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稿
起稿階段分兩個步驟。
(1-)用木炭條起稿
a.直接在畫布底子上起稿。盡量準確地造型,減少在畫布上的擦改以免損傷底子。起稿時以線條為主,只
要明確形象的輪廓及重要結構線就行了。完成后用軟布輕撣去多余的碳粉只留下淡淡的線稿不致于污染顏
色。
b.用轉印的方法起稿。先在與畫布等大的紙上畫出詳盡的素描稿,然后用刺孔撲粉法,色粉轉印法等方式
把稿子轉印畫底子上。這種方法可以讓畫家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構圖和形象刻畫等問題。
(2-)墨汁定稿
用少量的水稀釋中國墨汁,使墨線淡一些,用尖頭毛筆或小號筆蘸墨汁按木炭條草稿勾勒,使畫面形象
更加明確并固定下來。中國墨汁性能穩定,附著力強,氣味好且無毒,是很好的油畫定稿材料。
2.著色前的準備
用寬筆蘸媒介劑或者乳液快速刷畫布一遍,緊接著用軟布或海棉擦一遍畫布,將多余的媒介劑吸去,
只留薄薄的一層吸附于底子之上。第一層的媒介劑含油量應該少些。作畫要堅持“肥蓋瘦”的原則,即各
層的含油量由下至上遞增。媒介劑中松節油的含量可以從底層的3份至最后一層的一份。
這一層的目的是作為底子與顏色之間的介質,媒介劑既被底子吸收又與畫在其上的顏料牢牢結合。
3.罩染基底色
用媒介劑調和土紅油畫顏料,用寬筆刷上畫布。顏料的量要適中,使畫面有一個半透明又沉著的效果,
必須透出墨稿,如果顏色太重,要用海綿或軟布快速吸去。
這一層的作用在于使畫面得到一個穩定沉著的中間調子。底層畫色調并不透明,并且應該比透明色層淺淡,隨后罩染的透明色層將逐漸的加深畫面的色調,因為透明色層薄罩染后底層素描仍會透出,不會變動造型。半透明的土紅色經常被古代大師有目的地作為畫面色彩留到完成階段。
4.提白
(傳統上稱為“灰色法”。灰色可以是黑白調和成的淺灰,也可以是赭石和白調和的灰,或土綠和白調和得灰。先用這些淺灰把素描關系和必要細節充分表達出來)
趁土紅未干,用乳液調制白色,用較寬的筆從形象的受光部開始下筆,將亮部畫成白色的效果。畫的過
程用一只干凈的筆過渡白與土紅,產生灰面。這一步驟只塑造大的形體而不及細節。亮部盡量畫白,如果
白度不夠,覆蓋于上面的色彩將不夠明亮鮮艷。畫得時候應忘記現狀,只有形體的明暗光影的關系,可以
只按光的方向行筆。
完成了這一步驟,畫面呈現的是以土紅色為基礎的調子素描。
5.罩染色彩
開始之前,先檢查上一步驟的顏料有沒有干透。如果用手輕摸還能帶出顏色,那么不能急于罩染,不然
會將白色帶出而使色彩不透明。
視畫面的需要,用吸色量大的大號軟筆蘸媒介劑調透明純色對形體罩染。
第一遍色罩染要大膽,不拘小節,靈活性也較大,可以是罩上同一色調,也可以分亮部,暗部和背景
用不同的顏色罩染,也可以是亮部罩染,緊接著調配與形體色彩比較接近但較粉氣的顏色畫暗部,讓罩染
與刻畫結合起來。在需要的部位可以留出土紅色使畫面豐富透氣。

罩染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0.罩染的顏色通常比較單純,明凈,不過多地調和復合顏色,每層薄如哈氣。
由于透明色本身并不是“實體”,它的特征是依賴具有實體的底色,若在灰色層實體上罩染,最后呈
現的效果便多少有些灰暗,因此需要把底色層中的亮部先提白或邊罩染邊逐次提白,方可獲得亮部各淺色
區域微妙而發亮的色彩變化。而反復提亮會形成亮部厚,暗部薄的對比效果。中間層次的灰色在底色層與
透明層的多次交互作用下會產生微妙的“光學灰”
1.媒介劑的量要控制。不要使畫面太濕太油,更不能產生流淌。如果媒介劑使用過多,下一步提白時乳
液與媒介劑就不能很好的結合,會產生小水滴般的顆粒掛在畫面上,對畫面影響很大。
2. 罩染過程中顏色不是一次畫準,每次都要為后面留下罩染的余地。每次罩染可以是比較濃重也可以
是極薄的色層,慢慢讓色彩準備厚重。提香有些作品的某些色彩是經過上百次的罩染才得到的,要有明確
的色彩目標,盡量使用單純的透明色一層接一層罩染達到所需要的色彩效果。罩染的技巧很多,畫一片暖
暖的紅色可以先以黃色為底層再罩染紅色;也可以先畫粉淺的橙色再罩染紅色來獲得,先畫藍色再罩染紅
色就得到紫色,我們可以專題試驗。
3罩染色盡量不要摻入白色顏料或不透明顏料,以保持透明的效果。
4用透明畫法敷色的畫可能需要多次,某些局部多達數十次的罩染,才可以達到層次豐富,微妙的色彩
的效果。每次罩染都需要等第一遍色干后才能在上面覆蓋下一遍色,多層涂膜最后可形成光亮的釉面,媒
介劑的使用要根據古代的技術法則“肥蓋瘦”,即越往后覆蓋的色層一定要比前層含油多。
5.每一層要有明確的寒暖傾向,不使色彩混雜。
6寒暖色調要交叉進行,即一層暖調用一層寒調罩染間隔的著色,以加強色彩的滲透和透明的效果。
7.色彩要越來越薄越透明,以便透出上幾層的色彩
6.深入刻畫
這一步驟要在上層媒介劑未干時進行,如果媒介劑已經干,可以用軟筆再薄刷一遍媒介劑緊接著用乳液
調白再次將受光部提亮。方法跟上次一樣。選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筆讓細節具體化。提白范圍比上次小且
慢慢進入細節刻畫,暗部描繪也同時跟進。待色層干透后再罩染。這一過程就是讓讓提白和罩染反復交替
進行,逐漸收縮提白的范圍,上一次的罩染只要繪畫關系準確就不需要改動而成為中間灰色調。畫面層次
越趨豐富,結構形體和空間關系就越能夠得到充分體現。
深入刻畫的過程是由兩個緊密結合的步驟交替組成的。
提白是對造型的塑造,使造型進一步明確,更生動傳神。
罩染使形象得到豐富的色彩。
認為古典油畫不注重色彩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是不同的流派對造型和色彩有不同的側重而已。
經過這一刻畫過程,畫面開始出現三種視覺對比效果:暗部色彩最薄,色彩透明,中間調色彩半透明,
亮部色層最厚,色彩不透明。這是古典油畫技法的一個重要特征使畫家對自然界的摩畫更“真實”。
熟練應用這種技法可畫出人物透明的眼睛,半透明的皮膚。。。。。
古典油畫技法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通過在白色底層上的罩染,讓光線透過罩染層被白色底層折射回來
,它使畫面產生一種內在的光,如果控制得當,畫面色彩厚重而通透,光彩奪目,這是直接畫法不能達到
的藝術效果。這種現象叫:“光學灰”
7最后刻畫
亮部提白面積已經收縮至很小,可能只剩下高光部分,這時不用純白而用乳液調較淺粉的與對象較接
近的色彩直接畫這些小局部,待干后再罩染即告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