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羅教授設計了一個試驗,他們把一只剛出生的嬰猴(恒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并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猴媽媽。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做的“鐵絲猴媽媽”和絨布做的“絨布猴媽媽”。實驗者在“鐵絲猴媽媽”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這是一個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另一個“絨布猴媽媽”是用類似真母猴的膚質軟布做成的,是一個柔軟、溫暖的母親,但不配置奶瓶。
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猴媽媽”,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猴媽媽”那里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猴媽媽”待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猴媽媽”身邊并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猴媽媽”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在后續的實驗中哈洛從這個“代母育養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猴媽媽”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進行交配。于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晃動的“絨布猴媽媽”,并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后的實驗表明,那些有搖擺晃動的“絨布猴媽媽”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哈洛和他的同事證明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教授在實驗后說:“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嬰兒最依戀的就是父母親的懷抱。記得在兒子二歲時,有次做錯一件小事,我故意很生氣的說:媽媽不理寶貝了,于是扭身上了二樓。兒子則是一邊哭著一邊扶著樓梯艱難的往二樓爬,嘴里不停的說:媽媽抱抱寶寶,媽媽抱抱寶寶。當兒子用雙手摟著我的脖子時依然啼哭不止,我習慣性的撫摸著兒子的背,孩子很快就安靜下來。孩子在嬰兒期的每晚入睡時,我總會不斷撫摸著孩子的全身,按摩著孩子的頭部,入睡前的觸摸成為培養母子親情的一段美好時光。正如科學家所說:觸摸能促使人的身體分泌出身心愉快的激素。
不僅孩子依戀父母的擁抱和觸摸,成人也是一樣。因為人體腦下垂體后葉會分泌一種被稱為“粘合荷爾蒙”的物質,它使相愛的人之間有撫摸和擁抱的欲望,這種動作也會刺激體內修復細胞分泌一種抗衰老、抗壓抑的激素。愛人的撫摸和擁抱有助于抵抗衰老。這也驗證了那句話:愛情能使人年輕,撫摸能使人愉悅。
紐約大學護士學校的多洛斯博士首創了治療性觸摸也叫觸摸療法。通過研究發現,當人得到撫摸后,會下意識地激發體內抑制系統,同時使腦分泌出更多的腦腓肽和內腓素,這是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能夠緩解疼痛,興奮人的精神,并通過人體傳導系統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從而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療效果。
美國研究人員以艾滋病患者為對象施以治療性觸摸,每次撫摸45分鐘,每周5次。一個月后,患者的焦慮情緒得到平緩,產生了能夠測量的機體免疫效果,并抑制住其它病毒的侵入,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如今醫學界已經通過觸摸療法來輔助治療一些疾病,以增強病人機體免疫功能。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正常人想保持自己心理和情緒的健康,平均每天有12次的觸摸,這樣會使人身心愉悅和健康最大化。建議每個人可以對家人或子女多擁抱、多牽手,拍拍肩,摸摸頭,親親臉都可以。試著去體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