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外國人看到中國的家庭教育情況,常常感嘆: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 在小區里追著孩子喂飯,已經是中國城市中的一道風景了。孩子天生是有饑餓感的,我們的孩子從來沒餓過,他怎么可能愿意吃東西呢?許多家庭向我咨詢喂飯的問題。我只有一個辦法:讓他知道餓的感覺!而且一定要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吃飯,關掉電視(絕不妥協)。離開飯桌代表就餐結束,不要勸食,大人示范把飯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興趣。讓稍大一點的孩子參與到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培養他對食物的喜愛。吃飯追著吃,邊吃邊玩,是錯誤的做法!不該縱容的時候就不能縱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邊上看到一對外國夫妻帶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娃娃在水里玩。這個小娃娃整個身子都光著,在天池邊上玩水玩沙(這可還尚未入夏呀),他不斷地把泥巴往漏水風車里裝,一會兒就堵住出水口,那個可愛的小風車出不了水了,他媽媽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里清洗好,讓孩子繼續玩,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夫妻倆安靜地等待,讓孩子盡興地玩。他們一家三口的那種真正的和諧、放松、自然,深深地感動了我。玩完了,他們把光著身子的孩子整個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沖洗泥巴時,小娃娃已經打噴嚏流鼻涕了,旁觀的人驚呼了起來,那對父母沒有任何驚訝的表情,依然繼續他們的動作,我不禁啞然失笑:什么時候我也能學到這么放松就好了。 試問我們的家長,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怎么不好好玩,這個口不能倒泥巴,會堵住的,知道了沒有?”“哎呀,我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是不聽?”我這樣推測不會錯吧?那個小風車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該被我們堵住了!我們什么時候能學會象這對外國夫妻一樣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只要無關重大原則,只要沒有巨大的破壞性行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該縱容的時候就得縱容! 我們常常讓孩子做成人認為該做的事,而沒有尊重孩子的探索行為,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愿意做的事。在中心常常有家長對孩子的嘗試行為進行阻止:“滑滑梯不是從這里爬上去的!”原來孩子從滑滑梯斜坡那一側往上爬了!那又怎么樣,讓孩子從這一側爬上去,不是更能鍛煉他的四肢力量和身體協調能力嗎? “這個不是這樣玩的”“那個應該怎么做”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能不能給孩子一點點自主的機會? 孩子的玩耍被大人管得死死的,這就是不該管的時候管的太多。哪部法律規定某件玩具該怎么玩啦?沒有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這才能發揮他的想象力,培養他的創造力。什么玩法都是大人定的,都按大人的標準玩,那還有什么好玩的?能有什么突破? 一周歲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柜到處搗蛋,確實讓人受不了。如果我們知道,他每時每刻都是通過各種運動來發展他相應的能力,我們還會阻止他嗎?內定的那個老天爺給他設定的生命密碼告訴他,你動手吧、你動腳吧、你爬高吧、你摳這個小洞洞吧,這可以發展你的某種能力,于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動啊動,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重復,一次比一次進步,這個過程能力就發展了,我們唯一應該做的是做好保護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愛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把這股動的能量盡情地發泄完,就象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個道理。這時該縱容的就得縱容!象那對外國父母那樣微笑地放松地看著我們的孩子,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長說,讓他盡情發泄,會把家掀翻的。那就試試吧,保證不會的,他發泄完就會安靜下來。當然這個發泄期長短因孩子而異,有長有短,就看家長的耐性了。 我們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從小就被扼殺掉,所以建國近60年了,卻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的得主,在國際上,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是一個恥辱!
十五、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從滿足他的口腔敏感期開始! 孩子學習能力高低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專注力。現在的父母非常苦惱,常常聽家長們訴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專注力。事實上是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就以孩子吃飯不專心這件事為例,請問哪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就不認真吃奶的?每當寶寶餓了的時候就使勁吸乳汁,常常吃得滿頭大汗,因為乳汁是孩子需要的。到了給孩子喂輔食、主食時,父母保證做到給孩子吃他想吃的東西嗎?沒有,給的往往是大人認為應該吃的,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的口味需求,成人常常不顧孩子的反抗,強迫喂食。在這樣的一次次沖突中,孩子對食物的專注力被破壞,許多家庭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我們中心來過一個寶寶,在家里吃手吃一切東西時被爸爸媽媽堅決制止,認為很臟。他才八個多月,正是處在口腔敏感期,什么都往嘴巴里塞,正是這個階段的明顯特征,非常正常。為了讓他的爸爸媽媽更清楚用口腔探索對于他來說是多么重要,我決定現場解決這個問題。 我拿了一個玩具遞給他,玩具上有很多鈴鐺,是這個小寶寶從來沒有用嘴感知過的東西,抓到手里后毫不猶豫就往嘴里送,媽媽很緊張,我擺擺手表示沒事。只見小寶寶專注、認真地逐個“品嘗”鈴鐺,臉上的表情非常投入非常認真,神態安靜而又滿足。我想,他這時候貯存到大腦里的信息應該是:“這是什么,圓圓的,有點冰涼,一個一個的,我再啃啃看,咦,怎么這么硬”。當然,小寶寶的大腦還沒有語言系統,但我想他已經把這么多種不同的感覺信息存入大腦了。這樣他的認知就發展了,如果我們同時把語音匹配給他,在他咬東西時,告訴他:硬的,這是硬的,軟的,這是軟的。這樣,就促進了他語言的發展。 大約過了十分鐘,他媽媽把這個玩具拿走,他沒有哭,而是一臉的滿足感。他媽媽說,平常看到他往嘴里送東西就制止,他就大喊大叫,非常生氣。我說,是啊,如果讓你到了美麗的景區黃山,卻把你的眼睛用布蒙起來,不讓你看,你會不會大喊大叫很生氣?他的爸爸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探索器官是口腔!就象成人用眼睛欣賞美麗的風景一樣。我繼續告訴他媽媽,所有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都不能打擾,這樣專注力就會被培養起來。反之,孩子的專注力將遭到破壞。孩子專注力不好錯不在孩子,罪魁禍首是家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