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病范疇。本病在《黃帝內經》中稱為“消疼”。根據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的不同,歷代醫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稱。《內經》的消渴記載,散見于十四篇之中,對其病因病理、臨床表現、治則及預后等都分別作了論述。之后,辨證論治出自于《金匱要略》;證候分類始于《諸病源候論》;體系形成了唐宋,為后世醫家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本病發病率僅決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約有糖尿病患者一億人,并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我國衛生部已將本病列為重點疾病之一。本病以中年以上為多見,少數為青少年患者。由于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受到遺傳、體質、代謝、免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且患病個體的差異性很大。治療上,現代西醫學自1921年發現胰島素以來,對治療糖尿病是一大貢獻。但白平原發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無特效治療措施。
現大運平中醫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最早見于1954年。多病例(20例)觀察約首次報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醫治療開始引起中西亞界廣泛注意。特別是進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療病例和臨床總結性資料不斷涌現。根據初步統計,累計多澤本報道內病例已超過8000例。集4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資料積累,中醫在探索和總結糖尿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遣方用藥、并發癥的臺療等廳面,均取得可喜的進展。不少研究者還對糖尿病人做了治療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試驗等對照檢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不僅臨床療效滿意,而且頗有獨到之處。目前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論治,療效多在85%以上。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進一步進行了實驗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聯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證分型與胰島素釋放曲線關系的探討;有關調整脂質代謝紊亂的研究;單方草藥的研究,以及尋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藥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等等。從中探索臨床規律,為中醫更有效地治療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觀依據。
[病因病機]
本病是綜合性的致病因素,尤與嗜酒、喜食膏腴和過度精神緊張有關,三者綜合發病者較多。不論情志、房勞、厚味、嗜酒等因素,其造成消渴病的主要病理機制為積熱傷陰,陰虛火旺,耗損肺、脾(胃);腎諸臟,熱傷肺陰,肺液干涸’,敷布失職,多飲而煩渴不止;邪傷胃陰,胃火熾盛,消谷善飲,肌肉消瘦;熱邪傷腎,腎陰虧虛,精氣不足.固攝失機,精微不藏,多尿而瀕,或有甜味,或如脂膏。此三者其始雖異,其終則同,最后損傷肺、胃、腎陰液,而致成本病。現分述如下; 燥熱內生長期過食甘肥,醇酒厚味,以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操傷津,易致消渴。亦有意欲長壽,或快情縱欲,長時服用溫燥壯陽之劑,或久病誤服濕燥之晶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虧損,發為消渴。
五志化火長期過度精神刺激,情緒緊張,五志過極,火熱內生,灼陰傷肺而失詒節;亦有憂愁思慮,情懷不暢,心氣郁結,郁而化火,心火力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腎陰虧損,水火不濟,發為本病;
腎陰虧康先天稟賦不足,腎臟累虛;或病后陰血虧衰,火旺陽亢,消灼明津;或因房室不節,勞傷過度,傷耗明津,腎陰虧損。陰虛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腎虛、肺燥、胃熱發為消渴。
[辯證分型]
關于糖尿病的辨證分型,各醫家意見不一。在60年代以前大多以上、中、下三消分治,60年代以后分型日趨增多,有以肺、胃、腎分治;有以氣、血、津液辨證;也有以瘀血、肝氣來辨治。現結合古今多數醫家的經險,歸納為下列六型: 1.燥熱熾盛此型多見于疾病初起,來勢較急。多食,消谷善饑,或胃院嘈雜,口渴多飲,甚則渴飲無度,咽干舌燥,形體消瘦,小便頻數色黃曠大便秘結或干燥。舌苔薄黃膩或黃燥,舌質紅或帶芒刺,脈滑數或弦滑。
2.氣陰兩虛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三多癥狀明顯,倦怠乏力,心慌氣短,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或心悸健忘,自汗盜汗,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形體消瘦,唇紅咽干,尿頻色黃,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質紅少律,脈沉細或細數。
3.陰虛火旺此型多見于病久遷延不愈。咽干口燥,日苦,口渴多飲;或牙齦腫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瘡,消谷善饑,院痛如灼,伴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或心煩失眠,形體消瘦,尿頻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結。舌苦薄白或無苔、花剝,或薄黃,舌質干少津,脈細小數或滑數。
4.陰陽兩虛此型多見于疾病后期。三多癥狀遷延日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黛黑,浮腫,皮膚毛發干枯無華,頭暈乏力,耳鳴耳聾,腰酸腿軟,夜尿頻數,大便稀溏,多伴有并發癥,或有酮中毒現象。舌畜薄白,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
5.脾腎陽虛此型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三多癥狀不明顯,畏寒怕冷,尤其腹部怕涼,神疲乏力,氣短,腰膝酸軟無力,耳鳴耳聾,滑精或陽瘺,自汗,小便頻數量多或清長÷或失禁,或如脂膏,大使溏薄,或五更泄瀉。舌苔白潤,舌質淡胖或淡紅,脈關尺沉細弱。
6.瘀血內阻此型多見于糖尿病經治療三消不減,形體日漸消瘦,出現合并心腦血管及神經病變者。三多癥狀輕重不一,伴胸悶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經血塊多色紫。舌紫暗或淡暗,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怒張;脈來細澀。
根據本病的癥狀,舌苦,脈象,將本病演變臨床上歸納為五個階段,即燥熱熾盛型→氣陰兩虛型→陰虛火旺型→陰陽兩虛型→脾腎兩虛型。瘀血內阻型則大都為本病的并發癥見癥。
|
|