韋司士》(高館張燈酒復清)前四句根據④寫出,后四句根據①或②寫出,寫到第五句時拐了彎兒,也是折腰體。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就平仄格律而言,折腰體的腰都是彎的。折腰體,說白了就是彎腰體。 盡管折腰體作為詩體名稱直到大歷年間才出現,折腰體的創作卻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虞世南的《春夜》(春苑月裴回)、上官儀的《春日》(花輕蝶亂仙人杏)、宋之問的《嵩山石淙侍宴應制》(離宮秘苑勝瀛洲)等,都是折腰體。先有創作實踐,后有正式名稱,符合文學創作的規律,就像唐人寫過很多排律,而“排律”這一名稱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現一樣。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詩體》:“案:八句折腰當亦指失粘之格。……初唐時五言律失粘者更多,蓋律體未定以前之體。”郭氏此說多有舛誤。首先,“五言律失粘者”并非都是折腰體(郭氏所謂“八句折腰”者)。其次,律體定型以后,折腰體作品依然不少。岑參《奉和杜相公發益州》(相國臨戎別帝京),第五句折腰;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夾水蒼山路向東),第三句折腰;李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蘇軾《七言絕句變體》(總角黎家三小童),都是折腰體。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七言律詩能折幾次腰?施蟄存認為:“一般只許折腰一次”(《唐詩百話》40)。幸虧施氏用了“一般”二字,沒有把話說得那么絕對,因為事實上存在著折腰兩次的七律。王維、杜甫都有這樣的作品。以王詩為例:《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第三第五句折腰;《送方尊師歸嵩山》(仙官欲住九龍潭),第五第七句折腰。以杜詩為例:《城西陂泛舟》(青娥皓齒在樓船),第三第五句折腰;《所思》(苦憶荊州醉司馬),第五第七句折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折腰體是近體詩的一種特殊形式。近體詩格律嚴謹。當這些格律影響到內容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時,詩人們會采取一些變通的辦法來完成自己的寫作。用折腰體代替常體(即正體),便是變通的辦法之一。折腰體的出現與律詩是否定型沒有直接的關系。一首詩中究竟能折幾次腰,沒有硬性規定,一切以創作需要為準。折腰體與拗體不同。拗體詩的創作,是作者選擇了某種平仄格律以后,一直按這種格律寫下去,只是在某個或某些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在這種情況下,失粘是可能的。折腰體的創作,是作者選擇了某種平仄格律以后,并不按這種格律一直寫下去,而是在詩的腰部改按另一種格律來寫。在這種情況下,失粘是必然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折腰體與拗體區別開來。 (轉載請注明網絡來源:CSSCI學術論文網) ——http://www./literature/jdwxyj/14329_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